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言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
唐玄宗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作者介绍】
唐玄宗(685—762),即李隆基。祖籍陇西。睿宗李旦之子。睿宗延和元年(712),受禅即位。开元二十七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安史之乱,出奔蜀中,后其子李亨(肃宗)即位,尊为太上皇。至德二载末回长安,后即抑郁而卒。谥曰“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也称明皇。
他爱好音乐,讲究声律,能自度曲,并亲自教导梨园子弟,又善书法,在艺术上不失为一个行家。对大臣文士也能礼遇,贺知章回乡,曾作诗送之。唐之能诗诸帝中,他要算是高明的一个。唐诗之革新发扬,并能吸收外来的乐曲,达到盛唐的境界,他的爱好倡导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曾至孔子宅亲自奠祭,因写此诗。孔子一生,变化多端,此诗只写他栖遑不遇的一面,如纪昀所谓“只以唱叹取神最妙”。又说:“五六叹嗟伤怨,用字重复,虽初体常有之,然不可为训。”亦是。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围绕望月终夜怀念远人的诗。先是从室内走出到室外,后来又回到室内,应该是天将亮了。
杜少府之任蜀州王 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作者介绍】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市)人,年十四即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逐出,乃客蜀中。为虢州参军时又犯死罪,遇赦革职。父福畤因受累而谪迁交趾令,勃前往省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他是初唐四杰之一,才气最高,相传作文先具“腹稿”,初不加点,也善为骈文,名作有《滕王阁序》,承六朝藻饰之风而特为雄放,也象征当时政局正处于上升时期。其诗以“高华”著称,内容较六朝宫体诗扩大,音调的宛转变化,则又吸取乐府之长(如《采莲曲》)。也由于四杰的努力,诗风已有所改变,于五律的格律逐渐树立,故使杜甫有“不废江河万古流”之称。明陆时雍在《诗境总论》中说:“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这也是说得很公允的。
此诗起句严整雄阔,三四两句则承以散调,即由实转虚。这八句皆送别时慰勉之词,却非信笔应付的话。全诗开合顿挫,却又气脉流通,应是唐人律诗的正格,也是王勃的杰作。
在狱咏蝉并序骆宾王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⑩;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作者介绍】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早年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后为道王李元庆府属。曾从军西域,宦游蜀中。及任侍御史,又因赃罪下狱,他在诗文中则力辩其冤。出狱后,为临海县丞,怏怏不得意。睿宗文明(684)时,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他曾为其僚属,军中书檄,皆出其手。敬业失败,宾王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亡命,甚至说在灵隐寺为僧。其一生行迹,颇为诡奇,也近于纵横家。
他是初唐四杰之一,辞采华赡,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
据清陈熙晋《续补唐书骆侍御传》中所载,高宗仪凤三年(678),作者迁任侍御史,因上疏讽谏,被诬以赃罪下狱。此诗即作于此时。他另有一首《狱中书情通简知己》诗,有“绝缣非易辨,疑璧果难裁”句,也可证与赃罪有关。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 归思欲沾巾。
【作者介绍】
杜审言(646—708),字必简,巩义市(今属河南)人。因他属于襄阳杜氏一支,故新旧《唐书》作襄阳人。高宗咸亨间进士,历任尉、丞等职。武则天时迁膳部员外郎。因结交张易之等流峰州。后起复为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
他是杜甫的祖父,杜甫以有他这样的祖父而自豪,他自己也恃才傲世,颇为自负,曾说“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旧唐书》本传)。年轻时又与李峤、崔融、苏味道称“文章四友”,而以审言诗最卓著。近体诗虽梁陈已有,但到杜审言却发展得更完备了,王夫之所谓“至杜审言而始叶于度”(《薑斋诗话》)。杜甫的排律也从他那里有所承受。
入选的这首诗,也有作韦应物作的。
全诗对仗工整,结构细密,紧贴“物候”二字。中间出、渡、催、转等字,都是“诗眼”,“渡”字尤精巧。
杂 诗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 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 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 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 一为取龙城。
【作者介绍】
沈佺期(656?—713),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高宗上元间进士。由协律郎累除给事中、考功郎。他与宋之问齐名,有“沈宋”之称。又皆谄事太平公主、张易之等贵佞。曾因受赃被劾,未追究,值张易之败,遂长流驩州(在今越南境),后复起用,官至太子詹事。卒于开元初。他的主要活动在武则天时期,其作品也多是陪幸奉侍之作,如《唐诗纪事》所录,全是这类颂诗,一方面也因这时国力较为强盛的缘故。除此之外,写闺思的如本书所选两首,谪贬后如《夜宿七盘岭》、《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等,还是较有抒情色彩之作。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从古律过渡到真正的律体,沈宋是起了重要的规范作用的。律诗在形式上要求声调谐和,对偶整齐,他们是达到定型的地步的,而这正是律诗所以成为律诗的重要条件,如卷六中的《独不见》,前人也有推为唐诗中一气呵成的七律之冠。
高棅《唐诗品汇序》云:“沈宋之新声,苏(颋)张(说)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前人论沈宋,大抵薄其为人而又肯定他们律诗的历史地位。
诗以闺中少妇为主,实也包括她远戍的丈夫,末两句便是共同的愿望,也即上通首两句: 只要把龙城拿下,就可解黄龙之兵,回来共赏团圆之月。于凄怨中仍含积极意义。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 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 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 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 应见陇头梅。
