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了喝红牛和脉动哪个好(秋乏来袭不需喝红牛)
渡过春困,挨过夏打盹,终于进入了凉爽的秋季,本以为秋天应该是个头
渡过春困,挨过夏打盹,终于进入了凉爽的秋季,本以为秋天应该是个头脑清晰、精力充沛的季节。可惜事与愿违秋天我依旧反应慢半拍,思路没逻辑,全身还疲劳乏力这就是传说中的秋乏。怎么缓解秋乏,我来给你支三招!
第一招:补充能量,脉动回来
要战胜秋乏首先要了解秋乏是怎么产生的。疲乏一般是因为能量消耗。一般来讲气温22度左右,湿度在60%左右人体最感到舒适,同时消耗的能量最少,过高过低或者变化剧烈都需要人体消耗能量来保持体温、体表湿度的稳定。炎热的夏季我们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来降温到了秋季自然觉得疲劳。此外从夏季过度到秋季气温的波动也需要能量来降低这种波动对人体的影响。
(*)
第二招:强脾胃
上文弄清了问题所在,现在教大家对抗秋乏第二招——强脾胃。这里说的强脾胃并不是让您吃这吃那,而是在家揉揉按按就搞定的简单方法!
太白穴
运输或转化问题,在家调理首选太白穴。
定位: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功效: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按揉太白能够有效增强脾的运化功能,达到止泻及促进物质转化的目的。关于物质转化举个例子,按揉太白可以调控血糖,高可降,低可升。
按揉方法:取坐位用左手拇指指腹按揉右侧太白穴,以穴位处感到微微酸痛为度,反之亦然。不必用太大的力气,长夏期间每天坚持3—5分钟。
脾俞穴
脾俞是脾脏脏气汇聚之处,是促进物质转化的要穴。
定位:脾腧穴是十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肚脐对应的是第二腰椎,向上再摸三个椎体,下面旁开两指,就是脾腧穴的大概位置。
功效:脾腧穴是脾脏脏气汇聚之处,主管把食物转化为身体需要的气血等精微物质。举个例子,现代研究证明,脾腧穴与胰岛素的分泌有关。
按揉方法:按揉脾俞时建议大家手握空拳轻轻叩击脾俞数次即可,切记不可重锤。每日数次,疲劳时还可以起到缓解疲劳的作用。
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相对应,因此如果运输困难时除了考虑补脾外还可以考虑适当帮助一下胃。这是因为就像玩跷跷板游戏,脾升不起来我们就加大胃的下降的力量,这样跷跷板的另一头就自然跷了起来。这样脾升胃降才能顺利的完成人体的圆周运动。完成这个重任的胃经腧穴首选足三里。
足三里穴
定位:用自己的手掌四指横放在膑骨下缘,下方第四横指外缘一横指处即为足三里。
功效:足三里是胃经的下合穴,胃的疾病的主要取穴。
按揉方法:端坐凳上,四指弯曲,按放在小腿外侧,将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里穴处正确位置,作点按活动,一按一松,连做36次。两侧交换进行。
阴陵泉穴
脾喜燥恶湿,湿气会妨碍脾的运化功能。因此要解秋乏别忘了利利湿气。利湿要选阴陵泉。
阴陵泉最主要的功能是排渗脾湿,因此按摩该穴位可以用来除湿健脾。
定位:取坐位,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
按揉方法:左侧阴陵泉用右侧拇指指腹按揉1—3分钟,以局部感到酸胀为佳。
第三招:补充元气
这就完了?当然不。因为还有一种秋乏叫我已经用了我的洪荒之力了。补充洪荒之力就需要补充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中医术语叫“元气”。一般来说“元气”是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前给孩子准备的财富,这笔财富孩子在出生之后就不停的消耗这笔财富,财富耗尽之时就是此人离开世界之日。
“元气”不可再生,我们可以通过脾胃化生的气血来减少“元气”的消耗。此外养生保健,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元气”消耗。这需要大家在平时的日常中善待我们的身体,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效。这就是对抗秋乏的第三招养生保健。
此外还可以再教给大家几个秋季平时偶尔感到疲劳对抗秋乏的小方法。
1多吃水果蔬菜解秋乏
蔬菜和水果多为碱性物质,可以帮助人体将肌肉疲劳时产生的酸性物质代谢掉,从而起到消除疲劳的作用。
2多伸懒腰解疲劳
我们的老祖宗研究出来“双手托天理三焦”这个伸懒腰解疲劳的好方法。具体的做法是,双手现在小腹处交叉,然后由胸前经过上举到头顶,脚后跟也跟着提起,用脚尖支撑,推举六次后,双手由体前下落,还原这是一组。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多做几次能有效缓解疲劳。
3适量活动调节心情
秋天来了一派肃杀之象,心情也很沉重也会让人觉得累,这是适当的运动比如慢跑能有效缓解抑郁缓解因抑郁造成的疲劳感。
另外如果以上的方法还不能解决您的无力感,或者您感到疲劳给您带来很大的困扰千万别硬抗应该到医院就诊,要知道很多严重的疾病疲劳是其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作者简介
高雁鸿:副主任医师,就职于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擅长运用针灸、耳针治疗各种内科疾病。兼任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
平台推荐最受欢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前列腺有什么用?能轻易摘除吗?
慢性胃炎怎么治?中医为您解烦忧
本平台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官方今日头条号,如您还未订阅,请添加订阅,免费获取更多实用权威健康养生内容,或可关注“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