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关于春天 > 知识百科

知识百科

刘兵(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趣找知识 2023-05-08知识百科
刘兵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1958年-),男,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
刘兵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刘兵(1958年-),男,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科学史理论家,科学传播研究学者,著名“科学文化人”之一。

中文名

刘兵

国籍

中国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

职业

教师

专业方向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性别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兼及科学文化与传播等方向。

主要贡献

讲座

《科学技术史:物理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与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导论》、《科学技术史:科学史与科学文化》

学术研究

出版有《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等4部专著,《看不见的舞台》等4部科学史普及著作,《刘兵自然集》等6部个人文集,《正直者的困境》等7部译著,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他文章400余篇,主编有“科学大师传记丛书”等多种丛书。

科研成果

(一).专著

(1).刘兵、章立源著,《超导物理学发展简史》,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刘兵编著《著名超导物理学家列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3).刘兵著,《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科学编史学初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4).刘兵著,《新人文主义的桥梁----解读萨顿〈科学的生命〉》,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新版:《新人文主义的桥梁》(萨顿科学丛书之一种),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5).刘兵、章梅芳著,《性别视角中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苏贤贵、田松、刘兵、刘华杰著,《敬畏自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7).戴吾三、刘兵著,《科学与艺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江晓原、刘兵著,《南腔北调----科学与文化之关系的对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刘兵、江洋著,《科学史与教育》,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二).个人文集

(1).刘兵著,《触摸科学——刘兵学术自选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刘兵著,《驻守边缘》,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

(3).刘兵著,《刘兵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刘兵著,《硬币与金字塔》,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5).刘兵著,《剑桥流水----英伦学术游记》,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繁体竖排版:台北:未来书城,2004.)。

(6).刘兵著,《两点间最长的直线》,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7).刘兵著,《像风一样----科学史与科学文化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8).刘兵著,《面对可能的世界----科学的多元文化》,科学出版社,2007.

(三).科学与科学史普及著作

(1).管惟炎、刘兵著,《超导研究75年》,北京:知识出版社,1988.

(2).刘兵编著,《看不见的舞台--物质的微观结构》,济南:济南出版社,1992.

(3).刘兵著,《超导史话》,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4).刘兵著,《神奇光线――从伦琴发现X射线到卢瑟福的放射性研究》,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

(5).伽莫夫、斯坦纳德著,刘兵评点,《物理世界奇遇记》(英文原版,中文评点),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四).主编、主持的著作

A.丛书

(1).《科学名著文库》(武汉出版社)丛书副主编。

(2).《新视野》丛书(山东教育出版社)副主编。

(3).《科学大师传记丛书》(东方出版中心)主编。

(4).《大美译丛》(吉林人民出版社)主编。

(5).《木犁书系·补天文丛》(福建教育出版社)主编。

(6).《三思文库·科学家传记系列》(江西教育出版社)主持人。

(7).《三思文库·科学史经典系列》(江西教育出版社)主持人。

(8).系列出版物《三思评论》(江西教育出版社)执行主编。

(9).《绿色未来》丛书(天津教育出版社)执行主编。

(10).《发现与探索》(天津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到21世纪,已出小学1年级上册,2年级上册,3年级上册,1年级下册,2年级下册,3年级下册,4年级上册)主编,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11).《新科学读本》主编,(共9册,本人为此丛书总主编,及高中卷A、B两册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艺术与科学》,副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系列丛刊),已出第1-6卷.

(13).《物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1-1),(选修1-2),副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4).《清华新人文丛书·科学人文系列》,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科学与艺术》)。

(15).《科学败给迷信?》(“我们的科学文化”系列丛书之(1))。

《阳光下的民科》,(“我们的科学文化”系列丛书之(2))。

(16).《萨顿科学史丛书》(共5种6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观》(上、下)、《科学的历史研究》、《科学的生命》、《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的桥梁》),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江晓原、刘兵主编)。

(17)《新科学读本》(珍藏版)主编(共8册,本人为此丛书总主编,及其中《科学是美丽的》卷主编,此丛书系在(11)原《新科学读本》基础上改编配图的新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B.单本书

(1).刘兵主编,《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2).刘兵主编,《补天----科学文化名人访谈录》(《木犁书系·补天文丛》之一种),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3).刘兵、韩星编,《新世纪中学生通才读本:中外经典阅读·科学卷》,太原:山西教

育出版社,2002.