【作者介绍】
宋之问(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市)人。年轻时即知名,曾任左奉宸内供奉,实近弄臣,故得倾附张易之兄弟,受知于武则天,并随从游宴。二张败,谪泷州,忽又逃还。睿宗即位,以之问曾附张易之、武三思,配徙钦州(今属广西)。玄宗先天中,赐死于谪所。其友人武平一将之问诗编为一集。
他的诗以律诗见长,间工五古。他与沈佺期齐名,为人则谄事武、张,巧于奉承,善看风色;为诗则使五七律体制益臻完美,值得在文学史上一提;既经贬谪,处境骤变,故也写出若干较有情致之作。这一些,沈宋都是近似的。
作者另外还有一首五律《度大庾岭》,也是写南谪时心情,《旧唐书》本传说:“之问再被窜谪,经途江岭,所有篇咏,传布远近。”此篇即其一。
次北固山下王 湾
客路青山下,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作者介绍】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任荥阳主簿,后参加群书整理工作。以洛阳尉终。
他早年即以诗著名,往来吴楚间,多有著述,但今收录在《全唐诗》的只一卷,十首。
此诗题目,《河岳英灵集》作《江南意》。写冬末江行途中所见所感。一二两句的客路、行舟实是互文,意即旅程在青山绿水之间。五六两句见锻炼功,《唐诗纪事》卷十五云:“诗人以来,无闻此句。张公(指张说)居相府,手题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其倾赏如此。
破山寺后禅院常 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 惟闻钟磬音。
这是常建的名篇。从头到尾,都是写出“清晨”二字,而且愈转愈静,其曲径通幽一联,尤为欧阳修爱赏。
原诗是五律,但起首两句是对的,而以警策见称的三四两句,反而对得不工,如以“通幽处”对“花木深”。又如第六句“空人心”的“空”字,也应用仄声而却用平声,沈德潜说是“此入古句法”,也即还带些古体诗的作法。
起首一联,前人叫做“十字对”,因其十字一意,完全浑成之故。
寄左省杜拾遗岑 参
联步趋丹陛, 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 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 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 自觉谏书稀。
肃宗至德二载(757),杜甫等曾荐岑参可充谏官之职,故诏以参为右补阙。次年乃作此诗。下半首借白发而自伤迟暮,如已到花落时节,无可尽力,别人却像鸟入青云那样飞腾,实也有些牢骚。因这时他只四十四岁,还比杜甫小三岁。
赠孟浩然李 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此诗为孟浩然遣归南山时,李白送行所作。从诗中“白首卧松云”句看,当已是浩然晚年。旧注云:“盖始相识而尊礼之如此。”
据计有功《唐诗纪事》,山南采访使韩朝宗因爱重孟浩然诗律,欲荐之朝廷,俾为颂诗。“浩然叱曰:‘业已饮矣,身行乐耳,遑恤其他。’遂毕饮不赴。由是闻罢,浩然不之悔也。”与诗中所引“中圣”典故正相吻合。李白之所以故用僻典“中圣”而不用“中酒”,盖“中酒”只能平写其醉态,“中圣”还包含他的品格;与下句的“事君”相对,也更见工巧。唯第三句“弃轩冕”与第六句“不事君”,意有重复处。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开元十四年(726)刚刚出蜀东下,在长江途中作。年二十六岁。当时是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心情的。
诗中三四两句,胡应麟《诗薮》说:“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王琦注引丁龙友曰:“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
送友人李 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此诗语言流畅而情意宛转蕴藉。沈德潜云:“苏李赠言多唏嘘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意在不尽矣。太白犹不失斯旨。”
听蜀僧濬弹琴李 白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李白五律,往往于一气不断中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思,此诗即其一。
夜泊牛渚怀古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 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 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 枫叶落纷纷。
李白在《劳劳亭歌》中也提到谢尚与袁宏的故事,都是抒写他怀才不遇的感慨。
此诗虽为五律,却并无对偶,孟浩然《舟中晓望》中的“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二联,句法也同。后人颇有解释,王琦注引赵宦光说,李、孟“二诗无一句属对,而调则无一字不律,故调律则律,属对非律也”。这说法终嫌牵强。“属对非律”一语尤费解。杨慎说:“乃是平仄稳贴古诗也。”这话有一点道理。《唐诗三百首注疏》中引田雯说:“青莲作近体如作古风,一气呵成,无对待之迹,有流行之乐,境地高绝。”却不能说明孟浩然的一首。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评李白《鹦鹉洲》的话最得要领:“是时律诗犹未甚拘偶也。”这就是能从诗的发展观点来看,因而也适用于上述孟浩然诗。
施补华《岘佣说诗》云,此类诗“须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初学人当讲究对仗,不能臻此化境”。
杜 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在长安作。当时长安在叛军占据下,经过烧杀劫掠,景物全非,感时之余,也益切思家之念了。
月 夜杜 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携家逃难,最后安家于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中途被叛军所执,带到长安。这首诗是秋天月夜,在长安怀妻之作。杜夫人姓杨,为司农少卿杨怡之女。由于两人共经艰苦的流亡生活,每逢分离,常有怀念之诗,如另一首在梓州时所作《客夜》,也有“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之句。
诗本来写他自己思家,却写成妻子在想念他,故而感情也曲折而深刻。
春宿左省杜 甫
花隐掖垣暮, 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 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 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 数问夜如何?
