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智可以化新模式(一线调研智可以化为农业插上快飞的)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61%,科技成为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61%,科技成为农业生产重要驱动力。农业科技怎样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又为当地农村带来哪些新变化?近日,我们的记者来到田间地头,走进温室羊舍,感受乡村的新面貌,记录新农人的新生活。
在黑龙江垦区红卫农场,眼下正是水稻灌浆的时候,也是水稻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原本是农忙时节,但记者来到这里的时候,齐整整的稻田里却看不到几个人。
红卫农场有限公司第一管理区种植户杨忠全:你看,这是无人机刚拍回来的画面,这块地有点轻微倒伏,假如说地里要起虫子什么的,无人机都能监测到。
杨忠全告诉记者,这两年,稻田已经基本可以靠无人机来巡查,眼下这水稻成长的紧要关头,防治病虫害、追肥防倒伏这些细致活儿,也只需要点点手机或者操作遥控器就能完成工作。
(*)
红卫农场有限公司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工作人员王刚:无人机植保作业在作业过程中做到了人药分离,无人机采用了卫星定位操作,具有高精准,高效率等优势。
在农场智慧农业示范区工作平台,一组组新数据不断出现在屏幕上。无人巡田机大范围“侦探”后,不断地传输回核心数据;后台系统快速分析和归类后,对水稻“稻飞虱”病虫害发出预警;负责庄稼后续生长的无人植保机根据平台指令,马上集结出发为水稻进行喷药作业。
按照这块面积450亩的水田计算,正常需要十个人一天完成的工作,现在一台无人机和植保机只要三个小时就可以轻松完成。
作为全国首轮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项目,目前红卫农场已建成3600亩高标准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眼看秋收在即,农场利用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空天地人一体化农情监测系统、无人农机作业系统等做好了充分准备。
红卫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副部长李岩:为无人收割机升级了避障系统;利用光谱无人机航拍稻田收集数据,预判了今年的产量;同时5G技术的应用,也加速了智慧农业的提档升级,使信号传输更加稳定,流畅,田间管理更加高效。
植物工厂种些啥?
粮食生产越来越智慧,农业设施也向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加快发展。没有土壤,没有阳光,蔬菜却格外青翠,而且产量是露天种植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种把植物生长装进工厂的模式到底长什么样儿?植物工厂里都种了些啥?它又是如何改变当地农民的耕作方式?
江苏南京浦口区桥林街道双庙村,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蔬菜产地。眼前这个由排成行,列成队的钢架玻璃结构组成的,高约8米的大家伙就是植物工厂,也是当地大力推广的新型农业设施。可别小瞧它,这个占地4488平方米的植物工厂,全年长周期的生产工作只需要5个人来完成。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研究员焦加国:主有一名技术人员负责温、光、水、气,环境因子的调控,另外一位(工人),根据植物的长势,来进行营养液配方的优化,一些采摘、清洗、移栽等工作主要有三名技术工人来完成。
村民邵先秀是种地老把式,但在这里却是新员工。邵先秀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和家人一起种菜,种出来的菜也是大小不一,良莠不齐,卖不上好价钱。但在这里,种植蔬菜不会受到外界自然条件影响。
村民邵先秀:在这里面工作,既环保又卫生,又属于无公害的产品,收入也不错,对我们这个农村人来讲是相当幸福的一件事情。
这个让农民幸福感满满的种菜方式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总台记者杨滢:这个外观看起来很像集装箱的就是育苗室了。这里正在培育的是各种品种的番茄。每一层架子的顶部都安装了智能LED灯,它们发出的光线可以模拟出太阳光谱,满足植物对光照的需求,成为植物生长的“小太阳”。
植物生长离不开水肥。植物工厂里,采用的是水培方式,每一棵蔬菜都“住”在一小块吸满营养液的可降解岩棉里。大田种植2个月的生长周期,在这里仅需20多天,加上种植密度大等特点,同等面积的产量比大田种植提高了50多倍。
植物工厂生产负责人陈洪:我们通过对植物生长的温、光、水、气、液和二氧化碳进行精准的调控,有效地克服植物在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对自然界的生长条件所进行的依赖。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每年有120吨蔬菜运往周边各地。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设施农业第一大国,我国设施农业面积达4270多万亩,其中设施蔬菜占81%。在保障城乡广大居民“菜篮子”供应的同时,也成为农民致富和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
数字“羊倌”:一人管理3000只羊的“秘诀”
科技赋能,让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成为现实。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的吕山乡是“中国湖羊之乡”。在数字化助力下,当地一人可以同时养3000头羊,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在这里变成了现实。让我们跟随一名数字“羊倌”,去探查这其中的奥秘。
湖羊智慧循环产业园数字“羊倌” 陈伟方:湖羊的羊毛本身就比较厚,它是跟人一样也会中暑,所以我们现在一天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给它们降温。
“湖羊智慧循环产业园”是当地主要的湖羊养殖基地。陈伟方是产业园的一名技术人员。她告诉记者,连日来的高温天气,让园内的羊群吃不消了。往年,最简单解暑的方式就是剪羊毛,但今年羊舍里面有了新变化。
湖羊智慧循环产业园数字“羊倌” 陈伟方:现在我们每栋羊舍里都已经安装了这个环境采集传感器,一旦超过羊群健康生长所需的参数的话,我们的传感器就会把数据上传到我们的数据平台,那么系统就会自动打开那个风扇、卷帘,还有我们的喷雾除臭系统来进行一些调控。
陈伟方口中的这个大数据平台,就是湖羊智慧管理平台,它相当于整个智能系统的“大脑”。有了它,大到养殖场全场监控,小到一只羊一天吃多少饲料、长了多少肉,技术人员都能了如指掌。320亩养殖区里,5万只湖羊,16个技术人员就可以完成管理。
陈伟方告诉记者,长兴吕山乡养殖湖羊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过去湖羊近亲繁殖的难题困扰着当地村民。如今,产业园里使用信息化集成技术攻克了这一难题,让湖羊品种更纯,品质更优。
湖羊智慧循环产业园数字“羊倌” 陈伟方:这个黄色的耳标,有一个小小的芯片,通过我们这个扫描枪轻轻地一扫里面,相对于它的一个月龄,然后是它的防疫信息,都会显示出来的。我们将数据通过技术上传到云端,在下一次湖羊配种的过程当中,可以自动识别出是否是三代以内的血缘关系,从而避免一个近亲繁殖,实现规模化养殖。
湖羊智慧循环产业园负责人施国强:目前我们每年湖羊的销售量达到近6万头,比往年要提高20%,同时也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调研手记:智能化为农业插上快飞的“翅膀”
一部小小的手机,就能轻松管理上百亩地的浇水施肥,就可以轻松养殖几千只羊……在采访中记者发现,5G、物联网,甚至区块链等新技术已经在很多地方的田间地头落地开花。从无人机洒药,无土种菜,再到智慧养殖,现如今的农业生产科技范儿越来越足。
随着农业现代科技研发、推广和应用力度不断加大,先进的科学技术、机械装备和生产方式正在广袤的乡土上,奏出田园交响曲,绘就丰收新画卷。
(总台央视记者 王琰 刘颖 李卉 陈烨炜 总台记者 杨滢 杨伟东 黄成 黑龙江台 长兴台 浦口融媒 )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