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质检试卷历史答案,以下展示关于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质检试卷历史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质检试卷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质检试卷 历史历史 答案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48 分。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D A D C A B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C C D C A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小题,共 52 分。分。17.(1)价值:数据材料直观展示 GDP 增长率变化,有助于研究该时期中美日等国发展情况;(2 分)中国增长率总体上高于美日等国,从长远来看中国崛起会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2、(2 分)(2)密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解放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循序渐进由点到面。(任三点,6 分。如学生答出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等具体史实,可酌情给分。)(3)机遇: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纵深方向发展。(任二点,4 分)18.(1)特征:充满暴力和血腥;矛盾复杂;范围广;殖民方式不断更新(或殖民手段多样);西方强国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国家(或地位不平等)。(任三点,6 分)(2)变化:从关注欧洲文明到关注非洲文明(或原殖民教育体系下的欧洲中心
3、观念逐渐被剔除,开始注重探究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2 分)原因:二战后英法等殖民帝国实力减弱,对非洲地区的控制力下降;非洲兴起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出现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坦桑尼亚独立后,努力发展经济,民族意识(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政府推动教育本土化增强国民对区域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对国家的认同。(任三点,6 分)19.以下示例仅供参考,不作评分依据。评分请参照下表评分说明:10-12 分 立论明确,史论结合紧密,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7-9 分 立论比较明确,史论结合比较紧密,条理清晰,表述比较准确 4-6 分 立论不够明确,史论结合不够紧密,条理不够清晰,表述不够准确 0-3 分 立论不明确,
4、史论结合不紧密,条理不清晰,表述不准确 示例 特征 南北经济,此消彼长。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规模较大、破坏性较强的动乱大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北朝时,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发展,在江南开发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经济也得到发展。总之 北方发展相对缓慢 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出现此消彼长的经济发展形势 是这一时期经济的突出特点。示例 特征民族关系:在
5、冲突中走向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冲突激烈,不同文化互相交流并趋向融合。在游牧民族力图征服中原的时候,民族矛盾冲突一般很激烈,但当他们在中原建立起政权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又都推行“汉化”政策。主要表现有:大部分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的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将民族融合推向了高峰,他迁都洛阳,改籍贯为洛阳籍,死后不得归葬平成,推行汉族的服饰、语言、姓氏等风俗文化,实行胡汉之间的通婚,把汉化推向心理、血缘的层面。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在这一方面是最为彻底的。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
6、唐统一多民族国家把华夏文明推向新的辉煌,奠定了基础。20.表现: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基层市场、榷场和专业性市场兴盛;城市繁荣,经济功能增强,市坊界限和商业时间限制被打破;开始出现纸币交子;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经济重心南移。(任三点,3 分)西欧商业贸易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等出现;欧洲商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英法荷等商业强国崛起;贸易类型由转口贸易到远洋贸易;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至大西洋沿岸。(任三点,3 分)认识:示例 1:赞同该学者观点。宋朝商业革命是封建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是建立在农耕经济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的基础上,受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和理学影响。宋朝商业革命没有突破封建农耕经济的范畴,未能推动社会向近代转型。示例 2:赞同该学者观点。西欧商业革命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给人们带来思想解放、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等背景下,西欧新兴资产阶级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商业贸易。西欧商业革命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评分要求:赞同或不同意学者观点 1 分,社会环境因素 4 分,是否推动社会转型 1 分,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