杜甫于至德二载(757)五月十六日拜左拾遗,此诗为次年(乾元元年)在长安时作。左拾遗是谏官,所谓大事廷诤,小事上“封事”。诗中上四句写景,下四句写情,也即自暮至夜,又自夜至朝时的情景。纪昀在《瀛奎律髓》中评云:“平正妥帖,但无深味。”这时期杜甫写的有些诗,还不脱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的习气,正如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说的:“我们只能从‘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避人焚谏草’这样的诗句中想象杜甫不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官吏。”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
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
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杜 甫此道昔归顺, 西郊胡正繁。
至今犹破胆, 应有未招魂。
近侍归京邑, 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 驻马望千门。
至德二载,杜甫身陷长安时,曾于四月间冒险走出金光门,由小路到了凤翔行在(因二月间肃宗已自灵武至凤翔),即授以左拾遗。十月,肃宗返长安。次年(乾元元年),因宰相房琯战败去职,杜甫上章辩护,触怒肃宗,北海太守贺兰进明又进谗言,遂贬华州司功参军,于是又从金光门而出,但此后即不再回到长安了。
此诗选在紧接《春宿左省》之后,使题中的“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云云有所照应,也见出本书编选者的用心。
月夜忆舍弟杜 甫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杜甫有弟四人,即杜颖、杜观、杜丰、杜占。这时唯杜占同在。诗是乾元二年(759)秋夜在秦州时,怀念他分散在河南、山东的兄弟而作。月亮本来普照大地,可是因忆弟而念家,因念家就连故乡的月色也比他处可爱了。下半首四句,写虽有弟而皆分散,分散又皆无家,以致死生不明,于是想写信去问,却又老是寄不到,何况还是烽火连天。曲折的心事尽现于此二十字中。
天末怀李白杜 甫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本诗与五古中《梦李白》二首,同是乾元二年(759)秋作。诗中设想李白流放夜郎途中,当会经过汨罗江,其实这时李白已遇赦得释,而且确实在舟游洞庭了。
友情的建立是不容易的,而可贵的友情也只有在患难中才能建立。文人相重,末路相亲,竟于杜甫身上见之。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杜 甫
远送从此别, 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 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 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 寂寞养残生。
诗作于代宗宝应元年(762),送严武奉召还朝。
杜甫在蜀时,生活上很受严武的关怀,所以他对严武也很感激。本诗末两句写严武走后杜甫彷徨寂寞之感。在《奉送严公入朝十韵》中也云:“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即是说,严武一走,他也不想老死蜀中,准备回长安了。这都说明他对严武依恋之深。广德二年(764)二月,严武再镇蜀,次年四月,死于任所,年仅四十。五月,杜甫也去蜀东下。
严武治蜀,以“恣行猛政”称,史多不满之词,施鸿保《读杜诗说》,以为后人读杜诗的,因推重杜并也推重严。唐代镇蜀者甚多,庸懦贪污辈固不必说,像韦皋、杜鸿渐,也有政绩足纪,而其名反不及严武,其原因就是由于杜诗的影响,“然则公之倚赖武者在一时,而武之倚赖公者在万世矣”。
别房太尉墓
杜 甫
他乡复行役, 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 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 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 莺啼送客闻。
代宗广德二年(764)在阆州(今四川阆中市)时将赴成都作。杜甫与房琯是布衣交,晚年又视为“醇儒”。这时看到孤坟在外,林花摇落,故也倍觉凄凉。
谈到杜甫生平,必及严武、房琯,故选此二诗。
方回《瀛奎律髓》评首句云:“他乡已为客矣,又复行役,则愈客愈远。此句中折旋法也。”
旅夜书怀杜 甫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严武幕府职务。四月,严武卒。五月,杜甫即率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当舟经渝州(今重庆)、忠州(今忠县)一带时,写下了这首诗。时年五十四。
登岳阳楼杜 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代宗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出峡后漂泊在今湖北、湖南一带。此诗当为同年冬天作。诗中写景实只两句,可是这两句却已尽其大观,表现出它的“虽小而大”的高度技巧。正如黄生所说:“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五六书怀,却又如此暗淡落寞,然于感怀生平,俯仰身世之间,就显得波澜顿挫。通过最末两句,则又把全诗的主题,统一在诗人的怀抱上,正如黄生所说:“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参见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的“说明”)所谓杜诗的“沉郁”,在这些地方正是曲尽其能。
王 维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已经是秋深山寒了,山景应该是萧瑟的,却反而显得苍翠;水也应该是涸而无声,却还是潺湲成流,竟日可闻。单这两句,就写出这一带山光水色之如何可爱,又写出了诗人之如何有情。
此诗也像常建《破山寺后禅院》一样,一二两句对得很工,三四的“柴门外”和“听暮蝉”却不成对。前人说这是“偷春格”,意思是像梅花偷春色而先开。
山居秋暝王 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从“竹喧”(竹林中众语声)一句中,见得洗衣女不止一两个。由于古代西北地区得水不易,刚巧逢到一阵雨后,便于月夜结伴而去,难怪洗涤回来,一路上语声不绝。黄培芳于《唐贤三昧集笺注》中评云:“写景太多,非其至者。”这话也有一定见地。
归嵩山作王 维
清川带长薄, 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 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 归来且闭关。
这首诗写辞官归隐时的心情。第三句的流水喻一去不还,第四句的暮禽含“鸟倦飞而知还”意,末句则隐露自己不想再与闻世事。
终南山王 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末两句写山远人少,不同于一般写景: 如果山里的人家多,作者即可就近借宿,也不必“隔水问樵夫”了。八句四十字,尽摄终南山之大。
酬张少府王 维
晚年惟好静, 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 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 渔歌入浦深。
王维晚年的心情,在这些诗中约略可见。这种心情,也和他不满当时朝政有关,三四两句,即隐含牢骚。
过香积寺王 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作者曾闻香积寺之名,却不知究在山中何处,此诗写偶然经过其处,初不知寺在山中,及至听到钟声,惊讶于这古木葱茏、人迹不到的深山里,如何会有钟声。末两句言看到深潭已空,想必毒龙已制,不觉又悟禅理之高深。通篇未写寺院风光,而寺院已在其中。
俞陛云《诗境浅说》云:“常建过破山寺,咏寺中静趣,此诗咏寺外幽景,皆不从本寺落笔。游山寺者,可知所着想矣。”
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五律须讲炼字法,荆公所谓诗眼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此炼实字。”
送梓州李使君王 维
万壑树参天, 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 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 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 不敢倚先贤。
此诗兼写蜀中风土故实,故方回《瀛奎律髓》入风土类。但正如纪昀所说:“然此诗佳处不在五六。”佳处实在头四句之挺拔流动。
汉江临眺王 维
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
这首诗写作者泛览汉江时所见,而这一带的水脉也隐括于开头两句中: 南接三湘,东通长江九派。
