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关于春天 > 知识百科

知识百科

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普鲁士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

趣找知识 2023-05-26知识百科
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普鲁士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普鲁士
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普鲁士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

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普鲁士军队少将。1792年,参加了普鲁士军队。1795年晋升为军官,并自修了战略学、战术学和军事历史学。著有《战争论》一书。

本名

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

别名

西方兵圣

出生地

马格德堡

出生日期

1780年月日

逝世日期

主要作品

《战争论》

外文名

Karl Philip Gottfried von Clausewitz

国 籍

普鲁士

民 族

日耳曼人

毕业院校

柏林军官学校

职 业

军事理论家、军事历史学家

人物生平

1780年6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马格德堡附近布尔格镇的一个小贵族家庭。十二岁时在波茨坦的尤金亲王步兵团中充当士官生。1793年,当普鲁士同革命后的法国作战时,他曾参加围攻美因兹城等战斗。1795年升为少尉。

1801年秋,他被送入柏林军官学校,因学习成绩优异,深得校长香霍斯特的赏识。香霍斯特是以后普鲁士军事改革的倡导者,克劳塞维茨的思想和以后的活动受他的影响很大。在一次谈话中,香霍斯特敏锐地发现眼前这位和自己有着相近之处的朴实青年,头脑中潜存着非凡的天资。克劳塞维茨向香霍斯特坦率地承认了自己知识的不足,香霍斯特给了他巨大的精神鼓励。两位地位、年龄悬殊的人开始建立起牢不可破的纯真友谊,并在事业上互相给予坚强的支持。克劳塞维茨在后来谈起香霍斯特时满怀深情地说:“他是我精神上的父亲和朋友。”

克劳塞维茨

1803年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奥古斯特亲王副官。在这一段时期,他经常参加香霍斯特主办的军事协会的活动,听康德主义者基瑟韦特的哲学课,研究军事、哲学、历史和文学等著作。  

1806年10月随亲王参加奥尔施泰特会战时,被法军俘虏。在法国囚禁期间,克劳塞维茨不到半年就掌握了法语,除军事外,他还广泛涉猎数学、文学、美术等知识。到山区参观时,他勘察未来可能成为战场的地形;在交流讨论中,他研究法国人的思维特征。   1807年10月释放回国。   1809年初调普军总参谋部工作,任总参谋长兼军事改革委员会主席G.J.D.von沙恩霍斯特的办公室主任,协助沙恩霍斯特从事军事改革。

1810年秋,任军校教官,并为王太子讲授军事课。1812年4月,克劳塞维茨因反对普王威廉三世同拿破仑结成同盟而辞去普鲁士军职,去俄国准备参加抵抗拿破仑的战争。他先在俄军参谋部任职,领中校衔,后任军参谋长等职。当拿破仑进攻俄国时,他曾参加斯摩棱斯克争夺战和博罗迪诺会战等,以后随维特根施坦军团参加了对拿破仑的追击。12月,作为俄军联络官,同普鲁士军队的指挥官约克谈判,说服他反对拿破仑。1813年3月,他随维特根施坦军团回到柏林,回到普鲁士军队。  

1814年回归普军。翌年任G.L.布吕歇尔军团第三军参谋长,参加林尼战役。1818年5月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9月晋升为少将。在任校长的12年间,他致力于《战争论》的著述工作。他先后研究了130多个战例并整理了亲身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虽然身为贵族并最终身居军队上层,克劳塞维茨却是第一个提出“人民战争”这一概念的人。  

1830年任炮兵第二监察部监察。1831年5月任驻波兰边境普军参谋长。同年11月因霍乱卒于布雷斯劳   。

主要影响

战争理论

克劳塞维茨去世后,他的妻子于1832~1837年整理出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10卷,1~3卷为《战争论》,其余为战史著作。克劳塞维茨虽然对法国大革命持反对态度,但他同时也清楚地看出了这次革命在军事上引起的根本性变化,并对封建主义军事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可是,克劳塞维茨的观点仍是资产阶级的中庸思想:在进步的观点中夹杂着反动思想、普鲁士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克劳塞维茨观点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他以这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为指针,在资产阶级军事科学中首次对战争和军事学术等一系列现象的相互联系和发展作了分析。

克劳塞维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间所发生过的130多次战争和征战,撰写了论述荷兰独立战争、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战争、路易十四战争、菲特烈二世战争、拿破仑战争、1812年卫国战争、1813年德意志解放战争等许多军事历史著作。克劳塞维茨的主要著作是《战争论》。

《战争论》的结论是:“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战争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特性,……战争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这里以剑代表,但并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规律进行思考了。”对于克劳塞维茨的这一论点,列宁曾给予极高评价。列宁称他为“一位非常有名的战争哲学和战争史的作家”。然而,作为唯心主义者的克劳塞维茨,把他国家的政治视为整个社会利益的代表,而不懂得政治本身的发展动力就是阶级斗争。他认为战争只不过是对外政策的继续,而没有认识到战争同对内政策的联系,把政治与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政治与阶级斗争割裂开来。由于他没有揭示出战争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本质,所以在他论述具体战争时,就无法阐明战争的侵略性或正义性。

克劳塞维茨认为“每个时代均应有其特定的战争”,军事学术的变化是由“新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引起的。这些判断是正确的。但他并不理解究竟是什么决定了军事学术的发展,所以他对这一点的解释是相当矛盾的。

