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滕王阁之闻名
1、王勃一序传千秋王勃登阁作序的传说故事,梗慨如下:王勃被逐王府,父亲王福 受到牵累,贬迁南海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滕王阁之闻名
1、王勃一序传千秋
王勃登阁作序的传说故事,梗慨如下:
王勃被逐王府,父亲王福 受到牵累,贬迁南海炎热之乡的交趾为官。上元二年(675),王勃从山西动身,万里迢迢去看父亲。坐船逆长江而上,来到江西与安徽地界。在彭泽县东北,东流县 ,有一座马当山,形势险峻。唐朝诗人陆鲁望有《马当山铭》为证:“山之险莫过于太行,水之险莫过于吕梁,合二险而为一,吾又闻乎马当。”
王勃的船到马当,突遇风浪。船不能开。王勃问:“船已到什么地方?”艄公说:“已到马当山下。”于是,避风马当山庙下,船上人都登岸纵览风光去了。
王勃也到庙里观瞻了一番,又赏玩江景多时,正想回船去,突然见一位老者坐巨石块上,须眉皓白,貌若神仙,王勃整衣向前,与老人作揖,老人遥指,问:“来的是王勃吗?”
王勃大惊,说:“正是,不知长者何以得知?”老者说:“明日重九,滕王阁有高会,若往赴宴会,作为文章,足垂不朽。”
王勃笑,答;“老丈有所不知,此地距洪都六七百里,一个晚上那里到得了呢?”
老者也笑道:“你只管上船,我当助清风一帆,使你明日早达洪都。”
王勃肃然起敬,问:“拜问老丈,你是神还是仙?“
老者笑而远遁。隐隐听见“吾即中源水君“。只觉祥云缥缈,瑞气盘旋,脚底下船箭一般朝鄱阳湖方向而去。果然是: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
第二天一早,正是九月九日,洪都府阎都督果然开宴,遍请江右名儒。席上有澧州牧学士宇文钧,还有进士刘祥道、张禹锡等。阎公再三起身,对诸儒道:“帝子旧阁,洪都绝景,在座诸公,欲求大才,作此《滕王阁记》,刻石为碑,以记后来。“原来,阎公女婿吴子章早隔宿草就序文,故在座诸公假装不敢轻受,只一心要推让给吴子章,好让阎公翁婿名利双收。愉好轮到王勃面前,王勃便不推迟,慨然受之,满座俱惊。阎公哂笑,暂退更衣。喊:“敬酒。”王勃欣然持觚,对客长饮,酒酣,索笔求纸,文不加点,满座又惊。小吏跑步报所写诗文,当报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道:“此乃老生常谈,谁人不会!”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道“此故事也。”吏三报“襟长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公不语。吏又报到“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阎公喜,说:“此子视我为知音。”吏再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听罢,以手拍几,说:“此子落笔若有神助,真天才也!”满座尽皆失色,阎公更衣复出,携王勃之手,盛酒满觚,王勃酣醉。阎公大喜,说:“帝子之阁,有子之文, 千古,使吾等今日雅会,亦得闻于后世。从此洪都 ,江山无价,皆子之力也 吾当厚赏千金。”席散,公府官吏余兴未消,问王勃下人:“请问你家王博士,常酒醉写文章吗?”
下人笑答:“博士凡写文章前,不堪精思,先磨墨数升,一饮而尽,然后蒙被大睡,称为腹稿。然后,一跃而起,写成文章,不改一字。王博士今日只饮酒,假若饮墨,其文章更好。”
众人听完,面面相觑,将王勃誉为神人。
传说,王勃大笔挥毫作了《滕王阁序》不待辞别,携了下人,便匆匆离席下楼,直奔江边而去。
众人正告退之际,阎都督又喝一声:“慢,请诸位回来。怎么结尾一诗,末一句空一字未写?”
众人近前,果见诗空一字。
阎公说:“只怕是我等轻慢了王诗人,故空一字作难大家来猜,大家就猜猜罢。”众文人面面相觑。
便有人说:“槛外长江 自流”,所空的字就是“独”字,也有的说是“船”字。问到吴子章,他冥思苦想了良久,也只是说“水”字。
阎公露不喜之色,说;“独字太浅,不合王郎诗境;船字太俗,不足论;水字太露,毫无诗意。”众人直琢磨到天亮,竟没有猜出付佳句来。
阎公问:“此时王勃船到何处?”