全诗最警策的为三四两句,也最为历来所传诵。五六两句差,纪昀说是“五六撑不起,六句尤少味,复衍二句故也”。因为“郡邑”句,也是说水势之盛,却不及“江流”句之自然雄浑,接下来的“波澜”句,仍是在说水势,却又嫌过熟,说明“复衍”是诗家之忌。
终南别业王 维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五六两句,是写景也隐含哲理: 随遇而安的结果,自有一种意外的收获。
此诗赵殿成笺注本入古诗,他本多入律诗。高步瀛云:“此等作律诗读则体格极高,若在古诗则非其至者。齐梁人诗皆可以此意求之。”高见甚是。
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相,作者游长安,以此诗相赠,实际是向他乞仕。后张九龄出镇荆州,曾招之于幕府。故浩然有“共理分荆国,招贤愧楚材”句。
方回《瀛奎律髓》云:“予登岳阳楼,此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复题也。刘长卿有句云:‘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世不甚传,他可知也。”全诗之可取实也只此二句,但刘诗确实不能相抵,正如纪昀所说:“叠浪二句似海诗不似洞庭,工部乾坤日夜浮句亦似海诗,赖吴楚句清出洞庭耳,此工部律细于随州(指刘长卿)处。”
“七岁侍行湖外去,岳阳楼上敢题诗”,这是晚唐郑谷在《卷末偶题》中的话,可见题诗岳阳,当时是看做一件大事情了。
旧时评者以此诗长处在干乞不露痕迹,倒是沈德潜说得有意思:“读此诗知襄阳非甘于隐遁者。”我们还可以和他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牢骚联系起来,更可看出他“羡鱼”之情的急切。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襟。
全诗主题为天留胜迹,碑志去思。三四两句自然清逸,写来毫不着力,尽孟诗之长。
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 搴帷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 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 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 何惜醉流霞。
作者以隐士而宴于道士山房,故也带点游仙诗的意味。
岁暮归南山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 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 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虚。
据《新唐书·孟浩然传》: 王维曾邀孟浩然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命其出,并问其诗,浩然乃自诵所作,至“不才明主弃”句,玄宗曰: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这就是所谓“转喉触讳”。但此事恐系出于附会。《旧唐书》只说他“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全传也只有四十余字)。或者他确有怀才不遇的牢骚,对玄宗也有所不满。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田园诗。读了之后,一个最突出的感觉是亲切,也即纪昀所谓“王(维)清而远,孟清而切”。诗里所写的农村面貌,在作者生活的开元年间(作者死于开元二十八年),也还是比较真实的。
秦中寄远上人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 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 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 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 闻蝉但益悲。
孟浩然家境贫困,又素有退隐之愿,而慧远与陶渊明复相友善,诗里用三径、东林的典故,或许以此比拟远上人和作者自己。
此诗一作崔国辅作。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
诗写江上夜色和旅途悲愁,中心意思是他乡虽好,究不及故土。诗人也总是爱他故乡的。这一首尚未到建德,卷七的《宿建德江》,则已进入其境了。
留别王维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 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 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 还掩故园扉。
此诗当是他离开长安时所作,与《岁暮归南山》同时作。
诗是律诗,其中两联却写得似对非对。贯串全诗的是失意后的牢骚。七八两句,其实也是勉强说的,即是带些解嘲的意味。
早寒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此诗写怀乡情切,终日低徊。首句实也隐含客思。中间是说眼看孤帆远去,自己却没法同行,因而夕海漫漫,更觉望洋兴叹了。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 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 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 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 长江独至今。
【作者介绍】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开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尉、转运使判官。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终随州刺史。新旧《唐书》无传,《新唐书·艺文志》中略有记载,其诗则驰名上元、宝应间。《新唐书·秦系传》云:“(秦系)与刘长卿善,以诗相赠答。权德舆曰:‘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所谓五言,当是指他的近体诗。当时或以钱(起)、郎、刘、李并称,他却说:“李嘉祐、郎士元焉得与予齐称也?”(见范摅《云溪友议》)可见其自负,也未免倨傲。本书中五律五绝共选八首,也因其五言擅长之故。
他的诗多写幽寒孤寂之境,又善以白描写荒村水乡,著名的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惜未收入本书。
据傅璇琮先生《刘长卿事迹考辨》所考,长卿卒年当在德宗贞元二年至七年间。
诗是吊古,以神韵而论,此是上乘之作。末两句近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 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 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 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 日暮欲何之。
诗写久经边疆,晚沦江汉的老将境遇,然而宝剑犹存,自能知其心事。三四两句,又写出他的廉与忠。
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 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 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 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 相思愁白苹。
此诗首尾相应,情景互通,方东树《昭昧詹言》评为“言近而意皆深”。
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 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 芬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 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 相对亦忘言。
三五两句的白云、过雨,已在写“禅意”,末两句则是以“悟”伸足。从诗意看,似乎未寻着常道士。本书卷一中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也是写寻访隐士不遇,却趁此赏览了雨中的草色松声,因而“颇得清净理”。命意有相似处。
新年作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 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 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 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 从今又几年?
