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关于春天 > 知识百科

知识百科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趣找知识 2023-11-12知识百科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内容:
合肥一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内容:
合肥一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问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来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日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国:《中外历史钢要》(下)第11一23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领导人宜言》中提到,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因此,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必须具有自我革新精神,要在斗争中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以便更好地推进伟大革命事业。《领导人宜言》的这一表述说明“自我革命精神”是A.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依据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必要前提C.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D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必要性条件2.巴黎公社规定,公职人员的任用由具有选举权的人们实行直接的普选产生,接受选民和社会媒体的监督,对选民负责,并随时根据其表现决定是否予以撒换。同时,取消高薪制度,“公社委员最高薪金规定为每年六千法郎,日薪十五法郎”。巴黎公社的这些举措A.呈现出无产阶级政权的特征B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构想C,有效推动立法和行政的合一D.进一步巩固了工农之间的联盟3.18世纪中叶以后,拉丁美洲与外界的接触日趋频繁,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主义者的重要著作在殖民地广泛传诵:到18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工业虽然还很薄弱,但它却成为殖民地经济中一种新的因素:1804年海地革命获得成功,1808年西班牙王室被法国推翻。这些情况的出现A.严重动摇了法国的殖民统治B.为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创造了条件C表明殖民地的民族认同加强刀本即了亚作常闲安民生民出云动的客合肥一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考查美苏冷战。根据材料“苏联乘机在东欧、中近东和远东进行了扩张,力图通过把西部向外推进”“我们立该在伊朗问题上表明我们的坚定立场,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基尔运河、莱因一多瑙河水道和黑海海峡国际比”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希望通过向东扩张来寻求国家安全,而美国希望该地区的国际化,这说习美苏两国在国家战略方而存在严重冲突,这是冷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故选C项。A项仅从材料无法判E,故排除:材料主要反映了美苏之间的对立,并未反映“国际局势的动荡”,故排除B项:D项并不是材料反的主旨,故排除。考查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根据材料“严格控制国有企业的借款限额,对经营亏损的企业,强制性黄其减产,裁员和进行整顿、“把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原来的83%降至60%,1986年公司所得税从原来的2%降为35%”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带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各国对此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材料所示是英国采取的措施,故选B项。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意味着英国恢复了传统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排除A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不意味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失效,故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考查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根据材料“脱亚入欧”“脱亚人美”“真正的全球性的大国没有地区性的基础是不行的”“放宽自卫队参加维和行动的限制,试图实现海外派兵”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王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认识到提高政治地位的重要性,故选D项。A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现,故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这一时期日本试图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故排除。考查商朝的内外服制。根据材料“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五十手,征豕韦,克之”“上甲微契后八世,汤之先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丁即位后,改革内外服制,强比了对内服群臣子弟的教育,并对先王先公进行了广泛的祭祀以笼络内服臣子,同时加强对外服的管控,这老措施都意在加强政权统治,故选B项。A项与材料意思相反,故排除;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巩固内外服制,周分封制的实行推动了国家政权结构由松散趋向严密,故排除C项;D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考查清朝政治。根据材料“其在宫内办公,办公场所紧临皇帝居所花清宫”“其不设衙门,不准独立发文直接指挥各级军政部门”“军机大臣奉上谕”“军机大臣寄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只为皇帝及务,是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故选A项。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材料并未反映内阁职权的变,故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军机处,并未扩大到整个官僚队伍,故排除D项考查法国政治。根据材料“基本上没有任何政党可以独自构成下议院的多数”“难以为·个人主义’色彩斤操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政党联合形式与法国社会发展相适应,避免了政治制度走向极端,保证了资产阶级统治的相对稳定,故选A项。B项材料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并未涉及程序性规范,故除C项:“分权”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D项考查中国领导人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根据材料“各民主党派向党中央、国务院就国计民生可题提出重大建议200多项,其中有许多意见和建议被采纳“共推广科技示范项目770多个,协助引进并实施经济项目近1200个,帮助引进各类项目资金143亿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能够积极地为国家建设出谋划策,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故选C项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民众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顶考查清末军事改革。根据材料“其编练的南洋陆军第九镇中军事学堂毕业的新型军官已经占据了主导性位”“其中毕业于各陆军学堂的达总数的91%,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式军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别,清末新政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发展,这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A项兑法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应该是洋务运动时期,故排除:清末军事改革并不是军阀混战的基础,故排除项考查元朝政治。根据材料“在中央设御史台,主监百官,与中书省,枢密院并列为中央三大机关,互不统,地位并重”“将谏院职能并入御史台,御史兼掌谏职”“全国划分22道监察区,设肃政廉访使常驻各区,肃女廉访使归所在行省的行御史台直接领导”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加强了对中央和地方的监察,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强化,故选D项。