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顶尖的一首诗(唐朝不知名和尚写下一首诗)
唐代有很多和尚亦能写诗作文,后人称之为“诗僧”。
谢灵运的
唐代有很多和尚亦能写诗作文,后人称之为“诗僧”。
谢灵运的十世孙皎然,便是一位著名的诗僧,在佛、茶、诗上皆有造诣,和中唐山水田园诗人韦应物、“茶圣”陆羽等人往来密切,留下不少唱和诗歌,语言简洁,风格清丽,为后人所推崇。
还有齐己、贯休、寒山、灵澈等都是名动一时的诗僧,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今天要讲的这位诗僧名叫“处默”,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他的名字,但是他却有一首诗被后世誉为“僧诗第一”,短短40字,令人叫绝。
《圣果寺》
路自中峰上,盘回出薜萝。
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
古木丛青霭,遥天浸白波。
下方城郭近,钟磬杂笙歌。
诗题中的圣果寺位于杭州城南凤凰山,始建于唐昭宗年间,后来几次被焚毁,又重建,最终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只能通过这首诗来遥想当年寺庙的胜景
作者处默,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很少,后人只能根据他的一些交游情况,大致推测他出生于唐文宗时,卒于874年前后。
他出家的寺庙应该是在浙江兰溪,与另一诗僧贯休毗邻,两人常常隔篱论诗唱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成年后,曾漫游吴越,杭州、润州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还曾在庐山和九华山住过一段时间,“独鹤只为山客伴,闲云常在野僧家”,描写的就是他暂居庐山的那段岁月。
“十上不第”的罗隐还有以“鹧鸪诗”闻名于世的郑谷,都曾与他有过诗歌唱和。
他流传下来的诗歌其实并不多,只有八首,《圣果寺》便是其中的代表,历来为后世所称道。
(*)
诗歌首联开门见山,描写了圣果寺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围环境。
寺庙坐落于凤凰山的主峰,一条小路蜿蜒而上,路旁长满了薜荔和女萝。
“薜萝”是两种蔓生植物,源自屈原的《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后来常被用来指代隐者高士之住所。
山路上的植物绝不止薜荔和女萝,但诗人偏偏拈出这两种,可见周围环境之清幽。
再来看颔联两句,描写的是诗人登山远眺之景,视野开阔,意境宏大,历来为后世所赞赏。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浩浩荡荡的钱塘江,将吴、越分隔开来;极目望去,江对岸的越山隐隐起伏。
这里诗人提到了“吴地”和“越山”,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大有深意。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正是以钱塘江为界,所以诗人这两句绝不仅是地理描写,更暗含了历史风云,登高怀古之幽情,由此可见。
接着的颈联两句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描绘了一幅极其壮丽的山水图。
古老的丛林高耸入云,青霭缭绕,若隐若现。
辽阔的江面上,波浪翻涌,远远望去,天空仿佛都沉浸在那滔滔白浪中。
这里的“丛”、“浸”用得最妙,前者显示了古木向上的力量,后者突出了波浪翻涌之势,只是简单两字,便将吴越山水之壮丽活活画出,可见诗人炼字之功底。
最后的尾联,“下方城郭近,钟磬杂笙歌”。
山下不远处便是城郭,城内笙歌喧嚣,仿佛与寺庙的钟磬声融合在了一起。
这一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竹西路的一端是宁静的寺庙,另一端是歌舞笙箫的扬州,这里也是如此,山上是幽静的寺庙,山下是笙歌缭绕的城郭。
诗人之所以这样写,正反映了一个现实,寺庙虽是清净地,但也不一定是远离尘俗,就像陶渊明所言“心远地自偏”。
整首诗来看,首联交代地理位置,中间两联写景,画面开阔,意境高远,最后的尾联以听觉描写收束全诗,创造了一种余音缭绕,回味不尽的艺术效果。
后人对此诗评价颇高,“尚存盛唐风骨”、“即境殊切,而语行出人意”……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甚至将其评为“僧诗第一首”,这个评价可以说是相当高了
不知你们认为处默这首诗写得如何?欢迎一起来讨论。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