作者曾由苏州长洲尉贬潘州(今广东茂名市)南巴尉。此诗当是这时期作,故有“岭猿同旦暮”及“已似长沙傅”句,本书卷六有作者《长沙过贾谊宅》的七律,可参看。
送僧归日本钱 起
上国随缘住, 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 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 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 万里眼中明。
【作者介绍】
钱起(?—780?),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人。天宝进士,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又与郎士元齐名,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他们的诗风承接王孟之后,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有“右丞之后,员外(指钱起)为雄”之语,但视王维,究嫌浅露。其诗律体为精,写景为长。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大历刘、钱古诗亦近摩诘,然清气中时露工秀,澹字远字微字皆不能到,此所以日趋于薄也。”本书中所以在紧接刘诗之后而选钱诗,大概因钱刘常被并提之故,只是没有选郎士元的诗。
古代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两国的僧人曾经起了很大的作用。
诗题为送归,前半截却偏写日僧来处,后半截也偏写海上景物,这样就使诗境宽而不散,诗情蕴而不晦。
钱 起
泉壑带茅茨, 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 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 秋花落更迟。
家僮扫萝径, 昨与故人期。
诗写谷口书斋一带的景物: 连竹都因新雨之后分外可爱了,因为生命里多了水分;夕阳之山所以可爱,因为是一种稍纵即逝的境界。这样也更促使杨补阙能践约前来。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 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 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 淮上有秋山。
诗写一别十年的故人忽在淮上相遇,因而也颇有感慨。韦集中尚有《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淮上遇洛阳李主簿》,后一首有云:“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则他在淮上还住过一段时间。
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 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 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 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 沾襟比散丝。
此诗好处是切题。虽是微雨,却下得很密,所以连船帆也饱满了。冥冥句,又隐寓客人不忍离去意。
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韩 翃
长簟迎风早, 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 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 心期卧已赊。
向来吟秀句, 不觉已鸣鸦。
【作者介绍】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附近)人。天宝末进士。曾两为节度使幕僚。德宗时以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高仲武称其诗“匠意近于史”。其生平有两事为人传播,一是“两韩翃”,详见《寒食即事》说明;一是他曾作《章台柳》词,也即唐传奇许尧佐《柳氏传》之所本,晚唐孟棨的《本事诗》中也载其事。
为了酬诗,不觉通宵未眠,从而见得彼此心期之深切。全诗前六句都是紧扣“秋夜”。颔联“秋”字、“夜”字,本是熟字,用在这里便显得生辣。
阙 题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 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 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 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 清辉照衣裳。
【作者介绍】
刘眘(古“慎”字)虚,《全唐诗》作江东人。据谢先模先生考证,应是新吴人,即今江西奉新县人。详见1980年第四期《学术月刊》。开元进士,曾任洛阳尉及夏县令。
他为人较淡泊,脱略势利,交游多山僧道侣,像这首《阙题》,殷璠就说是“方外之音”。今存诗仅一卷,存年约五十岁。后人曾将他与贺知章、包融、张旭称吴中四友。殷璠又称其诗“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可见其作品在唐时之影响。
从语气看,当是写友人暮春山中的读书生活,写得从容自然。末两句是拗句。
俞陛云《诗境浅说》云:“此诗起结皆不用谐律,弥见古雅。初学效之,恐有举鼎绝膑之患(意谓力小者不能胜重负),仍以谐音为妥帖。”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 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 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 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 相留畏晓钟。
【作者介绍】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参湖南、江西幕府。后为抚州刺史,《新唐书》本传有“耕饷岁广,狱无系囚”之称。又迁容管经略使,也以清明仁恕见称。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岑仲勉先生《唐史余瀋》疑叔伦非从进士科出身。
他的《过申州》、《女耕田行》、《屯田词》等,都是反映战乱之后的民间惨苦,如“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等。其余写景抒情之作,也明净流宕。
乡思与故人,常常占着人的感情里的重要位置。如今居然在月满长安的秋夜,偶集于客舍,大家自有意外之感。因为相见之难,故也最怕晓钟一响,就要分手。
送李端卢 纶
故关衰草遍, 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 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 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 风尘何所期。
【作者介绍】
卢纶,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市)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安史之乱时,曾客居鄱阳。屡举进士不第,后宰相元载取其文进荐之,补阌乡尉。迁检校户部郎中。后入浑瑊河中元帅府,德宗驿召之,适卒,当在贞元十四十五年间。
诗是送别,时当故关衰草,岁寒暮雪,人则识交于多难之际,但已感相知恨晚,一别之后,又不知后会何期。五六两句的迟、早两字,于工整中尤显得悲凉回荡。
唐姚合《极玄集》中选录此诗,自序说是“此皆诗家射雕手也”。意思是皆高手之作。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 益
十年离乱后, 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
【作者介绍】