(4)刘兵主编,《自然辩证法参考读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刘兵主编,《认识科学》(此系“大学生文化读本”之“科学文化卷”,丛书总主编

靳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刘兵、杨舰、戴吾三主编,《科学技术史二十一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章梅芳、刘兵编,《性别与科学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8).蒋劲松、刘兵编,《科学哲学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戴吾三、刘兵编,《艺术与科学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五).专业学术论文选目(总计200余篇)

(1).La4Ga的超导电性,《低温物理》,6(1984),No.2,pp.104-108;英译文发表于ChinesePhysics,4(1985),pp.493-497.(与王守证等合著)

(2).低温物理学史上的一场竞赛,《自然辩证法研究》,(1985),No.4,pp.70-74.(此文后被收入《来自历史的启示》,李慎、陈庆云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pp.115-124;中文繁体字版:《来自历史的启示--近代科学15例》,台北:中国台湾凡异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pp.125-135.)

(3).超导电性微观理论的发展(1935-1957),《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No.1,pp.88-96.

(4).超导物理学的发展(1911-1957),《自然辩证法通讯》,(1986),No.1,pp.38-44;No.2,pp.62-65.

(5).对查汝强同志两篇文章中一些自然科学问题的商榷,《中国社会科学》,(1986),No.3,pp.20-24.(与王作跃等合作)

(6).第二类超导体的发现,《低温与超导》,(1986),No.3,pp.50-56.

(7).瓦尔特·迈斯纳,《低温与超导》,(1986),No.4,pp.83-84.(与李理合作)

(8).从科学哲学看科学史,《自然辩证法研究》,(1986),No.6,pp.17-24.

(9).低温实验物理学与超导科学的开拓者----海伊克·卡末林·昂内斯,《低温与超导》,(1987),No.2,pp.67-71.

(10).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的历程,《超导研究与社会·自然辩证法研究专辑》,(1987),pp.18-29.

(11).高温超导体的发现与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物理通报》,(1988),No.1,pp.67-71.(此文的修改稿被收入《当代物理知识选萃》,物理通报编辑部编,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pp.413-417.)

(12).科内里斯·雅各布斯·戈特,《低温与超导》,(1987),No.4,pp.62-65.

(13).超导研究75年,《科学》,(1988),No.1,pp.8-13.(与管惟炎合作)

(14).米库林斯基科学史观述评,《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8),No.4,pp.49-55.

(15).对“‘有限而无边’是否就‘不可超越’”一文的质疑,《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No.6,pp.71-72.

(16).爱因斯坦与超导物理学,载《爱因斯坦研究》(第一辑),许良英、方励之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pp.67-76.

(17).奇特的经历与杰出的成就----苏联物理学家卡皮查,《自然辩证法通讯》,(1990),No.3,pp.59-69.

(18).历史的辉格解释与科学史,《自然辩证法通讯》,(1991),No.1,pp.44-52.

(19).中国超导材料与超导磁体研究(1962-1966),《中国科技史料》,(1991),No.1,pp.90-96.(与王新荣合作);英译文:EarlyStudiesofSuperconductiveMaterialsandSuperconductingMagnetinChina,RareMetals,(1993),Vol.12,No.3,pp.232-236.(略有修改)

(20).玻色:第三世界科学家的彗星现象,《二十一世纪》(中国香港),(1991),No.5,pp.117-123.

(21).科学革命的理论:库恩与科恩,《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科学分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pp.69-73.

(22).科学编史学视野中的科学革命,《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No.3,pp.42-51.

(23).格/群分析理论与科学史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No.7,pp.36-42.

(24).反向卡皮查热阻的发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No.1,pp.69-74.(与王新荣合作)

(25).科学哲学对科学史意味着什么?《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No.4,pp.36-44.

(26).试论科学史中的传记方法,《科学技术与辩证法》,Vol.10(1993),No.5,pp.7-12.

(27).《墨经》与阿基米德杠杆原理之比较,《自然哲学》(第一辑),吴国盛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pp.333-340.

(28).中国当前生态环境的报告,《1994-199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江流、陆学艺、单天伦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pp.282-293.

(29).早期高温超导体发现的历史考察,《二十一世纪》(中国香港),1995年第4月号,pp.89-98.

(30).试论科学史研究中的心理史学方法,《哈尔滨师专学报》,(1995),No.2,pp.8-12.

(31).女性主义与科学史,《自然辩证法通讯》,(1995),No.4,pp.44-51.(与曹南燕合作),此文亦被收入《生育健康与伦理学》,邱仁宗主编,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pp.188-195.

(32).科学史教学面面观,《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No.2,pp.53-66.

(33).科学史教学的目的和意义,《物理通报》,(1996),No.3,pp.30-31.

(34).科学史的兴起与发展,《哈尔滨师专学报》,(1996),No.2,pp.1-9.

