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关于春天 > 知识百科

知识百科

武汉武昌区2024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趣找知识 2024-01-28知识百科
武汉武昌区2024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以下展示关于武汉武昌区2024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

武汉武昌区2024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以下展示关于武汉武昌区2024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武昌区2024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 文本试卷共10页,共23题。全卷满分 150分,考试用时150 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 19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唐诗在读者心目中之所以获得那么普遍的荣誉,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语言方面的成就,则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 这种语言的更深的基础,则是唐人的现实生活。唐代从分裂中获得统一,又摆脱了六朝门阀势力的残余,使得唐帝国走上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一种生活的信念,高瞻远瞩的气概,青春的旋律,少年人的精神,朝气蓬勃地展现在眼前。所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种丰富而健康的生活气息,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语言的诗化,正如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语法,一是它的词汇。以

3、前者为基础的如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可以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等,使得语句更精炼、更自然、更解放,而后者则是它的丰富的语汇,这些语汇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一个诗人写一首诗,很少都同时由他自己来创作诗的形式、诗的语法、诗的语汇等,而是基于前人以及他自己在这方面所累积的无数成果而创作。所谓诗的词汇,并非在生活的词汇外另外有什么词汇,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诗品序说: “思君如流水,即是即目; 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 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 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些话至少说明了最平常的真理。而诗坛的普遍繁荣,正是要建立在这

4、最平常的真理之上的,可是一般生活语言中的词汇怎样能成为富于诗意的词汇呢? 这仍然是与实际的生活分不开的。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10 页中国封建社会从汉帝国发展到唐帝国,生活内容五百年来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只是更成熟地走向封建社会所能达到的高峰而已。在这样长年累月的生活中,累积了生活经验,也累积了生活感受,仿佛一个住了几十年而没有剧烈变化的家乡,其中一木一石,都能唤起生活中的丰富的感受和联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个“月”,这个“关”,这个“山”,从秦汉一直到唐代,其中累积了多少人的生活史? 它所能唤起的生活感受

5、的深度和广度有多么普遍的意义!正是这样,这首诗才能如此形象而典型地被歌唱出来。且不说一首完整的诗, 就仅仅“关” “山” “月”这三个字连在一起就会产生相当形象的联想。这难道不是唐人普遍的感受吗?正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个“柳”又是何等地为生活所熟悉。然而,诗化的过程也不单纯是生活的熟悉,正如上层建筑与基础的关系一样,一个民族心理和特征的形成,既取决于他的生活,也渊源于他的文化传统。从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古诗十九首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柳”的形象开始是偶然地而非很普遍地在诗中出现。 然而“柳”已经与“春天”、与“游子”

6、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逐步深入于人的情感世界。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陶渊明则自称五柳先生。王恭则被人称道为“濯濯如春月柳”,而“柳”在诗中大量地出现,则仍要到北朝折杨柳歌辞出现之后。接着隋、唐进入了统一,随着春风得意的时代,随着游子以至边塞的生活,“柳”就成了生活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联想,它是生活也是诗的语言。直到今天,我们还有“五九六九, 沿河看柳”的生活谚语。如果说这也可以算是广义的民族形式,我们能学习的就更多了。“江暗雨欲来, 浪白风初起”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寒雨连江夜入吴” “鸬鹚山头宿雨晴”, 一直到 “清明时节雨纷纷” “江雨霏霏江草齐”,这个 “雨”也不过就是普通的雨,然而到了诗歌语言中,它又逐渐形成为多么富于联想的一个词汇,而它的丰富性、普遍性,也是直到唐代才更为突出的,所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关” “山” “月”,这里的 “雨” “柳”“酒”“关”这些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