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十大宝藏档案合集(国内现存的十处转轮藏)
在佛教史上,“佛、法、僧”被称为佛教三宝,“一切之佛陀,佛宝也;佛
在佛教史上,“佛、法、僧”被称为佛教三宝,“一切之佛陀,佛宝也;佛陀所说之教法,法宝也;随其教法而修业者,僧宝也”。其中,佛陀所说之教法,被视为世之财宝而珍重,后整理成浩繁的佛教经典极受尊崇。故而藏经也就成为佛教寺院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专设藏经之所和藏经之器,藏经之器称作“经藏”,即供存放经卷之书橱。
“经藏”收藏佛经的形式有“壁藏”和“转轮藏”两种形式。壁藏为固定式,沿壁立柜藏经,是经藏最基本的形式。转轮藏为回转式,居殿中而设,经橱绕中轴回转,是经藏的一种特殊和演变的形式。
转轮藏的创始源头
转轮藏,据传始创于南朝梁代的双林大士傅翕。傅翕,字玄风,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自称是弥勒应身,又称善慧大士、傅大士、弥勒大士、双林大士等。
《释门正统》塔庙志云:“初梁朝善慧大士(傅翕玄风)愍诸世人,虽于此道颇知信向,然于赎命法宝,或有男女生来不识字者,或识字而为他缘逼迫不暇披阅者,大士为是之故,特设方便,创成转轮之藏。”
转轮藏有何功德,《佛祖统纪》卷三十三云:梁傅大士,愍世人多故,不暇诵经,及不识字,乃于双林道场,创转轮藏,以奉经卷。其誓有曰:有三登吾藏门者,生生不失人身;有能信心推之一匝,则与诵经其功正等;有能旋转不计数者,所获功德,即与读诵一大藏经正等无异。
简而言之,佛教典籍浩瀚如海,普通信众或不识字,或无暇诵经,转轮藏的发明,既可以储存经书、造像,又可以弘扬佛法,吸引信众,“聚诸经以归三藏,使流通教典,尽载一轮,尘沙法门,同归一揆。倘众生信而扬之,则不须朝讲暮习,于弹指顷刻间含受法要,心怡神悦,荡释诸苦”(南宋初宗泽《景德禅院新建藏殿记》)。
如此方便法门,且有大功德,转轮藏创设之后即迅速风行大江南北,至唐时已颇不罕见,至宋时已广竖于天下庙宇,并流传至朝鲜和日本。
佛寺竞以经藏富丽相夸耀,轮藏尤甚,制作精美,体量庞大,靡费不赀。苏轼在虔州崇庆院所观宝轮藏“是于江南壮丽为第一,其费二千余万”(《东坡禅嘉集》),“皆设为峻宇高甍,雕刻彩绘,借众宝以为饰,竭众巧以为工,苟可庄严者无不至”(南宋初叶梦得《建康府保国寺轮藏记》)。
随着岁月的流逝,国内保存下来的转轮藏的实物共有十例。按建造时代划分,宋代四例,分藏河北正定隆兴寺、四川江油云岩寺、重庆大足石刻北山136窟和宝顶山毗卢道场窟;明代两例,在北京智化寺和四川平武报恩寺;清代四例,在北京颐和园佛香阁、雍和宫、山西五台山塔院寺、河北承德须弥福寿之庙。
中国现存的十例转轮藏:1、正定隆兴寺转轮藏
隆兴寺转轮藏是国内现存最早的轮藏实例,其转轮藏占满了阁下层中央之全部空间。在殿下层地板上,有径约七公尺的圆池,池中有生铁的轴托,上有极大的中心柱,做藏的转轴。藏是八角形,由八根内柱,八根外檐柱,和多数的横枋及斜木构成。外观是重檐的亭子形,下檐八角形,上檐则是圆形的。八面每面做成三间形,但当心间二平柱下不及地,只是垂莲柱。经屉及下部装饰自民国之后都已毁坏无存,只余斗栱及骨架。其斗栱之分配,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两座,梢间用一朵,都是重栱八铺作,双杪三下昂计心造。角梁的蝉肚,椽子的卷杀,扁阔的普拍枋和卷杀的柱头,无一不与《营造法式》符合。
