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祸求福(避祸求福的意思)
古代自然环境恶劣,人际关系复杂,权利场斗争险峻,人们常常感到各种各样不测要素,要挟到本人的进退乃至生命平安,因而忧患认识极为浓重。通观《菜根谭》,能够发现它对这一点也极为注重,因而在很多中央都提到了这一问题,能够说饱含忧患认识。《菜根谭》把人的各种命运归结为上天的布置,以为上天的奥妙变幻莫测,对人命运的支配很难意料。它有时先使人堕入困境然后又让人春风自得,有时先自得一番之后又遭受波折,这些都是上天有意玩弄自命为英雄俊杰的人。在对社会和人的基本存在无法客观认识的古代,这种带有局部神秘主义颜色的观念,确实能够大而化之地处理人们的困惑。
>避祸求福(避祸求福的意思)
但是,在作者看来,这些看似消极的缘由并未影响到人们处理本身的问题,由于人能够经过本人的努力,改动本人的命运。一个有才德的君子,当不如意时要顺应环境,遇到横逆磨练应能忍受,在安然无恙时要想到危难的降临,假设人们的确可以做到这种水平,就连上天也无法发挥他玩弄人的手段了。祸福在人自取,因而,人能求福,也能避祸,求福与避祸,也全在本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思危才能够求安,虑退方能得进,惧乱然后能够保治,戒亡然后能够求存。
所谓要有面对逆境的准备,包括两个方面:心理的和实践行动上的。也就是说,不只要认识到逆境将要呈现,在心理上要勇于面对,而且要用行动来加以防范,改动或阻止逆境的到来。孔子曾经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意义是,一个人没有久远的思索,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不时的开展和变化之中。“近忧”都是过去时间里渐渐积聚的结果,是过去若干要素共同作用而构成的。同样的道理,假如不能对以后的事情有所防范,那么如今的种种不利要素也照样会开展下去,变成以后某个时期的“近忧”。因而,人们必需可以未雨绸缪,凡事都要做好充沛的准备。有一次,学生问孟子如何才干使国度免于灾患,孟子答复说,那自然首先在于行仁政,但不只于此,还要尽力防患于已然。国度无内忧外患,就趁此靖平之时修明政治法典,那样,纵使强大的国度也会惧怕。倘若在靖平之时追求吃苦,怠惰优游,那就等于自找祸患。
这实践上倡导的都是一种前瞻的思想认识。富有远见,才干控制主动,防止被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经狩猎于吕梁山一带,召集司徒崔浩到其行营商议军机大事。当时北魏才刚刚降服凉州,民意未定,针对这种状况,崔浩说:“汉武帝时期常常为匈奴所扰,因而他命令开发凉州五郡,并鼓舞老百姓种粮储粮,以作为歼灭匈奴的物质根底。这样,他后来派遣卫青、霍去病他们频频出击匈奴,由于有先前准备的充足的粮草,本人并未感到费劲,但匈奴却在汉军的打击下劳顿不堪,最后不得不投诚。凉州新定,北方尚未彻底对我们心服。从久远看,假如将当地人内迁,就会使凉州空虚,虽然有边镇戍兵,但是仅仅可以做到防御,假如大举挺进,军用物资必定会很贫乏。依我看,假如招募北魏的豪强大族徙居凉州,充实凉州的人力物力,到时分大举北进,东西可一齐并发,北方可定。”
崔浩的这一高瞻远瞩的献计被拓跋焘所采用,为后来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根底。未雨绸缪,道理虽然十分简单,但是要像太武帝或崔浩一样,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却难能可贵。有些人贪图闲适,看不到可能会呈现“雨”,于是不加以准备;而有的人则惧怕触动现有的利益,痛快睁只眼闭只眼。不过,危机总是一点点的积聚,到了一定水平,才忽然迸发。假如在之前没有加以防范,事到临头才仓促应对,当然会疏漏百出。
“居安思危”的忧患认识是这一聪慧的一个方面,是人们常常疏忽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的居安思危,就是固然处在安全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呈现风险的可能,随时都有对付不测事情的思想准备。这一思想准备,必然会让人采取相应的行动,去躲避灾害的发作,至少是为本人找到退路。由于只要防患于已然,不暂时抱佛脚,才干最大限度地把危机扼杀于萌芽之中;即便危机到来,也能沉着应对,防止不用要的损失。
战国时,齐国孟尝君门下食客达三千余人,冯谖是其中较为“怪异”的一位。他在孟尝君门下一年多时间,简直没有任何作为。当时孟尝君正做齐相国,在薛地被封万户食邑。由于门客众多,封邑的收入曾经不够赡养食客,于是派人到薛地放债收息以补缺乏。但是放债一年多了,还没收回息钱。有人引荐冯谖,说他没有其他的本领,看起来能言善辩,正好派去收债。孟尝君于是派冯谖去收债。冯谖在告别孟尝君时问道:“假如收到债了,要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曰:“你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吧!”不料冯谖在薛地收息时,假传孟尝君的命令,为无力还款的老百姓免去了债务,并把债券都烧毁了,这一举措,使得孟尝君在薛地颇得民意,“民称万岁”。这样,冯谖就在薛地百姓中埋下了感恩于孟尝君的种子,换得民意,功德无量。孟尝君听到冯谖烧毁契据的音讯,非常恼怒,冯谖加以解释,孟尝君听后固然心里不快,但也迫不得已。
又过了一年,有人在齐湣王面前诽谤孟尝君,王托故罢其相位。孟尝君罢相后返回本人的封地,间隔薛邑还有百里,百姓们就早已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孟尝君此时才晓得冯谖焚券买义收德的意图。出于孟尝君政治位置还不稳固的思索,冯谖对孟尝君进言说,狡兔有三窟,如今只要一窟,本人愿意为他“复凿二窟”。孟尝君于是给他五十辆车、五百金去游说魏国。冯谖一番游说,加上魏王也久闻孟尝君的贤名,于是立刻派出使节,以千金、百乘马车去聘孟尝君来本国担任宰相。秦国使者接连跑了三趟,可孟尝君坚决推托不就。冯谖诱使秦王保重、竞聘孟尝君,惹起了齐王的高度注重,抬升了孟尝君的价值。齐王赶紧派遣太傅带“千金、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等物,十分盛大地向孟尝君谢罪,请孟尝君要不计前嫌,重登相位。冯谖劝孟尝君趁机讨取先王的祭器,在薛地树立宗庙。这样,冯谖就为孟尝君凿好了三窟。
冯谖有先见之明,居安思危,晓得当权者需求目光久远,而不局限于当前,这样才干持久。他为孟尝君所凿的“三窟”,能够说为他以后的仕途确立了有力的保证。史书说在孟尝君做齐国相国的几十年时间里,简直没有遭遇任何祸患,这和冯谖高瞻远瞩的精心谋划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