李益(748—827),字君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家于郑州,他的《送同落第者东归》诗云:“余亦依嵩颍,松花深闭关。”大历进士。每作一诗,教坊乐人竞作为供奉的歌词。北游河朔时,幽州节度使刘济召为从事。唐宪宗闻其名,用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但他自负才能,多所凌忽,故为众不容。文宗大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当时有两李益,原籍又都出姑臧)。
他的七绝,在中唐诗人中是一绝,音节神韵,不减王昌龄和李白。又因亲历塞上,有不少表现边塞生活的佳作,语言也明净自然。本书中选的几首,或描人情,或写边声,都是十分精致的抒情诗。
另外还有一桩为大家议论的事,唐人传奇蒋防《霍小玉传》中的男主角就是在写他。《旧唐书》本传中说他“少有痴病而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为苛酷”。当时因将妒痴者称为“李益疾”,他为此也影响了迁升。可见那时社会上曾盛传着他的故事了。
先问到姓氏,心里已在惊疑,待说出名字,这才想起旧容,不禁化惊为喜。
他们原是表兄弟,但由于乱离之故,平时就没法相见。这种惊喜之情,在沧桑剧变的乱世,也愈见其真切,与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同一情意。沈德潜说是“一气旋折,中唐诗中仅见者”。所以本书中接着就选了司空曙这一首。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 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 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 深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 离杯惜共传。
【作者介绍】
司空曙,字文明,广平(今河北永年县附近)人。曾登进士第。韦皋为剑南节度使,曾召至幕府。累官左拾遗,终水部郎中。家贫,性耿介,曾流寓长沙,迁谪江右。苗发《送司空曙之苏州》中云:“归国人皆久,移家君独迟。”可见其在外留滞之久。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多幽凄情调,间写乱后的心情,常有好句,如传诵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像是不很着力,却是常人心中所有。
三四两句是久别忽逢的绝唱。混乱的时代,使人把分明的现实当作梦境了。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 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 况是霍家亲。
卢纶《晚次鄂州》(见本书卷六)中也有“旧业已随征战尽”句,说明当时两人的处境都很艰困,所以也愈加能够互相体惜。全诗的最大特色是创造了气氛。
贼平后送人北归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 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 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 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 处处伴愁颜。
两人本是一同避乱南来,这时战乱虽已平息,但一路上还是劫后的荒凉景象,自己却留在江南的客地。作者在《峡口送友》中也云:“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 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 生儿不像贤。
凄凉蜀故伎, 来舞魏宫前。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旧唐书》作彭城人,生长于江南。贞元进士。与柳宗元同榜。后入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又随佑入朝,为监察御史。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执政,他和柳宗元皆被叔文引入禁中,参与谋议,曾有意于革新。王叔文失败,他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即八司马之一。时年三十四,有名的哲学论文《天论》即作于此时。
后召还长安,因作《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触怒权贵,又被贬连州(今广东连县)。如他自己所说“一坐飞语,废锢十年”(《谢门下武相公启》)。文宗大和二年再还长安,又作了《再游玄都观绝句》以遣讽。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
他是诗人,又是思想家。他有远大的抱负,却屡遭贬斥,因而诗歌也多桀傲之气,常借虫鸟以讽世。“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也可看做他对横逆的态度,犹“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之意。怀古诗也低回沉着,启人遐想。
他的竹枝词,自己是很重视的,也说明他对民间文学的态度,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在艺术上能自创一格,在感情上反映了他对下层群众的喜闻乐见的事物,能大胆接受,相呴相濡。长期的流放生活,使他呼吸了更多的泥土气息,视野因而更开阔了,可惜本书中没有选入。
这是作者任夔州刺史时所作。全诗的用事、对仗都极警辟工整,也颇有后继无人之慨。首句似是泛语,实有针对性,五六两句即所谓“爱憎格”。
没蕃故人张 籍
前年戍月支, 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 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 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 天涯哭此时。
【作者介绍】
张籍(767?—830?),字文昌,和州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人,郡望为吴郡。贞元进士,曾任太常寺太祝。他和韩愈关系在师友之间,其任国子博士即由韩愈所荐。最后任国子司业,世称张司业。
早年生活贫困,后入仕途,也只是闲职下僚。节度使李师道欲以书币聘他入幕,他作《节妇吟》却之。
他的诗取材广泛,善于叙事,尤以乐府诗著名,对民间疾苦,社会阴暗,颇多讽喻。张戒《岁寒堂诗话》说: 张司业诗与元白一样,“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对当时妇女的悲惨处境,也以同情的态度为之呼告,如《离妇》篇就是一首有故事性的悲剧诗。结句“为人莫作女,作女实难为”,尤其沉痛。
白居易很推重他,曾作《读张籍古乐府》,中云:“如何欲五十,官小身贱贫。病眼街西住,无人行到门。”他患眼疾,人家称为“穷瞎张太祝”,从这里也可看到他生活的清苦。
从前六句看,这位故人当是死了,但犹带幸存之想,所谓“疑”,也只是希望之意,故而题目仍作“没蕃”。
草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旧传这是白氏十六岁时作,并有以此诗谒在长安的著作郎顾况,况为之延誉之说。实不可靠。因为白氏十六岁时在江南。
诗里的原上草,固有所指,但究竟指正面势力还是反面势力就难说。俞陛云《诗境浅说》中,就说“取喻本无确定”,也可能“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
旅 宿杜 牧
旅馆无良伴, 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 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 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 门系钓鱼船。
【作者介绍】
杜牧(803—约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文宗大和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曾入江西、宣歙及淮南使府之幕。武宗时数为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但少年时已很穷困。生平胸怀大志,又好谈兵,曾注《孙子》。刚直有奇节,曾指陈时政之弊,深忧藩镇的骄纵,吐蕃的侵扰,强调战备的重要。这些其实也是安史之乱以后有政治头脑的士大夫所同感的。
