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关于春天 > 知识百科

知识百科

晋中市2024届高三三模(高考适应训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趣找知识 2024-05-11知识百科
晋中市2024届高三三模(高考适应训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以下展示关于晋中市2024届高三三模(高考适应训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晋中市2024届高三三模(高考适应训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以下展示关于晋中市2024届高三三模(高考适应训练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 晋中市2024年5月高考适应训练考试试卷(三模)语文考生注意: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

2、、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 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其中,“第二个结 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所体现的智慧结晶,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而中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所直接呈现的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然结合点,二者已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劳动精神上彰显出浑然一体的契合性。中

3、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而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的原因,必然包括中华民族的勤劳美德。新时代劳动精神深深扎根于在悠久历史中积淀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华夏文明自伊始阶段就崇尚劳动,炎帝、黄帝、神农氏等都是有突出劳动技能的部 落首领。及至大禹治水,辛勤劳动已与坚毅不屈的民族性格相融合,劳动在改善先民的 自然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塑造着民族的精神世界,劳动具有伦理正义性。古代先贤们所 提出的关于劳动的许多观点都蕴藏着穿越时

4、代的思想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引用葛洪抱朴子的古语“不惰者,众善之师也”,以诠 释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古人还十分重视劳动理念的教育传承。敬姜论劳逸记载了公父文伯的母亲姜氏对其的训教:“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 则恶心生。”颜氏家训治家篇认为:“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此外,儒家学说也有关于劳动的深刻见解。孔子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实际上 提出了“工具”与“劳动”间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则认为“劳动是从创造工具开始的”。这足以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观包含着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的学理元素。事实上,晚年的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历史研

5、究十分感兴趣,在中国的世界市场一文中,马克思写道:“中国的劳动者,几乎无论在什么工作上,都是非常勤劳、非常节俭、非常省力的。中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努力的农民之一。”马克思本人已开启了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贯通的探索进程。我们承袭马克思的志向,探求新时代劳动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源,必能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摘编自吴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劳动精神上相契合)材料二:数字劳动是人们利用数字生产工具,对自然物和原材料等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和改造, 进而创造出数字化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人类活动。数字劳动是人类劳动方式的最新

6、样态,是随着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兴起,由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共同创造的劳动新形态。从劳动工具看,数字劳动是数字技术催生的“智力型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判定一个社会的经济时代和劳动形态,最主要的标尺是生产工具,即“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数字劳动就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载体, 创造数字化产品的劳动。数字劳动不同于传统的体能劳动,而是以智力、创造力为主导的非物质劳动。马克思曾指出:随着人的对象化知识力量(机器)的发展,“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这里的“一般智力”就是当时最发达的机器体系和面向未来的知识生产。数字劳动就是马克思“一般智力”范畴的当代实现。从劳动对象看,数字劳动是加工数据和信息的“生产性劳动”。人的劳动过程就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