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教学走进《斑羚飞渡》
【提出背景】
新课程已经全面铺开,在实施课改的路上,人们总期待着耳目一新的启迪,也逐渐重视对内容的探讨,对课改本
电化教学走进《斑羚飞渡》
【提出背景】
新课程已经全面铺开,在实施课改的路上,人们总期待着耳目一新的启迪,也逐渐重视对内容的探讨,对课改本质的探讨。如何实现“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 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一课程目标;语文课程怎样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如何从文本中挖掘最有意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纬度来设计教学,等等。新课程资源选择了诸多从审美学中归属悲剧范畴的审美对象,笔者试图从《斑羚飞渡》这一课中体悟教育教学中有价值的东西,来审视如何开展语文审美对象的品读,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
【关键词】
审美对象 悲剧 斑羚 人性 净化 新课程 生态道德 人文素养 正文
审美对象:是指各种美的对象,它包括现实美、艺术美;崇高美、优美、悲剧、喜剧等形态。(《美学概论》阐释)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就在那美丽风景相伴的地方/我听到一声巨响震彻山谷/就在那个秋天/再看不到爸爸的脸/他用双肩托起我重生的 /
这是韩红的《天亮了》。歌曲记录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1999年6月,贵州麻岭大峡谷,一辆载满十多人的观光览车坠入大峡谷,在走进 亡的尖叫声中,一对夫妻在几秒钟表现出常人难有的冷静:父亲用自己的双肩顶起了两岁的儿子以减缓缆车下坠时的冲撞力,这名孩子成了这次事故中的 幸存者!这是人类最伟大、最惨烈的父爱!人类科技文明的一次疏忽酿成了一场悲剧,而这场悲剧所闪耀的人性美足可以惊天地、泣 神。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唤醒生命的过程。读初中语文新课程七(下)《斑羚飞渡》,却是人类震撼于物性中的这份悲壮。诚然,批判教育者曾对这个单元发出质疑,对本文也持否定的态度,认为斑羚飞渡只是动物界本能的求生欲望,也是为了挽救种群的灭亡,没有必要给它们带上自我牺牲、勇敢无畏、视 如归等人性化的精神帽子,而且认为:文章写人类对斑羚的追杀在主题上会有消极,让学生对人性的认识会产生误导。我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探讨:
1、作者沈石溪写这篇 的意图。让我们再看他的另一震撼人心的动物 《暮色》:埃蒂斯红豺群在暴风雨中忍受了七八天的饥饿,才找到了一窝藏身洞穴的野猪,获得延续生命的机会。而豺王索坨却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千辛万苦哺育自己的豺娘霞吐必须充当苦豺!它是选择亲情还是公道?他 选择以 来报答豺 养育之恩。而豺娘也同样面临选择:她心中的母爱使得她挺身赴难,做出了 的选择。 描写豺的心理活动及其细腻,特别是豺王和豺娘所表现得真挚感情。在这些描写中,作者无疑是从剖析人类复杂矛盾的心理来写兽类的,是从展示动物的牺牲意义、亲情价值来影射或警示人类的。请看作者笔下描绘的个象、群象:
“草率、鲁莽、不自量力”的老斑羚──对 亡的绝境,他做出了 的抗争,“像颗流星似得笔直坠落下去”,它用它的牺牲告诫种群:冷静,我们都无法逾越这天堑,任何冲动都会象我一样付出代价,希望你们从我的生命消逝吸取教训!有什么比用生命作训诫更让人震撼。他以莽夫式的一跳和无畏的牺牲带给斑羚血的启示。
镰刀头羊──使我自然想起了雨果的《“诺曼底”号 记》中的船长哈尔威:在沉船的20多分钟他怎样主宰了艘船上60个人的性命,唯独遗忘了第61个人的生命──自己:他随着“诺曼底”号徐徐沉进大海:“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他坚定的身影、洪亮的声音、从容的对话、严厉的命令、悲壮从容的沉没告诉世人:真正的英雄是在 亡面前把生的机会让给别人的人。作者写镰刀头羊无疑是一种映射。他所表现的智慧、果敢从容和那份身先垂范使它无愧为这斑羚群种的首领。 ,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作者以七彩虹的绚丽背景,渲染着这一幕悲剧,赋予了镰刀头羊灿烂的人性之光,走向了理想精神的 。
所有的老斑羚──为了年轻一代的生命,毅然决定了牺牲自己。在这场逃避人类追杀的灾难中,在没有任何办法求生的险境中,它们的团队意识、服从意识体现的 :“整个斑羚迅速分成两拨,老年斑羚为一拨,年轻斑羚为一拨”,“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中壮年的斑羚──面对幼多老少的现实,生 的轮转盘让他们必须选择。生与 仅在倏忽之间,正当壮年的斑羚几乎没有片刻犹豫,他们毅然作了“ 亡桥墩”。因为它们把种群延续的希望托付了年轻一代,这份自觉、从容、无畏,怎不让最富“灵性”的狩猎队员震撼呢?