△正定隆兴寺北宋转轮藏
△20世纪初,关野贞所摄的正定隆兴寺与慈氏阁(外形与转轮藏阁同)
2、四川江油云岩寺飞天藏
这是国内另一处宋代转轮藏,建于南宋淳熙八年。和隆兴寺转轮藏相比,上部依《营造法式》规定饰有精美的天宫楼阁,其下檐平座处更是斗拱密促,结构十分繁复,华板上则有大量的木雕花卉,整个制作显得异常精巧。同时藏身的上下檐及外表的八面板壁上有240尊道教木雕人像,或坐或立,神态各异(可惜有部分雕像毁于文革中),制作风格非常细腻,显得恬挚朴实,极富人物的内心表现。而其余如阑额、镂空牙帐、副阶檐柱上的沥粉彩绘也是典雅富丽。
▲四川江油云岩寺飞天藏
转轮经藏窟
3、重庆大足石刻北山转轮经藏
转轮经藏窟,凿造于北山佛湾中部,编号为第136号,是一个平顶长方形大窟。窟高4米,宽4.7米,深7米。
转轮经藏窟座东朝西。窟正中凿一巨大八角中心柱。柱础高大,蟠龙缠绕,柱础上有八角露盘。露盘周边浮雕栏干,栏干上有数十嬉戏儿童,活泼可爱。柱上部作八面形高厚顶盖,每面以楼阁宝塔为饰。柱中部缕空环列八柱,支撑于露盘之上,顶盖之下,成八柱亭式法轮形制。
巨大八角中心柱
“转轮经藏窟”内的“转轮经藏”由地及顶,立于窟之中央,虽有轴但不能转动,形似八面中心柱。窟中的“转轮经藏”寓义法轮常转,佛法无边。
“转轮经藏”细节
4、大足宝顶山毗卢道场窟
毗卢道场是洞窟形式的造像,窟口上方刻“毗卢道场”四个大字。窟口左刻“欲得不招无间业”,右刻“莫谤如来正法轮”。窟室正壁中央刻一“转轮经藏”,以表“如来正法轮”,象征法论常转,佛法无边。
精雕细刻的转轮藏,下有香水海,护藏的龙和力士。上坐毗卢佛,两嘴角各出一道豪光,照耀七处九会,称:“口吐文理之光,直入诸佛、菩萨之耳”。窟四壁刻七处九会图像。前左壁残毁,只存普贤和白象等。前右壁是文殊坐青狮上,周围是八大部王参拜。
5、北京智化寺转轮藏
北京智化寺的转轮藏是北京地区唯一的明代转轮藏。底座为汉白玉石质须弥座,每层雕琢纹饰为卷草、莲瓣,束腰处雕二龙戏珠纹饰;底檐上刻法轮、法螺、法伞、白盖、莲花、宝罐、双鱼、盘长等吉祥佛八宝。
中部为金丝楠木的藏经柜。每面各有上下9排纵向5列共45个藏经的抽屉,八面总计三百六十个,可藏三百六十部经卷,数量与一年的天数基本吻合。
△北京智化寺转轮藏
顶部雕有精美的数层莲座,一尊毗卢遮那佛,面东而坐。因为转轮藏体量宽大,佛身隐进藏殿的藻井中,必须到大殿角落才能看到。佛祖面目慈祥、体态丰腴,斜披袈裟露出一臂,衣纹飘动,显示至高无上的威严。
△北京智化寺转轮藏
6、四川平武报恩寺转轮藏
四川明代敕建寺院--平武报恩寺也有一座精美的明代转轮藏,平武报恩寺的转轮藏,自地面起通高11米,直径7米,占地面积22.06平方米,横截面为八角形,外观八棱四层,实际七层,逐层向内递收,下大上小,形似七级佛塔。
△四川报恩寺转轮藏
转轮藏主要由藏轴、藏针、梁枋框架、板壁和天宫楼阁构成.其建筑结构都是按照宋《营造法式》规定比例建造。但平武本地的能工巧匠们也结合了一些地方手法和报恩寺其它建筑配套,使得平武报恩寺的转轮经藏与我国其他寺庙所保存的转轮经藏有一定的不同。
7、雍和宫转轮藏
