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三个阶段正确说法(抗日战争的起点)
(二)以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为依据、以“那些特别突出、引人 注目
(二)以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为依据、以“那些特别突出、引人 注目的历史事件作为大的历史运动的路标”来划分历史时期或阶段是列宁划分世界近代史时期的重要方法,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原理。
考察中国近现代史,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处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其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 官僚资本主义。“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九一八事变特别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发生了显著变化。
(*)
1.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和中国的矛盾变为特别突出、特别尖锐的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的矛盾。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完全征服中国的政策,企图把整个中国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都有份的半殖民地状态改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状态,从而加深了日本帝国主义与其他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由此而来的中国军阀割据和军阀内战的潜在矛盾在中日矛盾面前也起了变化, 日本帝国主义赞助中国的割据和内战,以便利其独占中国: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维护其在华的权益,则暂时地赞助中国的统一与和平。
2.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阶级矛盾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由此变动了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中国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甚至军阀遇到了存亡的问题,在它们的代表人物及其政和中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小资产阶级、爱国民主党派、民主人士 和海外华侨积极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而且连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地主阶 级甚至大资产阶级也发生了变化,国民党的营垒也出现了破裂,其中一部 分爱国志士投入了抗日斗争,如马占山、蔡廷销、冯玉祥、张自忠、张学良、 杨虎城等名重一时的抗日风云人物 。
总之,“自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以后, 中国又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九一八事变后中 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所不断发生的变化,一直持续到1945年9月日本战 败投降,中日民族斗争这个主要矛盾才得以解决。此后,中国社会又恢复 到九一八事变前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形态,其主要矛盾又变成了一 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由此看来, 九一八事变后与七七事变后的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是一样的,七七 事变的爆发则是对中日民族斗争这个主要矛盾的加深与扩大,而没有使中 国社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性质有所变化。因此,把1931年九 一八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既符合中国抗日战争史的客观实际, 又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划分历史时期标准的科学理论。部分内容分享自《正视抗日战争》。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