那对 没有对接成功的老少斑羚──他们的 亡也是极其悲壮的:老斑羚明知自己老弱体衰,但是自己也要做出 一搏, 得其所!小斑羚明知生命可能无望,也要让自己在 挣扎求生中做出搏击,毫不退却。
为什么我们非得要避讳人性的弱点呢?我们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一味的讴歌 ,恰恰使我们的学生难以客观的看世界,看人生。《斑羚飞渡》的写作意义也正在此,文中的“狩猎队”也正是作者所要揭示的人性耻辱:文明的发展,物欲的膨胀,使得人类越来越成为其他生命的主宰。我同意斑羚的行为是本能的一种反映,但关键的是,这种本能的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学的是人文,不能像动物学家那样“完全客观”地分析动物的习性,而要告诉学生一种思想上的意义,一种生命的价值,虽然他们主要只是感性的感知。老斑羚的 亡飞渡人类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面对人性的生 考验,人类又该怎样体现一种精神?面对周围的险境,我们又如何去学会生存?……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我想是作者写作的初衷。
2、从当前的倡导的生态现实意义出发:七(下)第六单元编写的意义,从人类生存的伙伴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请看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据科学家估计在90年代初的20年来,全世界有5000种动物受到绝种威胁,每天都有3种动物或植物从地球上消失。,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物种的丧失速度由大致每天一个种加快到每小时一个种。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以及20000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这些濒于灭绝的物种大多数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造成物种灭绝的原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历史及自然灾害因素外,人为活动是其主要原因。特别是由于商业贸易而导致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掠夺式利用,是造成物种濒危乃至灭绝的重要因素。如此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这类内容的编排和思考是与时俱进的,它极具现实意义。早在春秋,儒家就倡导“天人合一”,即从价值观上,肯定人与自然皆有各自独立的存在价值,认为天与人之间应该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孔子从珍惜动物观出发,提出了“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与·述而》)的主张,反对使用灭绝动物的工具(而文中的狩猎队手中的枪呢),注意动物的永续利用,含有“取物不尽物”的生态道德思想。现代生态 学、法国 学者施韦兹提出“敬畏生命的 学”。他认为无辜杀 动物和毁坏植物都是不道德的。在他看来,大自然中的任何生物都具有天赋的内在价值,拥有生存的权利,让宇宙中的所有存在物都得到人类 的关怀。现代生态论是一个现实的热点,关注 、关注自然正是新课程选择文本的意图。也可以说人类 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不断发展的历史。然而,特别是自工业化革命以来的近200年里,伴随着人口数量膨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在减少。让我们珍视生命,保护动物,充分展示人性中的爱心、亲情、精神,从而达到感染读者、熏陶情感、升华人美。
3、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思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摘自《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对 有用的人。人文素养是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包括文学、艺术、美学等。如何重视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些素养的形成,需要语文教师有效的利用课程资源、文本资源,其中很大的一点,即让语文教学闪射人性之光,充分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本单元对冯骥才《珍珠鸟》的挖掘如此,对《斑羚飞渡》分析亦然。凶残的狼可以为了孩子 于猎人手下,弱小的蚂蚁可以在火球面前滚抱成团,温顺的斑羚也可以保护物种从容走向 亡,而制造了千千万万劳动工具的人类呢,在动物面前就不感到惭愧吗?斑羚们没有意识,没有思维,没有像我们人类用以交流的发达语言,但它们同样有个目标,那就是为了后代的生存而去主动牺牲生命,“心甘情愿”的,“从容”的走向 亡。想想我们现在,不要说是,生 攸关的危难关头,就是日常生活,是否都愿意为了集体为了他人,而牺牲一点自己的利益?一次文本的“思品”挖掘胜过枯燥的感恩教育,胜过 的 实践。这一代年轻人缺的也正是这一点。大头娃娃的罪魁祸首竟然是那些利欲熏心、无视别人生命、主宰别人生 的牛奶制造商!面对溺水而亡的扔在岸边的孩童,大人孩子竟可以如此“从容”,“坦然”的就在 去孩子的周围水域边嬉戏(2004年7月22日浙江1818黄金眼真实再现)!漠视生命的这份“超脱”让我们震撼与人性的沦落!363公交车上的大学生们面对怀抱婴儿、手牵幼儿被车子颠簸得摔倒的打工嫂,他们可以熟视无睹的侃着网友秘史,而他们头上的扶手杆上也就摇晃着“友爱在车厢,真情伴你行”的公益广告语!诸如此类的卑鄙、沦落、丧失,人性的底线难道不该让我们去捍卫,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说这是语文的教化作用也好,语文的功利性也好,哪怕说是牵强附会也好。我们应该要让学生在学了这课书以后,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有对过去的反思和对以后行动的深层次的思考,这就是《斑羚飞渡》这一课的思想教育价值。