A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监察区演变为行政”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B项;“中枢制衡机制”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考查美国文官制度。根据材料“主要是根据其所从事工作的行业或性质的不同,划分若干职业种类”“根据职务所需的知识、管理范围、复杂程度、人际关系、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等因素,划分为若干等级、“编制职级规范作为任用、待遇,考核、晋升的基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文官的“职位分类”会根据职位各方面的实际需要划分,并且作为待遇、考核等的基础,这有利于提高文官的行政效率,故选C项。A项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教育制度”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事务官”和“政务官”的关系故排除D项。A考查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91944年四川省县市局长的任期人数中,一年以下至满一年的占多数,两年以下的占绝大部分,五年以上的几乎没有,这可以用于说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政局比较混乱,缺乏稳定性和延续性,使官员频繁更换,故选A项。“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B项;官僚资本主义指在商业上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商界人士和政府官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密切,材料涉及到官员数量的增加,并未反映国家权力与私人财产的关系,故排除C项:D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公务员法中的回避制度,“不得在同一机关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位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位工作,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这有利于防止任人唯亲,利于政府人员行政效能的发挥,进而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治理水平,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出公务员的回避制度,并没有涉及考试方而,故排除A项:材料只是防止公务员腐败的措施,并没有涉及结果,故排除C项:“全方位推进”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D项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根据材料“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子孙敬养有亏或父母告子不孝,欲杀之皆许”“诈取父母宁,依殴晋法弃市“把‘不孝'列入十大罪之中”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该时期“孝”在法律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明显的伦理化色彩,故选C项。A项所指是在汉代,故排除:材料涉及到全社会,并不仅仅是地方,B项并不能概括材料的主旨,故排除,“宗法观念”和“强化父权地位”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D项考查清代乡约。根据材料“通过讲求儒学的纲常教化百姓”“令属下官吏定期将士民召集到乡镇的空旷祠宇,选年老有德为乡人敬重者讲说,宣讲时须言语明白痛切,使人感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清康熙年间通过乡约来教化百姓,加强对基层的控制,故选D项。“削弱地方权力”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A项:乡约主要是来控制百姓,促进地方秩序稳定,而不是以提高百姓的道德素养为目标,故排除B项:这有利于促进理学地位的提高,但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考查基督教伦理。根据材料“取消了人在自然上和道德上的不平等”“取决于是否热爱上帝以及爱人如爱己”“认为正义能制善避恶,使人心灵纯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督教伦理在一定程度上教人向善,其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故选A项,“民族国家”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基督教道德标准是否得到拓展,故排除C项:D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考查新中国精神文明建设。根据材料“1983年”“优生优育”“共产主义是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书籍是知识的窗户”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促进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注重人们精神文明的建设,故选C项。“陋俗”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A项,1995年我国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路,故排除B项;“传统艺术的复兴”材料并未反映,故排除D项1)新特征: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地理范围不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区域经济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并行发展: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频繁发生;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剧。(4分,任答两点即可】2)主要原因:个别大国的霸权任性和责任缺失:国家间发展不平衡:自由主义国际秩序陷入危机。(4分,任答两点即可)危害: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贸易风险:激化社会矛盾与政治不稳定:冲击和割裂国际政治关系:导致经济全球化减速甚至停滞。(4分,任答两点即可)示例:论题:中国古代及近代部分政治体制改革的失败具有一定必然性。(2分)阐述:以中国历史上商鞅变法、王莽改制、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和百日维新为例,这六次改革基本上属于综合改革或以经济为主的改革,没有一次是专门针对政治体制进行的改革,即使有部分改革涉及政治体制也是局部性的,没有触及根本。改革必须先拥有强大的权力支持,而且是来自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光绪皇帝因为没有实权,所以他主导的改革难以推行,当其改革触及实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利益时,失败的命运也就注定了。由此可见,权力如在改革中被削弱,改革就推行不下去,改革者牢固的权力基础是推行改革的先决条件。而改革的对象恰恰就是政治体制本身,尤其是握有权力的改革者本人,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悖论:改革或多或少会削弱统治者的权力。改革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利益调整,进行攻治体制改革必然要寻求一个利益切入点,由此逐步展开并采取相应的方式推进,中外历史上就算有完备而可行的改革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或因阻力太大或因超越实际而遭到反对,比如王莽没有考虑到政治与牡会的承受力,不断出台一些改革措施,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改革最终失败。(8分】总之,纵观中国历史上的部分政治体制改革,其失败跟政治体制改革存在悖论有关。(2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的情给分)1)基本原则:集中统一原则:选贤任能原则:因才授职原则:任官回避原则,(4分,任答两点即可)评价:意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配套科举制度;有助于规范官员选拔。局限性:铨选主体权力过大:铨选标准缺乏可操作性。(4分,“意义”和“局限性”都要有所涉及)2)特点:不同类型的官员适用不同的选任方式:官员的选拔深受政党政治的影响:注重扩大官员选拔中的民主:重视发挥候选人的选举才能:官员选拔向社会开放。(4分,任答两点即可)启示:增强公务员选拔主本的公正性:公务员选拔标准应该具有时代性;不断提高公务员选拔程序的民主性。(2分,言之有理即可)1)必要性:巩固抗日根据地和民主政权建设的需要: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适应抗战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完善抗日民主法制体系的需要。(6分,任答三点即可)《2)主要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法制宜传育取得显著成效。(4分,任答两点即可)基本经脸:坚持与时俱进,法律建设需要根据国情不断进行调整:必须坚持和改善中国领导人的领导: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查权:加强法律监督:广泛深人地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4分,言之有理即可)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