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篇(虚实篇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每篇都是独立分篇,但是每篇都是相互关联的,有些人单独拿出一篇来作为读,其实不科学的。就像是拿《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相提并论一样,也有很多认真的学者,阐明了很多次,有些读者就是不明白,《孙子兵法》不是《三十六计》,不要混为一谈了,《孙子兵法》是一部完整地思想体系,每篇都是相互关联的。
>虚实篇(虚实篇原文及翻译)
谋攻篇,主要阐述战略思维,一个字概括,就是“全”。“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做到“兵不顿利可全”最好,因为这是上策。不打仗就能能退敌的例子比比皆是,靠的是智谋和外交,不动一兵一卒就能使敌人退兵,正如孙子说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迫不得已,才会打仗攻城。因为劳民伤财啊,打一次仗的代价“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放在现在,乌克兰好过吗?俄罗斯就算打了胜战,百姓也未必好过,单单是通货膨胀这块,普通老百姓就受不了。乌克兰更惨了,听说最近总统还签了卖国条约。
有些仗其实不用打的,通过谋略,外交等手段就可以提前把战争扼杀在摇篮里。但是那些外交官或者使臣相对于打胜仗的将军来说,知名度没那么大。这就是孙子说的,“善战者,无智名,无勇攻”。人民几乎忘记,或者不知道那些阻止战争爆发的人。但是上战场的将军就不一样,几乎全国都知道。人民常常把他们当成真正的英雄,但却忘了那些默默无闻的幕后外交使者,没有他们的能言善辩或智谋,如果发表不当言论,可能引发战争。有多可怕!
《孙子兵法》每篇都会阐述每篇的思想内容,有意思的是,每一篇都会有那么一段或者几句贯穿全书,像谋攻篇的后两段,“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还有最后一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用到哪一篇都是合适的。
“识众寡之用者胜”这点和虚实篇关系最密切。众寡说的是兵力配置问题,包括战术上布属数量,那个山头安排多少兵力合适,那个关口安排多少兵力合适,就会直接关系到势篇的“奇正相生”问题,也就是奇兵和正兵用法。
军争篇中的“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目的就是虚实篇中的“避实击虚”,“兵以诈利,以利动,以分合为变”分合点到了众寡,奇正,虚实的运用,还有就是用形名指挥工具,“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夫旌旗金鼓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说白了就是作战信号,古代敲锣打鼓,点火,红白旗等指挥,现代是军用对讲机,GPS等来统一军队活动。有序摆兵布阵,指挥作战。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这是敌军的整体精神状态避实击虚,1.精神上,“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等敌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时候,是我方行动的时候。2.心理上,“以治待乱,以静待哗”,类似敌动我不动的说法,“形人而我无形”,等待敌人暴露,我方重拳出击:“势如扩弩,节如发机”。3.体质上,“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等敌人累了,我方士兵的力气足,跑得快,力量大,蓄势待发,一发就不可收拾。如果敌方是老弱病残,那就不用提了。孙子在九地篇提到士兵的养精蓄锐“......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行军篇“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说的就是,保证士兵的身体健康,体格强壮很重要。在作战篇提到的强兵政策,“......胜敌而益强”。
军争篇提高的用兵八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详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穷寇勿破,归师勿遏,围师必缺”。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虚实篇中的“避实击虚”的思想。对我方不利的避之,对敌方不利的击之。前面五个好理解,说下后面三个,“穷寇勿破”,敌人被逼得走投无路,就会拼命,命都不要了,杀红了眼,一个就顶两个,甚至几个,这样的穷寇,破了不值得,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得不偿失。“归师勿遏”对于班师回家的敌军不要阻截,敌军思乡心切,家有老婆,孩子,亲人,朋友等,为了能回家,能不拼死吗?气势也是很难阻挡。“围师必缺”,把敌人围起来留一个缺口,在缺口处待敌。不留缺口,敌人知道没有退路,就会破釜沉舟,又是一场恶战。留了缺口,等敌人逃到缺口处,伏兵击之,易如反掌。
谋攻篇,军争篇和虚实篇,紧密联系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篇都会不由自主地扣在一起,像一个环一样。《孙子兵法》的思想是有统一性的,有的篇章重复着同一个思想,但毫无违和感。细品就会感觉思想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