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关于春天 > 知识百科

知识百科

过秦论

趣找知识 2023-10-14知识百科
过秦论
教案设计:

1、学习本文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

过秦论

教案设计:

1、学习本文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了解贾谊的 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归纳掌握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3、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段。

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背诵课文。

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 学生识辨积累。

三课时(1、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指导翻译;3、背诵。)

课时

一、导入课文:

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 神。

学生默读,理解。教师提示: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 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 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贾谊( )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学生默读,理解。教师提示: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 而 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

选一生读注解①。教师稍作补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的文学家。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 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正如 诗中所讲,梁王 而 ,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 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三、背景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 ,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 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 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 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 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 。随着 的风起云涌, 历史上 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 500多年的 , 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 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 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 的稳定。

“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

四、朗读课文,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读音。

腴(yú)轸(zhěn)镞(zú)笞(chī)恬(tián)

藩(fān)瓮(w&egr e;ng)牖(yǒu)

孝公既没(m&ogr e;)召滑(sh&agr e;o)俯首系(x&igr e;)颈践华为城(hu&agr e;)

劲弩(j&igr e;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

将数百之众(ji&agr e;ng)度长絜大(duó)比权量力(li&agr e;ng)万乘之势(sh&egr e;ng)

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agr e;n)

五、学生自读课文。

六、学生依据注释理解文意,并归纳文言知识。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2、古今异义

例句古义今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水道的通称

赢粮而景从担负胜或获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盾牌使船前进的工具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爱惜、爱护、喜欢

宽厚而爱人爱惜 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划分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3、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的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动用招致

履 而制六合名词动用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动用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

4、一词多义(课后练习题),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①制(例句出处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②亡(例句出处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 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例句出处释义)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既、已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④利(例句出处释义)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利润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胜利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冯婉贞》有利于

⑤遗(例句出处释义)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封神演义》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给予

⑥度(例句出处释义)

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程度、限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规章、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风度、常态

一年一度秋风劲《采桑子·重阳》次、回、量词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 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量、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问说》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通“渡”,过

5、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 人手,为天下笑。

③陈利兵而谁何。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明确:①判断句。②被动句。③宾语前置句。④介词结构后置。

6、成语

同年而语度长絜大

七、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多音字、通假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

2、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提问: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攻之势”体现在 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三、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朗读,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同时让学生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

本段的动词“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

2、参看注释,想想“有席卷……之心,……之意”作何翻译,说说你从这句翻译中受到什么启发。

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突出强调两点:其一,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

3、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集体朗读 段。

四、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下面是第2自然段 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 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 、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明确: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译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其二,不“达”、不“雅”:对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译文对“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

2、指名让学生口译第2段,其他学生(或教师)订正。

3、下列句子是从第三自然段中挑出的,试说说译文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 。

明确:A、B均有误。A中“御”译为“奴役”为好;B中“宇内”理解有误,联系下面(2)句可知。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 。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 。

明确:A为意译,正确;B有误,“敲扑”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为刑罚,修辞问题未处理好。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 。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明确:A句正确;B有误,藩篱比喻边境、 ,今人无“像篱笆一样重要”的比喻说法。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 。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明确:A有误,“兵”不指“ ”而指兵器,“之”亦应代指兵器,“锋镝”是借代,代指兵器;B正确。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秦始皇)踏着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亿丈高的城堡,下临不可测度的深渊,自以为十分坚固。

B、(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明确:A有误,原文“践”不是课文注中的“践,踏。”(课文注释有误),而应是《康熙字典》引《释文》的“践,借也”当凭借讲;“城”作城墙、城堡为好,“固”的理解亦不妥。B正确。

4、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提示:从 、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眼务的。

五、研习课文4、5自然段。

1、朗读第4、5自然段。

2、对照注释翻译。

误译举例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遮住窗户,用绳子系住户枢(这样贫穷人家)的子弟,是氓、隶一类的(耕田)人,而且是被迁谪 的征夫。

指正如下:“瓮牖”解释如课本注释,不当“用破瓮遮住窗户”讲。“氓”即耕田人,课本已有注解,译文中括号内字多余。

(2)才能不及中人。译文:才能不如中等人才。

指正如下:“中人”,课本注“平常的人”,能够讲通,译文不必标新立异,应尽量与注释吻合。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译文:(他)又是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

指正如下:“蹑足”应取引申义,“行伍”译为“戍卒行军途中”不妥,整个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不达不雅。

(4)天下云集响应。译文:天下人如同阴云一样集聚起来,如同回声那样应和他。

指正如下:“云”译为“阴云”与原句所表达情感不一致。

(5)崤函之固,自若也。译文:崤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

指正如下:“自若”的“自”不是“自然”的意思,辞书注“自若”为“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6)非及向时之士也。译文:(又)不及九国的士人。

指正如下:“向时”应译出,可译为“不能赶上先前九国的士人”。

(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译文:一个匹夫发难而天子的七庙被毁坏。

指正如下:“夫”即“人”,“匹”,“一个”的意思,用“一个”限制“匹夫”,没有必要。“七庙”属借代,应在译时直接用本体事物名词“ ”。

3、讨论: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 ,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明确:五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 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

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4、讨论: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明确: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 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集体诵读第五段。

朗读指导:“且夫”推进一层领起议论的语气。以下连用六个“也”表示及其肯定的意思。四个排比句的重音是:“尊”“銛”“抗”“及”。特别应重读“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换假设语气,读出惋惜之意。“然秦”以下句子语势由弱到强,逼出“何也”,结句显志,须用深责的语气读出,“仁义不施”是重点,宜一字一顿。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三、四、五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集体背诵三、四、五段。

二、写作特点:

本文是史论,叙多于议,形象议论法。

1、叙事铺陈对比

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 的特点。课文前四段,按时间顺序,详略有致地概述了秦从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全过程。

2、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 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3、全篇对比到底。本篇精彩处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

三、进步性与局限性:

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施仁政,行仁政”。)

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持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但因为它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 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它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

本文还描述了陈涉 这一历史事实,并肯定陈涉 的必然性、正义性以及它在推翻秦朝统治中的作用与地位。作者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 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 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 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 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作者还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阶级的本性,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四、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六国论》,思考:为什么同是秦破六国统一天下直至灭亡这段历史,西汉的贾谊选取“秦亡”这个角度,而北宋苏洵却选“六国破灭的原因”这个角度?

[板书设计]

固基业(1)兴

叙史实充国力(2)强攻之异

过统天下(3)盛守

秦义军起(4)亡

论析原因(5)仁义不施

[延伸阅读]

试结合历史学习,说说同是秦亡这段历史,晚唐杜牧《阿房宫赋》是如何借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来揭露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的。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