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复习资料2
《马说》复习资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
《马说》复习资料2
《马说》复习资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故虽有名马[即使有很多名贵的马],只辱于奴隶之手[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骈 于槽枥之间[跟普通的马一起 在马厩里],不以千里称也[不会获得千里 称号]。 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一食或尽 一石[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的粮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 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是马也[(所以)这样的马],虽有千里之能[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食不饱[却吃不饱],力不足[力气不足],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安求其能千里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食之不能尽其材[ 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执策而临之[(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曰:“天下无马[天下没有千里马]。”呜呼[唉]!其真无马耶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真不知马也[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韩愈:《马说》选自《唐宋散文选》,作者韩愈,字退之,河北昌黎人,唐代 的文学家,其散文气势雄健有力,语言精练。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示;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重点实词
(1)骈 于槽枥之间 并列而 (2)一食或尽 一石 有时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 (4)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5)执策而临之 面对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这,这样
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能够) 食之不能尽其材(饲,喂养。动词)
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相当于“的”)执策而临之(它,指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调节字节不译代词)
理解填空。
1、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马说》中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描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 于槽枥之间。
4、全面总结食马者不知 表现的句子是:策之不似其遭,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马说》中最能表现作者愤懑之情的语句是:骈 于槽枥之间;天下无马。
6、《马说》中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7、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8、“其真无马邪”照应上文“天下无马”一句。
9、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能为统治者效力的人才;伯乐喻指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明智的统治者;“食马者”喻指埋没扼 才的庸人。
简答题
1、作者借“千里马” 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答: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或: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或: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3、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的痛恨。
4、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
答: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5、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答: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就被埋没了)
6、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为千里马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7、文章 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统治者辱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懑。
8、《马说》首句的作用?指明了千里马与伯乐有什么关系?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答:首句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9、你认为现代人才具有怎样的素质?
现在的人才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要有毛遂自荐的勇气。
10、文章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 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千里 遭遇:只辱于奴隶之手,骈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的感情:文章似乎是在说马实际上处处是在说人,是在指摘着不合理的 现实。作者是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上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实进行批判。
11、从文 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答:千里 才能不被发现,才能无法发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遭遇种种屈辱。
1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 现实?
答: 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没有人发现、善待和重用,他们往往被埋没。
1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 现实?
答:①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啥、甚至摧残人才的在、 现实。
14、如何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与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因为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所以遇到不懂 “食马者”,千里马只能有如此遭遇。
15、文章结尾处为什么直接引用食马者所说的“天下无马”这句话?
答:其目的在于表现封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
16、描述了“千里马”怎样的悲惨遭遇?有什么作用?
答: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 于槽枥之间”,揭示人才终生被埋没,才能不得施展的命运。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揭示人才因“饥饿”而无法展现才能的无可奈何的痛苦。
1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抨击。
13、表达了作者什么 主张?
答: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14、文章结尾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作者对不知 食马者的嘲讽与愤慨之情。
15、文中 有讽刺性的情景是什么?为什么?
答: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边折磨千里马,一边慨叹天下没有千里马,真是绝妙的讽刺,作者生动地刻画出统治者愚妄无知的形象。
16、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告诉人们要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人才,不能压制、埋没人才。
17、千百年来,怀才不遇之士常常感慨万千,如果你是当今 的一个人才,也不被重用,你将怎么做?
答: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没有遇到伯乐,我也要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为 做出贡献,让自己的人生充盈美好。
18、请写出古往今来,曾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的名人及这些人发出了无尽的感慨。
答:①刘禹锡,“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岳飞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19、根据你对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无才难做千里马,有志可成万里驹。
20、写作有何特点?
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 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21、课文首先为我们摆明了什麽观点?突出强调了什麽问题?
摆明的观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突出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如果没有伯乐的慧眼,千里马就会被埋没,即伯乐对千里 命运起决定作用。
22、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 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23、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24、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 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 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 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朗读停顿节奏。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其/真无马邪?3、安求/其能千里也。
4、食之/不能尽其材。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