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
指挥有用吗
指挥从哪来
乐团的灵魂是指挥吗
>柴科夫斯基(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
让我们在指挥篇里聊指挥……
柴可夫斯基享年53岁,所以在古典音乐年度策划中,他历来是个热点:抛开他的伟大作品不提,单单从生卒年份就是很容易抓到话题——比如,1990年世界乐坛都在庆祝他诞辰150周年,而仅仅三年后大家有集体怀念他辞世100周年。其盛况堪比纪念莫扎特辞世200周年,当然庆祝活动中最忙的自然是俄国音乐家了。
YuriTemirkanov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一向是俄国乐团世界巡演的重头好戏,每逢柴可夫斯基主题年他们总能名正言顺地演奏整场柴可夫斯基全套作品,而且是全国总动员,精锐尽出。仅仅是1993年6月,就有泰米卡诺夫(YuriTemirkanov)带领圣彼得堡爱乐管弦乐团,费多谢耶夫(VladimirFedoseyev)带领莫斯科广播电视交响乐团,以及辛奈斯基指挥莫斯科爱乐交响乐团在日本各地演出。泰米卡诺夫指挥了柴可夫斯基全套的七首交响曲(还包括了较少演出的杰作《曼弗列德》交响曲),当地的柴可夫斯基乐迷可谓大饱耳福。至于室内乐迷的境遇也不错,六月中旬辛奈斯基率领莫斯科爱乐在国立音乐厅上演了包括柴可夫斯基第四、五、六交响曲;管弦乐曲《意大利随想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斯拉夫进行曲》、《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以及小提琴协奏曲、孩子们喜欢的芭蕾舞《胡桃夹子》序曲。三场音乐会由辛奈斯基和陈秋盛指挥,足够匹敌小型柴可夫斯基音乐节的规模了。乐迷们三天之内能系统地欣赏来自柴可夫斯基家乡的乐团演奏柴翁最重要的作品,在柴可夫斯基的浪漫音乐里体验一回纯正的浪漫,也算人生难得的幸事。
一般说,俄国乐团比较粗狂,弦乐技巧惊人,法国号抖音稍重,木管音色稍暗,演奏本国曲目能迸发惊人的威力,让听众领略“北极熊”的震撼效果。莫斯科爱乐交响乐团在二战之后才组建成团,声誉由孔德拉辛担任乐团总监十六年(1960-1976)间建立起来,他们出品的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全集是著名的经典之作,深得作曲家赏识。继任者奇塔恩科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优秀指挥。1986年冷战时期,他与美国同行莱顿·史密斯共同指挥莫斯科爱乐灌录两国作曲家的作品,这次活动可谓轰动一时。之后的指挥辛奈斯基是全苏联唯一获得卡拉扬指挥大赛金奖的选手,之后的新专辑《柴可夫斯基小提琴与乐团作品全集》由LeChantduMonde出版。
梅克夫人
柴可夫斯基终其一生是个悲剧人物,不幸的婚姻带来梦魇,情感生活又不容于当世,经常无可救药地陷入无助深渊。作曲是他唯一一丝希望。他曾说:“若不是音乐创作的宣泄管道,我早就疯了。”换句话说,如不是柴可夫斯基某些在旁人眼中离经叛道的倾向,后人是不可能有那么多热烈多情的音乐来享受的。
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是音乐史上的传奇。梅克夫人长期资助他,使得他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埋头作曲,后来更成了他的心灵寄托。两人只靠鸿雁传书,就是避而不见;双方都活在彼此想象的世界里,因为怕现实破坏彼此长久塑造的美好形象。柴可夫斯基去世前三年,梅克夫人突然中断经济援助,不论柴可夫斯基如何央求,书信始终石沉大海,音信全无。这对柴可夫斯基是个无情的打击,他加倍自责,更加哀叹不幸的人生。至于梅克夫人为何要这样做,至今仍是个谜。
另一个迷是柴可夫斯基的死因。长期以来,官方说法是他喝了一杯生水,死于霍乱。但质疑颇多,比如遗体为何没有立刻消毒处理,还停放供人瞻仰。甚至更有人对他俯身行告别礼。现在人们更愿意相信:是他的感情曝光,被迫自我了断。但问题来了,在保守的东正教国家,自杀是不被允许的,所以……
又快要到柴可夫斯基年了。乐迷不必像音乐史学家那样抽丝剥茧,最多读读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之间的往来书信集,多了解一些他向梅克夫人“报告”的创作心得,了解他对日常生活和时局看法……最重要的还是欣赏他的音乐,在他的音乐世界里体会浪漫,不论那是代表悲伤的灵魂还是快乐的芭蕾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