衙卫答:“最快到了丰城。”
阎都督命令:“你快马先追王郎,千金求其一字。”衙卫得了都督之命,快马加鞭,追上王勃,衙卫说明来意,王勃但笑,久之,说“王勃乃一介书生,岂敢戏弄都督大人!我将这一字写在你手心上,你定要握紧拳头,见了都督方可伸掌,否则此字会不翼而飞。:便索了一支笔,并不蘸墨,就在衙卫手心里画了一阵,令其握拳,拜别。
只说衙卫回府,就阎都督面前伸开手巴掌,竟空无一字。阎公自语:“怎么会空空如也,空空如也呢?千金难买一字啊!”猛然一惊,莫非是一“空”字。
“妙哉!好一个‘空’字!”众文人齐声附和称赞。
阎都督拍案称绝:“‘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个‘空’字用得妙,万千感慨,尽在这个‘空’字上。”
滕王阁千载盛誉不衰的原因究竟何在呢?本文开首所引清代诗人尚 《忆滕王阁》五言古诗的诗句作了极好的回答。原因就在于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秋日登洪俯滕王阁饯别序》。据传,神童子安即席挥毫,“年十有四,时誉斯归”(杨炯语)。此文有如石破天惊,顿令滕王阁名噪天下。
。。“王勃一序,脍炙千古。”(王夫之语)后世文人为滕王阁所写作的诗文连篇累赎,难以胜计,但“言必称王序”,亦无一篇能与之相媲美。清顺治年间,巡抚蔡士英重建滕王阁,并大量征集诗文,他曾说:“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此话有理,子安一序,滕阁千秋。这座迭废迭兴的江南名楼,乃是一部“文以阁名,阁以文传”的历史佳话。
序以阁名,阁以序传。滕王阁之所以名扬天下,历千载而盛誉不衰,全赖王勃的不足千字的序诗。其实,岂只滕王阁如此,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山西的鹳雀楼也未尝不是这样!黄鹤楼赖崔灏的诗,岳阳楼赖范仲淹的记,鹳雀楼赖王之涣的五绝,无文人之笔,何论楼阁之名!立功立德者也得靠“立言”者为其立传,方可千古留芳。
2、王勃其人
封建 步入其黄金时代——唐代,正是一个需要巨人和诞生巨人的时代。王勃,便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诞生的文学巨子。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治今山西河津人)。王勃出身于书香世家。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学者,大教育家,曾任蜀都司户书佐、蜀王侍读。父亲王福畤,在唐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参军、六合、交阯二县令,以及齐州、泽州二长史等。
王勃与两位哥哥皆有“神童”之誉。《旧唐书》说:“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撰《指瑕》十卷,指摘颜氏失误。十岁时,在较短的时间内,精通了六经。此后又从长安名医曹元学习《周易章句》及《黄帝素问》、《难经》,将近两年的时间。
传说王勃十岁那年,重阳节,父亲带他郊游赏菊。见秋光正浓,黄花正盛,不免诗兴大发。
父亲吟得上联:“重阳游郊,郊野黄花如金钉,钉满野郊。”
王勃不假思索地题了下联:“中秋赏月,月浸白蘋如玉盏,盏尽浸月。”听罢,父亲暗吃一惊,心里高兴口里却不露。
王勃在十四岁时,已知名于世。与王勃同时代并齐名的杨炯,在其所撰写的《王子安集序》中述道:“年十四,时誉斯归。太常刘公,巡行风俗,见而异之,曰:此神童也。因加表荐, 对策高第,拜为朝散郎。”他十六岁上呈《乾元殿颂》,十七岁献《宸游东岳颂》,并被沛王贤看重,擢为王府修撰。十八岁时,为《黄帝八十一难经》作注并序。十九岁时,献《九成宫颂》、《拜南郊颂》。这几年,是王勃短暂的人生中最春风得意的几年。
嗣后,王勃便步入了多舛多艰的命途。二十岁时,因当时诸王以斗鸡为戏,勃为文,戏檄英王鸡。高宗李治看了此文,大怒,下令将勃赶出沛王府。总章二年(669)五月,王勃由长安入蜀,客居剑南,“文章憎命达”,患难中的王勃吟咏之作自然不少,自编《入蜀纪行诗十三首》(序存诗佚)。咸亨元年(670),举办时选,朝中显要先后征召王勃,勃因病辞谢了。这年,与卢照邻、邵大震等诗人登游唱和,有《蜀中九日》、《圣泉宴》等诗。在入蜀的三年中,先后到许多州县,诗文很多,影响很大,“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序)。咸亨三年(672),王勃二十三岁,由蜀还长安。后至虢州(今属河南)任参军,因匿杀官奴曹达的问题,应判 罪,碰巧遇大赦,仅除名,一年后又复旧职,但勃已“弃官沉迹”。其父因受牵累而由雍州司功参军而迁谪到海南任交阯令。
上元二年(675),是王勃短暂人生的 一年。弃官为民的年轻诗人,这年春天便开始了赴交 省父的行程,他由山西龙门南下,到桑泉,继而渡河至潼、崤抵荆门。又由荆门东下,八月至楚州,九月抵达江宁,有学者认为此间王勃来滕王阁参加盛会并作序文。王勃于十一月初七到南海(县名,今广州),后渡海赴交阯,不幸溺水受惊而亡。卒年二十六岁。
关于《滕王阁序》究竟是何时所作,历来颇有争议,大致有两种说法:一为王勃十三、十四岁省其父至江西而路经南昌所作;另一为王勃赴交阯省父而路经南昌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