美学属于人文素养范畴,它让读者看见现实背面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显示,它渗透着理性的思考,也有直觉的顿悟,是一种读者解读文本时的独特体验,又是读者心灵与文本所含情谊的一种神与物游。而语文教学特别应该挖掘这份美感,充分体现新课标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而绝不是把“物”当作物来解读,语文的审美不等于科学的试验,干巴巴的进行文本的肢解。
人类从仿生学中获得文明的高度发展,动物的IQ启迪人类无穷的智慧,那么它们的EQ又给我们多大的昭示呢?亚里斯多德曾观察悲剧中“畏惧与怜悯”现象,提出了悲剧的“净化”作用。他认为“悲剧唤起悲悯与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到净化”(亚里斯多德《诗学》)因此悲剧具有深刻的道德教育作用,能够提高人的品格,激发人的意志。这些在解读文本所自然产生的“悲悯与畏惧”之情是人性最善良的体现。
4、如何品味这类文本资源中的悲剧美呢?类似的悲剧在新课程中占很 例,以七(上)为例列举:
作者 篇目 审美对象 悲剧美 杏林子 《生命 生命》 飞蛾 、香瓜苗 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与命运抗争。 宗 璞 《紫藤萝瀑布》 紫藤萝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张晓风 《行道树》 行道树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也惟有这份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周国平 《落难王子》 落难王子 厄运使人坚强。 鲁 迅 《风筝》 我和小兄弟 反思扼杀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 道德(儿童天性受到 ) 张之路 《羚羊木雕》 我和朋友 不能粗暴的伤害孩子的心灵和纯真的友情。 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断肠人 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念之断肠,想之凄美。 金 波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盲孩子和影子 关爱残疾人,弱者在关爱下获得幸福。
而七(下)中,不管是《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林海音(对花儿生命的消逝和对慈父的那份真情),还是文本中所刻画的闻一多、贝多芬等伟人;不管是真正《伟大的悲剧》中的真实人物斯科特,还是象鲁宾逊一样的文学画廊中的典型人物,甚至是牛汉诗中的那只意象──华南虎,等等。
有许多“行家”评课,极力强调课堂所谓的气氛活跃,学生充分表演、课堂欢声笑语才是一节课的精彩处。曾经听过一节重点学校上《童区寄传》,35分钟进行了4小组的课本剧的表演,“强盗”选了平时流里流气的学生,为了演得逼真,学生掏出准备好小刀、打火机、纤维绳等“家伙”;演区寄的学生(自然是小个子)又哭又闹(原文有“寄伪儿啼”),又用打火机来(原文有“以缚背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另外还有“县令”等辅助角色,整节课笑声不断, 演“强盗”由于演技高超被评为 表演奖。整节课给学生带来什么?区寄的沉着、机智、勇敢、悲壮,以及他脱险的经历背后所带给我们的深思在哪儿呢?作者写作意图呢?学生明白了柳宗元所反映的当时唐代的混乱的黑暗的 秩序吗?更不要说含有悲剧色彩的文本了。笔者认为象新课程中诸如动物、植物等每一个悲剧审美对象,都无不渗透着“净化”的道德美感!上这类文章,大可以“深沉”些,而老师的顿悟、感召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每一次文本的积极有效的挖掘,都会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方面产生震撼。这带给重生的小斑羚、带给那个在峡谷中幸存两岁的男孩是一种怎样的感动和刻骨铭心啊,它、他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生命呢:
一个人在世上要学会坚强/你不要离开不要伤害/我看到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世间/我想要深深抓住它的手/妈妈告诉我希望还有/看到太阳出来了/天亮了/(韩红《天亮了》)
感谢新课程,感谢《斑羚飞渡》,感谢斑羚飞渡,它完成了一次生与 的超越,完成了一次人性最美的画卷!让我们在欣赏无数的喜剧、习惯了无数笑声之时,不妨让心静一静吧,去领略这些更能给我们“苦痛感”的审美对象,也许我们更需要这些。我想,精神家园中的甘泉会滋润孩子们坦白的心田,让理想世界的人性之光照射每一个角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