(35).科学史教学的困难和问题,《物理通报》,(1996),No.4,pp.30-32.

(36).生态女性主义及其意义,《哲学研究》,(1996),No.5,pp.54-60.(与曹南燕合作)

(37).关于科学史研究中的集体传记方法,《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No.3,pp.49-54.

(38).女性主义自然观,《自然哲学》(第二辑),吴国盛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pp.484-527.(与曹南燕合作)

(39).科学史研究中的计量方法,《史学理论研究》,(1996),No.4,pp.96-103.

(40).科学方法与性别,《读书》,(1997),No.1,pp.10-17.(与曹南燕合作)

(41).文革中的《自然辩证法杂志》,《二十一世纪》,1997年2月号(总第39期),pp.59-64.

(42).跨学科因素在超导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载《跨学科研究引论》,金吾伦主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pp.252-264.

(43).玻尔与超导物理学,《自然科学史研究》,Vol.16,(1997),No.3,pp.245-252.(与张明雯合作)

(44).中国高速经济增长中的生态环境,《中国新时期社会发展报告(1991-1995)》,陆学艺、李培林主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pp.605-632.

(45).基础科学教育改革与科学史--从美国的《2061计划》和《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谈起,《哈尔浜师专学报》,(1997),No.4,pp.7-12.

(46).从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看中国的“天人合一”,《传统与现代化》,1998年第1期,pp.21-27.(与曹南燕合作)

(47).声子与实在,《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五)》,罗嘉昌等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pp.310-322.

(48).科技进步与立法:美国“1988年国家超导与竞争法案的立法经过”,《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pp.754-766.

(49).被清洗的物理学家--舒布尼可夫的科学工作与人生悲剧,《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年第4期,pp.61-70.(与张明雯合作)

(50).TheFoundationandEarlyDevelopmentofScientificInstitutionalizationinChina:CoexistenceofTwoPatterns(1915-1948),inCurrentPerspectivesintheHistoryofScienceinEastAsia,eds.byYungSikKimandFrancescaBray,Seoul:SeoulNationalUniversityPress,1999,pp.217-225.

(51).《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科学史家的纪念碑,《自然科学史研究》,Vol.18,(1999),No.4,pp.374-377.

(52).美国的《2061计划》与科学教学中的人文因素,《物理教学探讨》,2000年第2期,pp.4-6.

(53).美国的《2061计划》与科学教学中的人文因素(II),《物理教学探讨》,2000年第3期,pp.10-12.

(54).普朗克与量子概念,《科学》,2000年第2期,pp.50-53.

(55).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与科学教学中的人文因素,《物理教学探讨》,2000年第5期,pp.38-40.

(56).英国对科学教学中的人文因素的要求,《物理教学探讨》,2000年第6期,pp.39-40.

(57).科学史与进步性观念,《现代性与中国》,赵汀阳主编,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pp.202-217.

(58).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基本战略和指导原则,《中外科技信息》,2000年第12期,被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科技管理)》,2001年第3期。

(59).关怀的伦理意义与女性主义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0年第5期,pp.59-60.

(60).科普出版:个人见解中的8对矛盾,《中国出版》,2001年第1期,pp.115-116.

(61).硬币与金字塔,《科学》,2001年第1期,pp.26-27.

(62).人类自在的天性,《作家杂志》,2001年第5期,pp.77-80.(亦被收录于《人之上升----科学读本》,江晓原、钮卫星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pp.394-401)

(63).女性主义对现代医学的政治批判二题,《医学与哲学》,2001年第8期,pp.23-24.

(64).席瓦和她的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9.11”事件后发出的不同声音,《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3期,pp.50-55.(与赵冰冰合作)

(65).STS与基础科学教育,《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pp.7-13.

(66).基础科学教育研究与建构主义:中国与西方的差异,《科学学研究》,2002年,第20卷,第6期,pp.571-577.

(67).若干西方学者关于李约瑟工作的评述----兼论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编史学问题,《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年第1期,pp.69-82.

(68).对英国有关“公众理解科学”的三份重要报告的简要考察与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5期,pp.70-74.(与李正伟合作)

(69).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论研究:约翰·杜兰特的缺失模型,《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3年第3期,pp.12-15.(与李正伟合作)

(70).布赖恩·温的公众理解科学理论研究:内省模型,《科学学研究》,2003年,第21卷,第6期,pp.581-585.(与李正伟合作II)(亦被收录于《看!科学主义》,江晓原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pp.82-88)

(71).从低温研究历史看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自然杂志》,2003年第6期,pp.355-357.

