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取得的发展成绩(贵州答卷从贵州现象)
【特别策划】沿着足迹 解读贵州价值系列
“十二五”时期
【特别策划】沿着足迹 解读贵州价值系列
“十二五”时期是贵州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基础设施变化最大、发展动力活力最足、生态建设成效最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五年间,贵州作为多民族省份、贫困地区集中省份,提前完成了“十二五”规划52项实有指标中的21项,成为西部实现跨越追赶的亮点省份,将过去十分突出的极端贫困和欠发达的“贵州现象”,转变为以高速增长、绿色发展为特征的“贵州跨越”亦即“新贵州现象”。
2016年6月,胡鞍钢在贵阳大数据展示中心和贵安新区大数据企业进行调研。
总体来看,“十二五”时期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少在三个方面上了“大台阶”。
1
一是经济规模上“大台阶”。
“十二五”时期,贵州经济增速保持在10%以上,稳居全国前三甲,201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二五”全时期经济增长目标,GDP总量超过9200亿元;2015年GDP总量达到10502.56亿元,不仅成功突破1万亿元大关,而且实现了全国排名进位。不仅如此,贵州经济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2010年贵州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4%,到2015年已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1%。
2
二是基础设施上“大台阶”。
“十二五”末,贵州高速公路里程超过5100公里,在西部12省区市中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其中处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高速公路里程达3700公里,超过全省总里程数的七成。贵州也因此成为全国高速公路里程超过5000公里的几个省份中自然地理条件最复杂、人均GDP水平最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难度最大的省份。贵州还进入了“高铁时代”,开放发展再添新通衢。通信基础设施实现升级换代,“宽带贵州”建设取得突破。
3
三是生态环境上“大台阶”。
贵州森林覆盖率从2010年的31%增加至2015年的50%,平均每年增加近4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从2010年的2.4亿立方米增加至2015年的4.13亿立方米,总增幅超过70%;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指标全面向好,创造了地区绿色发展的“贵州奇迹”,贵州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来看,贵州进一步实现了“一体壮大”、“两翼齐飞”。这里的“一体”就是经济总量,“两翼”就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两个重要抓手,即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正如孙志刚同志在2016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评价的,贵州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有新、稳中向好”的发展。1994年,我曾撰写《“贵州现象”呼唤重大政策调整》一文,提出承认差距、利用差距进而缩小差距的贵州追赶之路。二十多年过去,贵州的确走出了一条成就巨大、前景光明的跨越发展之路,这一道路至少有四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1
坚持问题导向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除有碍发展要素集聚和流动的制约因素。贵州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基础设施“大跨越”,拿出真金白银,下大决心大力气从铁路、高铁、公路、高速公路、机场、航运、水利、水安全、通讯、互联网、能源等各个方面对基础设施领域长期投入不足的局面加以补偿,着力化解自然地理“先天”因素造成的阻隔,实现当代贵州版的“天堑变通途”,使影响要素流动的制约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在软件上,贵州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优化制度环境,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和商事制度改革,推进户籍制度、农村产权制度及财税金融、社会事业、司法等领域改革;全方位扩大开放,加强与东部沿海、长江经济带、欧陆国家等经济联系,通过一系列重大开放活动促进招商引资,吸引各类要素集聚。
2
坚持创新驱动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寻求和巩固局部先发优势。“十二五”时期,贵州的创新发展就形成了宏观创新与微观创新、国家创新与社会创新、重大创新与微创新有机结合之路,先从小到大,还要从大到强,并且不断完善。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先行先试,前瞻性地布局大数据产业。从2013年开始,贵州省委省政府抓住用好国家大数据战略,以大数据作为后发中寻找先发的突破口,围绕“数据强省”发起大数据产业战略行动,推动信息经济快速发展,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文化创新“五位一体”并进,发挥人才、企业、平台、环境建设“四大抓手”合力,在较短时间内启动了国家级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建设,开启了贵州“大数据时代”,初步形成了贵州在全国大数据产业方面的示范引领效应,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初步建立了宝贵的先发优势。正如李克强总理今年5月25日在贵阳出席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暨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时所指出的,“大数据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了世界,也让各国站在科技革命的同
3
坚持民生为本
三是坚持民生为本,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贫困是贵州的“短板”、“劣势”,将扶贫脱困作为贵州头等大事,补劣便是优,补弱便是强。按照提出的“四个切实”要求,以增加贫困地区“造血能力”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落脚点,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大功夫。用好用活中央转移支付,形成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联动的减贫合力;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扶贫力度和金融扶贫力度,为贫困地区摆脱落后面貌提供必要的“硬基础”和“原动力”;综合研判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情况,有针对性地推进产业扶贫,注重扶贫产业项目长期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做好教育扶贫,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和职业技术能力,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
4
坚持底线思维
四是坚持底线思维,特别是坚持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寻求发展,走绿色发展之路。贵州“十二五”坚持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立生态环保“两把利剑”“两个问责”机制,将“多彩贵州拒绝污染”严格落到实处。争取国家批准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实施了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淘汰落后产能3080万吨,狠抓生产节能降耗,实现节能减排任务提前完成,水体、空气质量总体良好。坚持以法治保障绿色发展,制定实施《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成立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机构,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并启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市场化保障机制,真正做到了绿色发展激励相容,走绿色强省、绿色惠民之路,为全省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
2015年6月在贵州调研考察时提出,希望贵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这是对未来贵州发展的总要求。“十三五”时期贵州的发展要在这一总要求指引下,“十三五”时期,贵州要瞄准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核心目标,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借力经济新常态、培植后发优势,进一步加速赶超,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再启宏章、再写新篇,稳中有进、稳中更新、稳中更好,将西部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的贵州新路走得更加通达、更加敞亮。
“
从全局来看,贵州的跨越发展是紧跟国家重大战略并从中受益的结果。正是因为有了西部大开发,才有了贵州基础设施大发展;正是因为有了国家抢抓新科技革命机遇、实施大数据战略,才有了贵州大数据产业先机;正是因为有了国家层面的扶贫攻坚,才有了贵州加速改变贫困面貌。将包括贵州在内的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关切、国家目标、国家战略,由中央政府主导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规模十分可观的、带有针对性倾斜性的要素资源配置,帮助欠发达地区改变落后面貌,这是中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质所决定的。
“
贵州跨越发展的成功案例,不仅对中国的其他欠发达地区具有示范意义,更对世界的欠发达地区具有示范意义。她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用人民群众生活中真真切切的积极变化说话,雄辩地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有效治理国家、发展人民根本利益的执政能力,证明了只要执政党、各级政府、人民群众形成合力,在不断发展中体现人民主体地位,就能够不断提高国家和地区人类发展水平,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减贫奇迹、增长奇迹、发展奇迹。
文 | 著名经济学家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胡鞍钢
见习编辑 | 王法编审 | 袁燕 彭奇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