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关于春天 > 知识百科

知识百科

遵义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监测试卷(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趣找知识 2024-05-10知识百科
遵义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监测试卷(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以下展示关于遵义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监测试卷(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

遵义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监测试卷(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以下展示关于遵义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监测试卷(三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遵义市2024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监测试卷语 文2024.05(满分: 150分; 时间: 150分钟)注意事项:1.考试开始前,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题卡上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清楚,并在相应位置粘贴条形码。2.客观题答题时,请用2B 铅笔答题,若需改动,请用橡皮轻轻擦拭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主观题答题时,请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答题;在规定区域以外的答题不给分;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在孔子的思想世界中,诗教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诗对于孔子而言,具有双重意涵:一方面是他所构想的礼乐文化的组成部分,另一

2、方面打开了面向自然、天道的探问之路。在礼乐与自然之间,表现出伦理取向与审美取向的张力。与之相应,论语关于诗的言说有两种类型:一是在礼乐文化架构内展开的诗教,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立论;二是无言之教,如“吾与点也”“天何言哉”等诗性言说。孔子诗教的要义,首先在于生命的提升、人格的形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论述,阐明了求学者的进阶历程。诗以人情为本,易于感人,适合于初学者,通过对美刺之诗的研习,能够兴起好善恶恶之心朱熹的这一解释,重在阐明诗对于君子人格的养成具有兴发的作用。从“兴于诗”的人格培养视角出发,诗教聚焦于对生命中的仁性的启导。与苏格拉底式的辩论有所不同,孔子与

3、门人的对话常常是感悟式的、微言大义的。通过这种兴发式的对话,开启了体认仁性的意义之门。在论语阳货中,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指点即着眼于此:“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欤!”这里说的“犹正墙面而立”,指的是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二南”之诗,是对周朝王畿内婚姻、礼俗、政教之美善的称道。孔子对此非常赞赏,故而对孔鲤说,如果不读“二南”这样人伦之本、王化之基的诗, 简直是寸步难行。由于诗的隐喻性内涵,对诗经的理解既需要悟性,也需要学养上的储备。在诗意与学养之间,存在着相互阐发的关系。在孔门弟子中,可与言诗者有二人-子贡、子夏。宋儒谢良佐称:“子贡因论

4、学而知诗,子夏因论诗而知学,故皆可与言诗。”在孔                                    高三语文   1 共10页)子与子夏关于诗经卫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讨论中,二人展开了一场充满智慧的对话。从原诗的美人描写,到孔子“绘事后素”的引申,再到仁与礼的本末关系,在感悟式的对话中,打开了令人不可思议的阐释空间。连孔子也禁不住大赞子夏,称“起予者商也”(卜商字子夏)

5、。这段讨论通过意义的感悟,揭示了诗与礼乐之间的微妙联系。“兴于诗”重在人格的成长,“诗可以观”则打开了面向风俗、 自然、天道的探问之路。在论语阳货中,孔子向弟子门人发出召唤:“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朱熹特别强调:“学诗之法,此章尽之,读是经者,所宜尽心也。”在此章中,诗所承担的功能是如此多样。后儒把“兴观群怨”解释为引譬连类以为比兴、观览风俗之盛衰、群居相切磋、怨刺上政,整体上显得局促。比如,观的意义,既有观览风俗的狭义的一面,也有俯察天地、仰观宇宙的另一面。在论语先进中,孔子“吾与点也”的喟叹,同样展示了诗教向自然之道展开

6、的面向:“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表面上看来,可以从礼乐教化的角度来阐释曾皙描绘的这幅“春服图”。但更有意味的是,曾皙那种与天地同流的胸次、万物各得其所的言外之意,才是孔子发出感喟的深层原因。与后儒的理解不同,孔子思想中的这种超越性,是其诗教保持活力的动力源泉,这为在现代情境中转化孔子的诗学资源提供了思路。从这一认知出发,可以摆脱旧礼乐论的束缚,从美学和美育的视角发掘出了孔子诗教在伦理之外的文化价值。在孔子的诗性世界中,时间的流转、万物的生长、天道的流行是礼乐文化的源泉。对于自然、天道的探问,形成了富于深意的“无言之教”。在论语阳货中,孔子道:“予欲无言。”擅长言谈的子贡大为不解。无言,后儒释为“戒人慎言”,与孔子本意相隔较远。孔子的“无言之教”,实则打开了诗教的宇宙论视野。无言,既来自自然的启示,也来自从天道以观人文的深刻洞察:“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逝者如斯夫”的感叹声中,孔子从不舍昼夜的流水之中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