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窑洞 安宁阅读附答案
留在窑洞安宁(1)在白大路村的窑洞里,遇到祖孙两代人。(2)村民都已搬迁到山下明亮的砖瓦房里了,只有两位老人,因为习惯了
留在窑洞 安宁阅读附答案
留在窑洞
安宁
(1)在白大路村的窑洞里,遇到祖孙两代人。
(2)村民都已搬迁到山下明亮的砖瓦房里了,只有两位老人,因为习惯了杏林掩映下的窑洞,便一直留了下来。尽管窑洞有些旧了,但是他们又粉刷了墙面,并将依山而建、没有院墙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从山下开车上来,大约要十几分钟。汽车在曲折的山间小路上免兜转转,忽然间就驶入这片开阔平坦的庭院,便很有闯入世外桃源般的“豁然开朗”。尽管庭院遗世独立般地隐匿在杏林之中,但因有二十多只鸡,一只健硕的大狗,一头哼哼啷啷的母猪,飞来飞去的鸟儿,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和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夫妇,便显得生机勃勃了。
(3) 每年寒署假,少年都会来山里陪爷爷奶奶度过。见我们来,少年有些羞涩,打了招呼,便转身不知去向。十几分钟后,他拎了一大袋黄杏进屋。那杏都是纯天然的,没有打药,所以许多掰开来,会看到小小的虫子,我小心地将虫子剔掉,咬一口,酸甜可口,美味极了。而更多的杏,因为来不及采摘,或者被鸟啄食,被虫啃噬,纷纷坠落在地,他们便捡了,堆在粗陶大瓮里任其腐烂后,再将杏仁挑拣出来,积攒多了,拿去山下卖掉。
(4) 在我们跟老人聊天的时候,男孩更多的是蹲在墙根下,看着对面绿意葱茏的大山发呆。我猜想那时的他,什么也不想,关于高考,关于镇上边打工边陪读的父亲,关于做村官的母亲,关于手机里喧哗的極信,或者网上年轻人追逐的明星八卦,他统统都不关心。天空蓝得像无边无际的海洋,云朵是大片大片的,他就像某一片自由舒展的云,在难得的暑假,飘回到这片世外桃源中,安静幸福地发一会儿呆。至于我们这些路人,当然更与他无关。所以我们聊些什么,都不在他的关注视线。甚至我问他成绩如何,明年是否有信心考入大学,他也只是羞涩地笑笑,回复我一句“还行”,就不再多言。其实我也很想像他一样,蹲在阳光盛烈的墙根下,看看面前千百年来都亘古不变的山林,而后慵懒地融进这纯粹深邃的蓝色绿色白色和金色之中。
(5) 男孩的爷爷是村里的小学老师,在这山村里教了一辈子书,老了,依然哪儿也不想去,还是守着这一片日渐茂密起来的大山,日复一日地安静过着。日常生活在这里,犹如深蓝天空下的云朵,有亘古不变的白,和永恒不逝的美。一切似乎都是千篇一律的,人生中的起伏,犹如一滴水,落入广袤的大地,什么也没有留下,便消失不见。可恰恰是这样单调的咏叹调一样的重复,才保持着人生中可贵的静寂。外界再怎样喧哗骚动,甚至男孩的父亲在镇上挣了多少钱,有着怎样与他们不同的热闹生活,都与他们这一代老去的人无关。他们只想守着这一片树木繁茂的大山,守着这几十年住过的旧窑洞,就像一枚秋天的山杏,即使是腐烂坠落,也要投入大地的怀抱。
(6) 遥想冬天大雪封路的窑洞生活,他们肯定会在秋末就早早地准备好越冬的充足的柴火和各种食物,然后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靠炕火取暖,足不出户地度过漫长的“蛰居”生活,自然也很少会有人来打扰他们。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他们有的是天地间唯我三人的豪迈感还是万物萧瑟的凄凉感? 他们感到的是孤独还是富足?
(7) 像这样的人家,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准格尔旗大大小小的村庄里,似乎正在慢慢地变少,但又体现出不一般的顽强,他们就像一棵裸质朴、蓬勃的杏树,生生不息地停驻在这片因煤炭闻名的大地上。他们在蜂拥进城市的人群中,选择像父辈们一样,后退,留守在村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于远离城市喧哗的田园中,安静地守候。
(8) 听着车外不时传来的汽车急促的不耐烦的喇叭声,在车灯到处闪烁的疲惫、烦躁且拥堵不堪的入城路上,我又想,那样的窑洞,如果老人们不在,大概是留不住那位少年的吧。一那它能留得住未来老去的少年的父亲、老去的少年吗? 那它还能留得住美味极了的有小虫子的杏果吗?
(选自《散文》2017 年第2 期《留在村庄里的人们》,有改动)
10概括窑洞的生活环境特点。( 4分)
11.第4段画线部分,作者没有让少年“自述”,而是从“我”的视角“猜想”少年相关情况、心理状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分)
12.简析“杏”在文中的作用。(6分)
13.赏析最后一段。(6分)
11.①用“我”的视角,使全文叙述角度保持一致,行文显得更为自然、流畅;②“猜想”的视角比“自述”更为自由、宽广,可涉及更多内容,增加文章容量;③“我猜想”便于表达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情感、态度;④用“我猜想”而不用少年“自述”,传递出“过路人”与“留守者”两类人之间、“城市”与“山村”两种生活之间的天然“隔膜”,暗示文章主题。
评分标准:共4分。答出“保持叙述角度一致”“能涉及更多内容”“方便抒发情感”“传递两种生活的隔膜”中任一点,得2分,意思相近即可。
12.①抓住山村典型事物,突出乡野气息,为文章增添一份田园趣味。②文章先后用“杏林”“黄杏果”“腐烂的杏果”“美味极了的杏果”“杏树”等隐隐串起全文内容,起到结构文章的线索作用。③具有象征意味(或暗示文章主旨),说明留守村庄中的人们,与大地的关系亲密,默默无声地生活,就像山杏一样,即使腐烂、坠落,“也要投入大地的怀抱”“什么也没有留下,便消失不见”。
评分标准:共6分。答出“典型事物(内容)”“线索(结构)”“象征意味(文章主旨)”,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3.①运用对比手法,用入城路上的疲惫烦躁的感受,突出窑洞生活的宁静、安详,展现现代人在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间的“割裂感”。②运用联想,把读者的思绪引向未来,使文章内容更有纵深感,内涵更为丰富。③用老人、少年、杏果等呼应前文,使文章结构紧致,浑然一体。④运用疑问句,引发读者对山村未来走向的思考,表达作者对乡村生活可能衰微、消逝的不舍、怅惘情感。
评分标准:共6分。答出“运用对比”“运用联想”“呼应(答“总结”为错)前文”“使用疑问句”及其各自作用,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