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关于春天 > 知识百科

知识百科

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全国Ⅰ卷模拟试卷3套(含答案解析)

趣找知识 2024-05-09知识百科
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全国Ⅰ卷模拟试卷3套(含答案解析),以下展示关于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全国Ⅰ卷模拟试卷3套(含答案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全国Ⅰ卷模拟试卷3套(含答案解析),以下展示关于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全国Ⅰ卷模拟试卷3套(含答案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2024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全国卷模拟试卷1注意事项: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 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近些年来,国人常以汤显祖与英国莎士

2、比亚并称,除二人都逝世于同一年(1616年)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汤显祖牡丹亭的影响,国人以汤氏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在沈德符顾曲杂言中,有此一说:“汤义仍(汤显祖)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断语为牡丹亭评论之经典。一是确立了牡丹亭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即上续西厢记,下接红楼梦之文学经典谱系。二则证实了牡丹亭彼时之影响,并确立了后世评价牡丹亭的基调。当代研究昆曲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均认为,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汤显祖的思想趋于“异端”,他师从于明代哲学家、文学家罗汝芳,受高僧达观影响,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这一点,由牡丹亭的“题词”可窥见端倪:“天下女子有情

3、,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在陈均教授的解读里,这段文字是汤显祖牡丹亭的题旨,即“情”与“理”的关系。事实上,在牡

4、丹亭中,杜丽娘生死之间的“三生之情”,恰是汤显祖思想的塑造历程。有研究者称,此剧的蓝本,并非“题词”里所言之事,而可能来自话本,如杜丽娘记。但话本杜丽娘记不过是一出普通的才子佳人的类型剧,其生死转换,也并无惊奇之处。其最终能由庸常的杜丽娘记升级为极富艺术含量的牡丹亭,全在于汤显祖充满想象力的改写,增添了诸多奇诡细节,从而造就了一部惊心动魄的传奇。二牡丹亭大约于万历二十六年写就,之后迅速流传开来。其创作者汤显祖正身处宋明理学的笼罩中,对“至情”的讴歌,似乎是最可行的路径,故而牡丹亭特意凸显了因梦生情的爱情线索。但很显然,它并非该剧的核心主旨,而是一种来自观众的自然选择。其时的汤显祖已经49岁,艺

5、术思想与理念都已成熟,在此情境下创作的牡丹亭,自然不是“爱情”两个字所能涵盖的。譬如杜丽娘破棺而出,死而复生,刚烈且充满抗争的意味。昆曲学家陆萼庭就曾根据申报和字林沪报上的广告得知,清末上海上演的昆曲牡丹亭,尚有劝农学堂游园堆花惊梦离魂冥判拾画叫画问路吊打圆驾十二折。其中劝农以老生当行,如今已经鲜少看到;问路以净、丑当行;吊打以小生、老生当行。这一论述或许可以给牡丹亭的后继研究者予以新的启发。在过去各种版本的牡丹亭中,大多剥离了汤显祖笔下另外两条贯穿线,也很少能够令人领悟到杜丽娘和柳梦梅所处具体时代的背景。事实上,汤显祖在虏谍牝贼缮备淮警移镇御淮寇间折寇围释等诸多篇幅中都铺排出金朝屡犯南宋边境

6、、战乱频发的现实背景,此外,谒遇耽试等还直白地披露了官场的政治生态。三关于牡丹亭的流传,汤显祖本人曾有言:“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牡丹亭的传播,也是一部传奇。因其原非昆曲,昆改本甚多,吕玉绳、冯梦龙、沈璟、臧晋叔等都曾做过改编。汤显祖之异于他人处,在于文辞,音律为其短,甚至常有不合律之处。因而,阅读牡丹亭之逸闻甚多,红楼梦里甚至有林黛玉听惊梦之“原来姹紫嫣红”之曲的描写。牡丹亭甫一问世,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有眼光的出版商获得一个发财的畅销书目。所谓“牡丹亭甫就本,而识者已口贵其纸,人人腾沸”。从明代万历年间直到清朝末年,牡丹亭行世的版本在三十种以上。这五花八门的版本,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全本”,即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