在晚唐诗人中,杜牧是有自己特色的一人。明媚流转,富有色泽,七绝尤有情致。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曾说:“宝历(指唐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即是有意识地借古讽今,这同样可适用于他的若干咏史吊古之作。这些诗的好处是含蓄而不艰涩,不把话说完,读者稍稍思索后,就觉得构思的巧妙。另外也有一些渲染声色、颓废轻薄的作品,如本书中的《赠别》之类,对后世起过不良影响。这主要固由于他自己行为上的放荡,但也与晚唐腐败的社会风气有关,后来他也有所愧悔,故而有“十年一觉扬州梦”之作。
由于离家久远,看到旅馆外的钓鱼船也可羡慕,因为人家的渔船就泊在家门口。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 浑
红叶晚萧萧, 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 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 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 犹自梦渔樵。
【作者介绍】
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文宗大和进士。官监察御史,终睦州、郢州刺史。后抱病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市)丁卯桥附近,辑录所作,因名诗集为《丁卯集》,其性也本爱山林。韦庄很推崇他,以“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称之。世人熟知之警句如“山雨欲来风满楼”即出浑手,但其诗凝练而不甚深厚。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二十四引《桐江诗话》:“许浑集中佳句甚多,然多用水字,故国初士人云,许浑千首湿是也。谓如《洛中怀古》诗云: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若其他诗无水字,则此句当无愧于作者。”
三四两句写潼关的山川形势,雄浑苍茫,两联对仗又工整自然。末句所写,也符合作者爱林泉生活的志趣。
早 秋许 浑
遥夜泛清瑟, 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 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 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 自觉洞庭波。
这是作者旅居时作。末两句写水波随晓风而起,补足早秋,便显得神清气足。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
此诗起句为闻蝉而兴,末则以蝉自警。诗中的蝉,也便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施补华《岘佣说诗》,举唐人诗之同一咏蝉为例,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商隐此诗是牢骚人语,虽皆得《三百篇》比兴之意,而比兴不同如此。
风 雨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 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 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 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 消愁又几千。
此诗据《玉溪生年谱会笺》推为宣宗大中十一年(857)游江东时作,并以为新知旧好都有所指。诗中一开头即引《宝剑篇》,郭诗末有云:“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岳边。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实借郭诗以自伤沦落,故云“凄凉”。
落 花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 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 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 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 所得是沾衣。
此诗专咏落花,却又密结自己心事。末两句,实与卷六《无题》中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而出入之。
凉 思李商隐
客去波平槛, 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 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 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 疑误有新知。
当是在南陵时怀人之作。或因作者盼望对方来信,却迟迟未至,故疑有新知。真实的内容不详,但作者唯恐为人所弃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 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 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 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 吾宁爱与憎?
因为访的是孤僧,所以诗中也用独敲、一枝、人何在等词眼。第七句的微尘,其实也与孤僧相照应。要说此诗有什么特色,那就是既单纯又多样统一,能够为主题创造出气氛。
送人东游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 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 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 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 樽酒慰离颜。
【作者介绍】
温庭筠(813?—870?),字飞卿,原名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年轻时才思敏悟,每入试,押官韵作赋,于八叉手间就写成,故有“温八叉”之号,但行为放荡佻,出入歌楼妓院,“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本传)。他的才华,多半消磨在这些生活中。又得罪权贵,其终身未中进士或与此有关。常为人代笔,以文为货。曾两为县尉,终于国子助教。
世以温李(商隐)并称,但温实不及李,或许因其行为有某些相似处,诗歌的倾向也有另一方面相通的地方。
他的诗,有的受六朝宫体的影响,用脂粉珠宝来装饰,然而也写出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那样的句子,一些吊古咏史之作,如《过新年》、《五丈原》、《过陈琳墓》、《蔡中郎坟》、《苏武庙》等,则意气苍凉,曲达心事。本书中选的四篇,恰好代表了他的写景、吊古、闺情这三方面题材。
此外,他又是晚唐词的专业作者,其成就和影响都在诗之上,曾被称为“花间鼻祖”,只是多在“鬓云欲度香腮雪”等所谓侧艳之词上下工夫。
此诗和前面李商隐的《凉思》、《北青萝》等,皆脱去温李秾艳之习,但浑厚就嫌不足,如此诗之起调固高,但通篇总觉缺少深意,结末尤平弱,这也是晚唐之有逊于盛唐。
前人论诗,很重结句,姜夔《白石诗说》即说“一篇全在尾句”,严羽也说“结句好难得”,谢榛《四溟诗话》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灞上秋居马 戴
灞原风雨定, 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 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 何年致此身。