克劳塞维茨在研究军事学术理论及其组成部分--战略学和战术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反对军事学术中的“永恒的原则”,认为战争现象是不断发展的。同时,他又否定在军事发展上存在规律性,并且断言“战争是一个充满偶然性的领域,是一个充满不确实性的领域”。

克劳塞维茨是第一个在西方军事科学中明确提出了交战、战局乃至整个战争的一些实施原则:最大限度使用全部力量;集中尽可能的兵力于主突方向;发挥军事行动的突然性、快速性和坚决性;有效地利用既得战果。

克劳塞维茨揭示了精神因素的制胜作用,这也是他对军事理论的重大贡献。克劳塞维茨认为,主要精神力量是: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及其民族精神。然而,由于克劳塞维茨没有弄清战争的社会本质和民众在战争进程中、战争结局中的决定性作用,过分地夸大了统帅的作用,因此他就无法认清精神因素的真正源泉。

克劳塞维茨死后出版的著作,构成了西方军事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完整阶段。后来的西方军事思想家甚至利用克劳塞维茨一些矛盾的观点,为军事思想中的反动论点进行辩护。西方把克劳塞维茨捧为“空前绝后的军事经典作家”,大肆宣扬克劳塞维茨关于夸大个人作用和认识战争充满偶然性因素的观点,特别是鼓吹他那种有关战争残酷无情的思想,为强者国家有权采用最野蛮的武力方式作辩护。

这些观点在德国反动军队中,特别是在法西斯专政时期盛行。一些现代西方思想家仍然推崇这些观点,竭力证明,帝国主义集团挑起和进行的战争和武装冲突,与剥削阶级的侵略政策毫不相干,并且把这些战争说成是“全民”的战争,甚至美化为“革命”的战争。现代帝国主义军事思想界竭力使克劳塞维茨理论遗产中的错误论点,适应他们现在的需要,这就证明了西方军事思想的局限性。

战争态度

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就如同一条变色龙,每一次战争都有其自己的特色,千变万化,各不相同。但战争的暴烈性,战争的盖然性和偶然性却是其根本属性之一。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看,政治是战争的母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战争看成独立的东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为政治服务的。军事观点必须服从于政治观点。任何企图使政治观点从属于军事观点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战争爆发之后,并未脱离政治,仍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剑代笔的政治。

二、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政治目的即是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必然要通过武力决战,通过战斗才能达到,它是一种比其他一切手段更为优越、更为有效的手段。消灭敌人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个方面。当然,消灭敌人并不意味着蛮干。有勇无谋的硬干,不仅消灭不了敌人的军队,反而会使自己的军队被敌人消灭。

三、战略包括精神、物质、数学、地理、统计五大要素。精神要素指精神力量及其在军事行动中的作用。物质要素指军队的数量、编成、各兵种的比例等。数学要素指战线构成的角度、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等。地理要素指制高点、山脉、江河、森林、道路等地形的影响。统计要素指一切补给手段等。克劳塞维茨认为,“这些要素在军事行动中大多数是错综复杂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中精神要素占据首位,影响战争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战争始终。“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

四、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克劳塞维茨认为,数量上的优势在战略战术上都是最普遍的制胜因素。虽然在实际作战时,通常不可能处处形成优势,但必须在决定点上通过巧妙调遣部队,造成相对优势。一切军事行动或多或少的以出其不意为基础,才能取得优势地位,使敌人陷入混乱和丧失勇气,从而成倍地扩大胜利的影响。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优势兵力。用于某一战略目的的现有兵力应同时使用,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于一次行动和一个时刻最越好。会战是战争的真正重心,由几个战斗所形成的大规模会战能有效地消灭敌军,所取得的成果最大,故高级将领应当重视这种双方主力之间的战争,视其为挫败敌国交战意志的重要手段。

克劳塞维茨传记

五、战争中的攻防。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和防御是战争中的两种基本作战形式。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整体为防御,局部可能为进攻。进攻中含有防御因素,防御中也含有进攻因素。进攻可转变为防御,防御也可以转变为进攻。一般说来,防御有离自己的兵员和物资补给地较近,能依靠本国民众的有利条件,但它的目的是消极据守。进攻具有“占领”这一积极目的,并通过占领来增加自己的作战手段。

六、要积极向战史学习。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理论是成长于战争经验土壤里的果实。战史是最好的、最有权威、最能说服人的教师。战争理论和原则的提出,应当在研究战史的基础上进行。当然,战争理论也要随着时代和军队的变化而变化,要适应特定国家的需要,具有时代的特点。

历史评价

毛泽东:“克劳塞维茨的作战指挥实践不多,但集中兵力问题讲得好。”  

出版图书

战争论

作者名称 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

作品时间 2008年9月1日

《战争论》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创作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首次出版于1832年。在《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揭示了战...

人际关系

1810年年底,克劳塞维茨与相恋多年的布吕尔伯爵的女儿玛丽结婚。

后世纪念

毛泽东曾在延安凤凰山自己的住处,组织过“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究会”和“哲学问题研究会”,参加“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究会”的有萧劲光、罗瑞卿、滕代远、莫文骅、叶子龙等人。《战争论》的学习讨论采用边读边议的方法,每周讨论一次,晚上七八点钟开始,持续到深夜十一二点钟。  

参考资料

1.从追击拿破仑到抵御沙俄——普鲁士名帅克劳塞维茨的成功之路·网易

很赞哦! ()

关注趣找百科,获取更多知识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趣找知识"

本文地址:https://www.liuchengguanli.com/chengyu/24203.html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