雍和宫转轮藏在永康阁内,前有佛家八宝供奉,后为两层高的转轮藏,木制八角密檐式塔形佛龛。
转轮藏下部是用木雕刻的交错着的山石,山石底下有众多的天神、力士、金刚或背驮、或于托将山石亭阁高高举起,造像人物生动逼真。轮藏上部为八角形带廊的亭子,亭子八面均有隔扇门,随着轮藏的转动,隔扇门开启,内中各供奉着一尊无量寿佛。隔扇门两侧的朱红柱子上部雕有盘龙。亭子上面有斗拱吻兽,下部四周环绕护栏。轮藏中心竖立着一根插在轴槽内的巨大的转轴,转轴的最上端,直达转轮藏顶部藻井中的轴槽内,下端插入地坑中的机关内,旋转的原理与其它诸座转轮藏大至相同。
8、北京颐和园转轮藏
北京西郊颐和园内万寿山之前,有为帝后礼佛诵经之处,正殿为两层楼阁,两侧各有双层八角形配亭。亭内有木塔贯穿楼阁,储存经书佛像。塔中有轴,地下设有机关,可以转动。轮藏首创于江浙一带,故以南方寺院特为盛行,尔后乃推及至北方地区。
根据乾隆年间制定的《万寿山工程则例》中专列有一项《雍和宫转轮藏开花献佛木作则例》中记载得知,颐和园转轮藏,最初建造时是按照雍和宫的转轮藏制作的。清光绪十六年档案记载:《颐和园现查残缺糟朽不齐陈设什物清册》有“转轮藏存木作八方龛一座,转轮藏两座,开花现佛两座”,说明在慈禧太后建造颐和园工程初期,转轮藏,还保持了乾隆时期的形态,但是经过慈禧太后建造颐和园后,现存的两座可以旋转的轮藏,已经变成了外观上一模一样的四层亭式建筑,两座可以旋转的轮藏上均没有了开花现佛功能,也不能储藏经书和佛像了。
该轮藏为完整的清代木构,由藏座、藏身、腰檐、藏轮等部分组成。藏身通高7.7米,最下层圆形座面周长5.44米(直径1.73米),中心用一个木轴贯通上下,木轴八面安装铁撑,底部为圆头铁轴,插入地坑的海窝之中。地坑内的木轴八面各有一根悬立的铁棍,推动铁棍可以转动轮藏。该转轮藏的外部形态为下层一层,上层三层,八方亭式,一层下部的圆型面板上在清漪园时曾木雕金刚力士,1953年修缮时改木雕天龙八部。该木雕厚8厘米,文革时收存在文物库内。亭式建筑从下往上越来越小,每层均为双翘五踩斗拱,卷草垂花挂落,荷叶式挂沿,宝瓶卷草纹栏杆,额坊上绘旋子彩画,建筑的八个面都是贴线不能开启的隔扇门,隔扇页上彩绘着花鸟和渔椎耕读等山水人物……
来源见水印
9、河北承德须弥福寿之庙转轮藏
承德须弥福寿之庙东殿南稍间有一座“转轮藏”,三层八面。据说仍然可以转动。此转轮藏仅在网上找到这么一张照片。
10、五台山塔院寺转轮藏
五台山塔院寺藏经阁中中安置华藏世界转轮藏。此转轮藏八角三十三层,高约十米,上大下小,最上面的一层周长三丈八尺,最下面的一层周长二丈二尺,每层上面有若干小格,放置经书。底装转盘,推之可动。阁内供木刻小佛像1000尊,二层楼内,放经书柜,存汉、蒙、藏多种文字的经书二万多册。
▲转轮藏(图片来源:老猪的碎碎念)
以上为国内现存的十处转轮藏。既有传统的木制转轮藏,也有大足石刻转轮藏。
从目前调查情况看,日本保留有丰富的转轮藏遗构,自室町时期至明治以前,可确认形制的遗构有121例。韩国也遗存有转轮藏,具体数量未见统计。
▲日本京都仁和寺转轮藏
▲日本园城寺转轮藏
▲韩国庆尚北道龙门寺大藏殿东西转轮藏
以上为中日韩现存的一些转轮藏,另有一些转轮藏已消失不见,回头再介绍一下那些已经消失不见的转轮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