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关于春天 > 知识百科

知识百科

《香菱学诗》引发的教学思考

趣找知识 2023-11-06知识百科
《香菱学诗》引发的教学思考
《香菱学诗》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语文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r

《香菱学诗》引发的教学思考

《香菱学诗》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语文课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读着《香菱学诗》,我们为香菱的虚心好学、刻苦勤勉所感动,更惊叹林黛玉在教香菱学诗的过程中巧妙运用的教学技巧和教育艺术。

众所周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的女孩。当我们细细地品读《香菱学诗》一节时,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林黛玉形象:一个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的好老师形象。黛玉用她的实实在在的言行诠释了教育策略这一抽象词语的内涵,启发了我们的教育思想。

一般讲,教育策略是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在此意义上,教学策略同义于教学方法。但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不仅用来表示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而且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序列 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艺术。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来看《香菱学诗》中,林黛玉教香菱写诗这一过程,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她教的过程使用了哪些教学手段,展现了怎样的艺术美感。

一、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性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 文化、背景和情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的方式习得的。林黛玉教香菱写诗,在讲规律、明要旨后,向香菱 了王维、杜甫、李白的诗,要香菱以“这三个人作底子”,“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整个学诗的过程,黛玉充分相信香菱、尊重香菱,给足了香菱读诗的时间,充分体现了香菱这一学习主体的主动性、自主性。即使是要求香菱根据“十四寒的韵”写一首有关“月”的诗,也是“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不作具体的限制,给了香菱很大的表现空间。黛玉在教香菱学诗的整个过程中,至始至终坚持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点,认识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因此,在教的过程中,黛玉没有“卖弄”自己的学识,没有一讲到底,没有强行要香菱学这样,记那样,只是 她该读什么样的书,遇到困难怎么解决。黛玉没有以老师自居,她在香菱学诗的过程中充当的是 者、点拨者的角色。

二、营造教学的创新氛围,注重学生的思维开启

×××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对素质教育来说,创新是灵魂,创新性学习是人的所有发展性能力的核心。“创新”一词看似挺现代的词,但在《香菱学诗》中,黛玉同样也关注创新,在指导香菱学诗的过程中,她虽只字未提“创新”,但却处处体现了对“创新”的追求。首先,在对香菱略说了律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以后,黛玉强调说“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她还指出“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若意趣有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显出了黛玉求新求变的思想。其次,当香菱“茶饭无心,坐卧不定”苦思写成 首诗拿给黛玉看时,黛玉认为“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是被他人的诗“缚住”了,要她“丢开”这首,“放开胆子”另作一首。这“放开胆子”另作,不正是要求写出新意,体现自己个性色彩吗?语文学习,尤其是语文写作最忌讳人云亦云,被他人的东西“缚住”,而应该大胆创新,在创新中体现自己鲜明的个性,黛玉作为老师她做到了。

要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善于营造创新氛围,如课堂上的 、平等、和谐的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也才能创造性地发挥学生的潜能。”黛玉在教香菱学诗的过程中,营造了 、平等、和谐的氛围,通观香菱学诗的整个过程,黛玉与香菱的对话都带有“笑”字,几乎都是“笑道”,没有老师的板着脸孔说教,没有师生间的隔阂,有的只是师生间的 、平等、和谐的交流、交谈。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学生心里没有了惧怕,思想没有了约束,就能激活思维,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香菱学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突出教学的 、互动,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体验”“感悟”这类词的意思,我们在《香菱学诗》中也不难读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来换杜律时,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她这样做是 香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且看香菱又是怎样悟诗的:“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在香菱刚起步的阶段,她就悟到了诗的滋味和真谛。还不止这些,香菱还进一步把诗歌意象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了自己的领悟能力。也正是有了这种体验、领悟,香菱最终写成了令大家称赞的好诗。

黛玉在 香菱体验感悟时,概括起来,做到了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尊重体验的主体,即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中被动、消极的吸纳者,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自由翱翔。黛玉让香菱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诗的“领略”,让香菱成为体验的主人;二是注重感悟。体验要达到一种境界,那就是感悟。只有善“悟”方能自得,才能培养学生的灵性。黛玉让香菱“悟”,才最终让香菱写出了让大家称赞的好诗。

四、突出教学的兴趣培养,注重学生的激励评价

“给学生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这是洒向学生心田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赞赏学生,鼓励成功,是师生感情的催化剂,并将激发学生的内动力。”这是当今提倡的“赏识教育”,而赏识的本质就是信任和看得起学生,多给学生以鼓励。香菱可算是一个苦命的女子,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住进荣家的梨香院。平日伺候薛蟠,难得有空。后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写诗的愿望。这可以看出香菱有学诗的主动性,即兴趣。虽然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并劝她“且缓一缓”,但香菱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又去找黛玉。黛玉没有因为香菱的身世而看不起她,相反却鼓励香菱,帮她树立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其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有了这种鼓励,香菱就有了自信心,有了信心也就更能激发学诗的兴趣,自然也就上了劲。乃至当香菱 首诗写成后,黛玉在指出该诗的不足后,又鼓励香菱“只管放开胆子去做”。我们可以想见,香菱能“茶饭无心,坐卧不定”、“越性连房也不入”地苦心、专心、用心,几乎到了痴迷程度地写诗,其主要动力还在于黛玉的赏识和激励性的评价。赏识和激励就是教师要信任、尊重、理解、宽容学生,让学生形成一种“我是好学生”的感觉,这样他就会把这种外在的激励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从而激发自己的内在潜力。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弱不禁风的黛玉如此善教,不愁不能把自己的灵气传给香菱,香菱也不愁学不成。在今天的课堂,我们又为何不能把黛玉作为我们的老师呢?学她的教育策略,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体验感悟,让语文课充满诗性、灵性,从而使语文课具有艺术的美感,让学生乐于语文学习且乐此不疲。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