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汉末魏初,在文学上是一个暂时繁盛的时期。所谓建安七子,便是那时候有名的文人。曹 自己也写诗文,加以他善于笼络一班有才名的文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汉末魏初,在文学上是一个暂时繁盛的时期。所谓建安七子,便是那时候有名的文人。曹 自己也写诗文,加以他善于笼络一班有才名的文人,所以他把许多文人(其中也有方士)都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为他效劳。建安七子除孔融之外,都是依附于曹 的。
曹 一方面把许多文士拉到他身边,但同时,对于那些有傲气、不讲他好话的文人,却很不放心。从他先杀孔融,后杀杨修,便充分说明曹 对敢于反对他的文人的忌恨。
孔融依仗自己是孔子后代,当时又很负盛名,他不大把曹 看在眼里。而且,看来他也不大看得起依附曹 的一班文人。这一点,从祢衡口里可以知道。祢衡经常推许孔融和杨修,说“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这不用说是包括王粲、陈琳等在内的。祢衡同孔融关系很好,他的话当然也反映孔融的观点。
孔融比祢衡、杨修大十多岁……他们三人,在当时的文人中算是一派,即,不肯阿谀曹 的一派。祢衡虽年轻,但才气很大,曹 想侮辱他,叫他充当“鼓吏”,结果祢衡把衣服剥光打鼓,反而侮慢了曹 。曹 叫人去找他来,他便拿着一根大棒,坐在曹 军营门前大骂。曹 虽然很火,骂他为“竖子”,并说“孤杀之犹鼠雀耳”,但碍于他的文名,竟不敢杀他,后来送给了刘表,刘表又假黄祖之手把他杀掉。
杨修年龄跟祢衡不相上下,但祢衡是个平民,杨修则是洛阳的 二名的世家,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四代都任过太尉。(东汉时,太尉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衔)而且,都是有名的忠于汉室的名臣。他父亲杨彪在董卓作乱的时候,为了保护汉献帝,几乎 难。杨修很早就负文名,除了祢衡推崇他的话可证之外,还有曹植写给他的信,也把他同六子并列(孔融除外),说六人都不过著声名于一方,而杨修则是“高视于上京”,可见杨修在洛阳的影响有过于六子。对于这样的人才,不用说,曹 是要罗致的。所以,在建安中,曹 就任他为主簿,那时正是曹 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时候,据说杨修“总知内外”,总是把事情处理得很好。
那么,杨修是很愿意替曹 办事的吗?他对曹 的态度怎样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当时,杨修的父亲杨彪还健在;曹 在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卿宴会时,看见杨彪脸上有怒气,便连宴会也不敢参加,悄悄溜掉了。后来以杨彪跟袁术通姻为罪名,诬彪有阴谋,下狱。是孔融极力为之申辩,曹 才不得不释放他。此后,杨彪十多年一直称脚挛,不任事,闲居家中。这些事,杨修会忘记吗
?当然不会的。不久,孔融便被曹 杀掉,祢衡也 ,这在杨修心中,会没有很深的感触吗?当然不可能。
没有。从这两点看来,杨修虽为曹 办事,不见得内心是尊敬他的;正因为这样,才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露才”,好像有意告诉曹 ,你的本领也不过如此,什么事也瞒不过我。像“鸡肋”那桩公案,就是在这种心理下弄出来的。他有时外出,甚至告诉值班的人,曹 会来查问些什么,怎么回答。结果,曹 所查问的果然不出他所料。这样时间长了,曹 就看穿他内心的隐秘,从而产生恼恨之心。他本人是否预料到这样的后果呢?应该说也可能是预料到了,不过,他到底是一个很有点傲气的人,同孔融、祢衡是气味相投的,因而压抑不住心中的不满罢了。……杨修对于自己的命运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的知己朋友孔融、祢衡早已 在他前面了。
杨修 后,有一天,曹 碰到杨彪,问道:“杨公为何瘦得成这个样子?”杨彪回答说:“愧无日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意思是说,我惭愧没有金日那样的远见,(金日的儿子,为汉武帝所喜欢,称为弄儿;后来渐渐长大了,有一天,金日遇见弄儿在殿里同宫女戏耍,他怕将来连累自己,便把弄儿杀 了。)而又还有老牛舐犊的爱子之心呀。曹 听了,很有点下不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