(72).科学传播的媒体转向,《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3年第4期,pp.45-49.(与侯强合作)

(73).低温领域中的理论家----弗里茨·伦敦的生平与科学工作,《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第1期,pp.80-88(94).

(74).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若干特色----以席瓦为例,《中国女性主义》(2004年春),荒林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p.60-65.(与赵冰冰合作)

(75).恰托帕德亚亚人类学与科学编史学研究初探,《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1期,pp.52-57.(与卢卫红合作)

(76).生物技术与公众理解科学----以英国为例的分析,《科学文化评论》,2004年第2期,pp.61-74.(与李正伟合作)(此文亦以“生物技术的案例在英国公众理解科学运动中的意义”为题收录于《2005高技术发展报告》,中国科学院。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5年,pp.131-139.)

(77).人类学对技术的研究与技术概念的拓展,《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pp.20-23.(亦刊于《科学技术的哲学研究》,曾国屏、吴彤主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pp.225-235.

(78).国内科学传播研究:理论与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5期,pp.80-85.(与侯强合作)

(79).“科学大战”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第5期,pp.2-4.(亦被收录于《看!科学主义》,江晓原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pp.31-33)

(80).在物理学与艺术之间对世界认识的平行性----以爱因斯理与毕加索为例,《科学》,2004年第6期,pp.42-45.

(81).物理学与性别,《中国女性主义》(2004年秋),荒林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p.74-82.(与聂馥玲合作)

(82).钱宝琮:在中国介绍研究新人文主义的先驱,《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pp.47-50.

(83).“和谐”概念的意义:从毕达哥拉斯到开普勒,《艺术与科学》(卷一),李砚祖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pp.43-46.

(84).科学与理性,《自然杂志》,2005年第2期,pp.114-116.(与苏贤贵、田松、刘华杰合作)

(85).女性主义医学史研究的意义----对两个相关科学史研究案例的比较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年第2期,pp.167-175.(与章梅芳合作)

(86).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与相关领域工作的关系,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课题研究论文集》,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pp.583-617.(曹南燕等多人合作)

(87).女性的身份认同与自然科学的基础----以物理学教学为例,《探索与争呜》,2005年第6期,pp.47-50.(与聂馥玲合作)

(88).从科学史研究立场之变化看全球化,《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5年第2期,pp.16-18.(与章梅芳合作)

(89).科学传播中的科学与常识,《科学》,2005年第5期,pp.30-33.(与侯强合作)

(90).科学传播中的议程设置,《科技导报》,2005年第10期,pp.76-78.(与侯强合作)

(91).《爱因斯坦文集》的编译出版与作为意识形态象征的爱因斯坦,《博览群书》,2005年第10期,pp.4-14.

(92).布鲁诺再认识----耶兹的有关研究及其启示,《自然科学史研究》,2005年第3期,pp.259-268.(与刘晓雪合作)

(93).从性别视角看自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pp.23-30.(与刘华杰、田松合作)

(94).科学史中‘内史’与‘外史’划分的消解,《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pp.132-137.(与章梅芳合作,1)

(95).科学史研究中的“地方性知识”与文化相对主义,《科学学研究》,2006年第1期,

pp.17-21.(与卢卫红合作,1)

(96).众声喧哗:“敬畏自然”大讨论,载《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环境绿皮书),梁从诫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pp.119-130.(与包红梅合作,2)

(97).另一种途径的探索----评《蛊毒:财富和权力的幻觉》,《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年第1期,pp.87-90.

(98).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与科学史,《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年第2期,pp.(与章梅芳合作,2)

(99).日本公众理解科学实践的一个案例:关于“转基因农作物”的“公识会议”,《科普研究》,2006年第1期(创刊号),pp.41-49.(与江洋合作,1)

(100).人类学视角的引入对历史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晋阳学刊》,2006年第3期,pp.73-78.(与卢卫红合作,2)(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6年第8期全文转载)

(101).我国科技发展中性别问题的现状与对策,《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pp.6-11(与章梅芳合作,2)

(102).几个有关中医问题的非系统性思考,《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年第2期,pp..46-48.

(103).金球化与多样性,《读书》,2006年第11期,pp.107-113(与古克礼合作,2)(160).科学·技术·社会理念的渗透,载《高中新课标必修课教与学·物理》(廖伯琴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pp.28-36.