【作者介绍】
马戴,字虞臣。《唐才子传》作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并云:“早耽幽趣,其乡里当名山秦几,一望黄埃赤日……结茅堂玉女洗头盆下,轩窗甚僻。”意思是结茅屋于华山玉女峰下。
武宗会昌进士。在太原幕府中因直言被贬龙阳尉,后逢赦回京。官终太学博士。前人很推崇他的律诗,严羽《沧浪诗话》说是在晚唐诸人之上。他与姚合友善,落第时姚合有赠诗,他也以诗答之,首两句云:“路歧人不见,尚得记心中。”写失意时的相知之感颇觉真切。
三四两句,写落叶而在他乡,寒灯而在独夜,用俞陛云《诗境浅说》中的评语说,就是“凡用两层夹写法,则气厚而力透,不仅用之写客感也”。但这诗的缺点也是结句差,和整篇的气氛不相称。
楚江怀古马 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诗人身至楚江,正当微阳欲下,水阔山苍的混茫秋晚,而楚多才人,时值晚唐,更易起怀古悼往,自伤不遇之思。
书边事张 乔
调角断清秋, 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 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 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 长愿向南流。
【作者介绍】
张乔,池州(今安徽池州市贵池区)人。昭宗大顺时,京兆府解试月中桂诗,以“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句,遂擅场。后黄巢军起,乃隐居安徽九华山。
诗写作者游塞时所感。蕃情指蕃人的心情,但时值晚唐,故实是诗人自己的愿望,和第三句用典也相应。诗里的地名不一定是实指,只是说明作于边塞而已。
除夜有怀崔 涂
迢递三巴路, 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 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 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 明日岁华新。
【作者介绍】
崔涂,字礼山,《唐才子传》说是“家寄江南”。197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唐诗选》以其“旧业临秋光,何人在钓矶”及“试向富春江畔过,故园犹合有池台”句,推为今浙江桐庐、建德一带人。僖宗光启进士。壮客巴蜀,老游龙山,故也多写旅愁之作。其《春夕旅怀》的“胡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颇为世传诵。
三四两句,和马戴的“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同工,也是用两层夹写法,也即加一倍写法。
五句切“孤独人”,六句是孤独中幸喜还有僮仆相亲,替雪中的除夕添了一点温情。
孤 雁崔 涂
几行归塞尽, 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 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 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 孤飞自可疑。
五六两句,写飞途中相随者唯渚云关月,仍是形容雁之孤单无依。末句暗喻客子畏旅途之多不测,故此诗实为赋而兼比。
春宫怨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 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 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 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 相忆采芙蓉。
【作者介绍】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属安徽)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扬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故入《梁书》。
他以“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自期,故而对晚唐的混乱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颇多反映,如山中寡妇的避征无门;《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中官兵的遍搜珠宝,乱杀平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坟;《再经胡城县》中酷吏的残忍,县民的含冤,都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其诗也明白平易,且都是近体诗,但也失之浅率,不甚耐读。他自称“苦吟”,从技巧上说,未必如此。《沧浪诗话》将他列为一体,翁方纲不以为然,在《石洲诗话》中说:“咸通十哲,概乏风骨……杜荀鹤至令严沧浪目为一体,亦殊浅易。”《苕溪渔隐丛话》引《幕府燕闲录》,也谓鄙俚浅俗,唯宫词为唐第一,故而这里就选了《春宫怨》。
此诗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是周朴作,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二十三断为杜荀鹤作,并云:“故谚云: 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
此诗实也含有自叹无人赏识意。
章台夜思韦 庄
清瑟怨遥夜, 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 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 故人殊未来。
乡书不可寄, 秋雁又南回。
【作者介绍】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宰相韦见素之后,屡试不第,诗中自称家贫,年轻时却生活放荡。黄巢起义军入长安,他适因应举关系而留在城中,曾写成长诗《秦妇吟》。诗中显露出他对黄巢军的仇视态度,但也抒写了官兵对人民的残酷洗劫,有其认识价值。后曾到大江南北,故有“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关河道中》)句。最后入蜀依附王建为记室。据《唐诗纪事》,当时有县令扰民,他为王建草牒,中有“正当凋瘵之秋,好安凋瘵;勿使疮痍之后,复作疮痍”语,颇为人传诵。又续姚合《极玄集》而成《又玄集》,修葺浣花溪畔杜甫旧居。王建即位,任为宰相。因颇赏杜甫“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诗,故殁葬于白沙。
他的七绝,色泽明淡和谐,音节也好,但多个人的哀音。
他又是一个词人,从晚唐到五代,他是身兼两个时期、两个方面的作者。
这诗当是寄给在越中的家属。这时正值黄巢军在长安,故末两句的意思是,秋雁虽已南回,家书却不能寄,因古人有雁足传书之说(见《汉书·苏武传》)。
寻陆鸿渐不遇僧皎然
移家虽带郭, 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 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 归来每日斜。
【作者介绍】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人,自称谢灵运之后。与陆羽同居吴兴杼山妙喜寺,曾以诗见韦应物。应物赠诗云:“吴兴(长城属吴兴郡)老释子,野雪盖精庐。诗名徒自振,道心常晏如……茂苑(指今苏州)文华地,流水古僧居。”则他还住过苏州。其诗清淡自然,多写幽境,自和他生活有关。曾著《诗式》五卷,强调高玄,崇尚“貌逸神王,杳不可羁”,也即他创作的主旨,对后来司空图、严羽论诗也有影响。
叶梦得《石林诗话》,说唐诗僧“中间皎然最为杰出,故其诗十卷独全,亦无甚过人者”。
【说明】
作者另有一首五律,也是访陆羽,也不讲对仗。唐人五律,间有此格,如本书中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是其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