(104).析皮克林的新旧高能物理学不可通约论,《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年第5期,pp.38-44.(与王延峰合作,2)

(105).简评技术史研究的若干新视角----结合中国古代技术史的相关研究谈起,载《科学实(166).践哲学的新视野》(蒋劲松、吴彤、王巍主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pp.248-263.(与章梅芳合作,II)

(106).科学史研究中对人类学方法的引入和借鉴----以“深描”为例,载《科学实践哲学的新视野》(蒋劲松、吴彤、王巍主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pp.233-247.(与卢卫红合作,II)

(107).1986-1993年美国国会听证会中关于SSC的争论,《科技导报》,2007年第6期,pp.68-72。(与董丽丽合作,2)

(108).公众理解科学的修辞学分析,《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第2期,pp.44-48.(与谭笑合作,II)

(109).SomeHistoricalAnalysisoftheTranslating,Editing,andPublishingProcessoftheCollectionofAlbertEinsteininChina,SynthesisPhilosopica,42(2/2006),pp.285-298.(Arts&HumanitiesCitationIndex)

(110).对居里夫人传记在中国传播的初步考察,《科普研究》,2007年第3期,pp.51-58.(与李娜合作,II)

(111).对《利维坦与空气泵》的编史学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6期,pp.92-95.(与王哲合作,II)

(112).科学中心:公众亲历和消费科学,《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第3期,pp.106-109.(与刘锦春合作,II)

(113).中国语境中的“科学人类学”之定义问题。

(114).多元学术与多元人生----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四十六,《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pp.28-32.(章梅芳问/刘兵答)

(115).在基础科学教育中对文学的利用----关于西方畅销小说中对科学的反思,《物理教学探讨》,2007年第8期,pp.1-3.

(116).马俊仁体育训练方法中的“科学”(载《科学败给迷信?》p.115-126.)

(117).对于“公共科学”概念的一种理解与设想,《科普研究》,2007年第4期,pp.8-9.

(118).从科学主义到人文主义,《史学月刊》,2007年第9期,pp.15-18.

(119).女性主义方法论特征及其在科学元勘中的体现,载《新哲学》(第七辑)(王中江主编,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pp.111-137.(与章梅芳合作,II)

(120).科学文化传播中的居里夫人形象,载《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报告(2005-2006)》,刘利群等主编,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pp.68-78.(与聂馥玲合作,II)

(121).性别与科学传播,载《国际视野中的媒介与女性》(刘利群等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pp.131-138.

(122).日本在STS理论背景下公众理解科学实践活动的发展,《科普研究》,2007年第6期,pp.71-76.(与江洋合作,II)

(123).科学编史学的身份:近亲的误解与远亲的接纳,《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年第4期,pp.463-467.

(124).SSK,知识还是实践?----从《利维坦与空气泵》谈起,《北方论丛》,2008年第1期,pp.131-134.(与王哲合作II)

(125).妇女与科技研究综述,载《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01-2005)》(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pp.152-161.

(126).要改变深层的惟现代化价值观《绿叶》,2008年第1期,pp.47-50.

(127).科研立项中的利益冲突----对美国超导超级对撞机的案例研究。(载《阳光下的民科》p.25-58.)

(128).民科是一种生活方式。(载《阳光下的民科》p.167-170.)

(129).女性主义ICT研究与建构主义,《哲学动态》,2008年第4期,pp.101-105.(与王哲合作II)

(130).科学修辞学对于理解主客体问题的意义,《哲学研究》,2008年第4期,pp.80-85.(与谭笑合作II)

(131).皮克林的“社会建构论解释”与“科学家的解释”之分歧----试析高能物理学史的一场争论,《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年第3期,pp.43-48.(与王延峰合作II)

(132).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杨柳青年画木版技术变迁,《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7期,(194).pp.43-48(与朱洪启合作II)

(133).玛丽·雪莱国外研究述评,《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pp.85-88(与王明月合作II)

(134).认识文明进化的“挑战应战”与“冲突融合”----科学史家董光璧先生访谈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2期,pp.2-5(刘兵/问,董光璧/答)

(六).译著

(1).C.P.斯诺著,《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陈恒六、刘兵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2).G.萨顿著,《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陈恒六、刘兵、仲维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G.萨顿著,《科学的历史研究》,刘兵、陈恒六、仲维光编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4).彼得·拉塞尔著,《觉醒的地球》,王国政、刘兵、武英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5).海尔布朗著,《正直者的困境》,刘兵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6).伯纳德·贝伦等著,《美国白宫千年晚会演讲选集》,邱仁宗、刘兵等译,长春:吉

林人民出版社,2000.

(7).科斯塔斯·伽夫罗格鲁著,《弗里茨·伦敦:科学传记》,刘兵、柯志阳、李正伟译,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参考资料

1.刘兵·清华大学科学史系

很赞哦! ()

关注趣找百科,获取更多知识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趣找知识"

本文地址:https://www.liuchengguanli.com/chengyu/23193.html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