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关于春天 > 作文

作文

关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4篇范本(通用)

趣找知识 2023-02-12作文
导读:以下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4篇相关调研报告范文模板,是由(本网站)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参考,欢迎大家使用
  根据年初确定的课题要求,我

导读:以下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4篇

相关调研报告范文模板,是由(本网站)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参考,欢迎大家使用

  根据年初确定的课题要求,我校课题组与市新农村办公室紧密合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和未来工作思路,开展了专题调研。

  

1、如皋市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一)农业现代化工程深入推进

  一、农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水平提高。夏粮连续八年保持增产,创建省级小麦万亩高产增效示范区2个、水稻万亩示范片3个,部级水稻万亩示范片3个。建成测土配方施肥万亩示范片1个,千亩示范方4个。主导产业发展强劲。全市新增高效农业28万亩,高效农业规模化占比达74%,家禽和生猪规模养殖占比分别达94%和73%。新增设施农业四、5万亩,千亩设施农业园区11个,磨头镇和高明镇实现村村全覆盖。休闲农业量质齐升。新增休闲农业一、8万亩,长江药用植物园等4个1000万元以上休闲农业项目加快建设;如城镇顾庄村被评为全省13个最具魅力休闲乡村之一;涌现出林梓镇康盛生态园、磨头镇君飞垂钓和南海公园、软件园天恒生态园和德得惠休闲农庄、丁堰镇森果生态园等一批生态农业发展典型。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新增联众、新丝路、华多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南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一、9:1,农产品出口总额保持南通第1、全省前列。农业品牌打造持续发力。全市注册涉农商标807个,认定为江苏省著名商标4件、南通市知名商标12件。“苏·皋长寿”集体商标荣膺“首届江苏品牌紫金奖暨品牌耀江苏25年”江苏最具成长力品牌。农业专业服务全面拓展。全市新增农机服务组织6家,累计达49家,新增省“三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4个,建成南通市级示范合作社2个,神牛、江恒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新增植保、育秧等社会化服务组织25家,组建植保专业队62个,集中供秧面积达28万亩。

  三、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有机农业发展势头迅猛。有序推进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五大有机生产基地规划建设,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7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4个,续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个。新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基地16个、面积一、7万亩,其中有机稻米0、98万亩,5家省动物防疫达标示范场和4家蛋、肉鸡标准化养殖场顺利通过验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加强。XX年度治理高标准农田土地二、5万亩;实施如海灌区第9、十期、焦港灌区第二期、中央小型重点县第2、三期、千亿斤粮食工程等12个项目,总投资二、29亿元。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86%,新增大中型拖拉机125台,秸秆还田机101台套,夏秋两季完成秸秆机械还田面积九五、3万亩,秸秆机械化还田率六六、36%。

  四、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土地流转规模扩张。全市新增流转土地面积十五、78万亩,累计突破50万亩,占承包总面积的40%;高明镇章庄村、雪岸镇雪居、搬经镇搬东村、袁桥镇花园桥村、石庄镇思江村、经济开发区桥港村等29个村连片流转面积达千亩以上,流转达300亩以上的村(社区)257个,占比七七、4%。三资投入实现突破。成功举办了两次农业招商活动,项目签约99个,协议投资总额四七、7亿元人民币和2900万美元,实现“三资”投入农业十八、9亿元。涌现出江苏长江药用植物园、天龙畜产品扩建、红梅乳业和南通欣晨冷冻等一批项目农业新亮点。园区建设进程加快。启动了四级农业园区联创工程,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南通市级农业园区2个。如城镇现代农业产业园获省政府授牌,搬经镇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列入省级动态监测。长江镇(如皋港区)、经济开发区(柴湾镇)正在进行规划修编;吴窑镇、江安镇、东陈镇已邀请省级二级资质单位编制省级园区规划。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日光温室、喷滴灌、连栋大棚和防虫网等设施快速发展,标准钢架大棚占比达50%。推广高效植保机械和温湿控制器、桑树修剪机、秸秆捡拾打捆机、太阳能灭虫灯、深松耕整地机械等高效设施农业装备2644台。经营形式不断创新。形成了“返乡能人+农户土地、村干部+农户土地、民营资本+村干部+农户土地”等多种经营模式,设施农业生命力显著增强。

  (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初步改善

  一、魅力城镇打造成效显著。搬迁改造连片推进。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16个镇共启动20户农户以上的整建制搬迁地块33个,累计搬迁农户1475户,整理土地1327亩,分别占年计划的115%和10三、6%。房产开发稳步推进。截至10月底,16个镇累计新增房产开工面积九九、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七一、3万平方米,分别占年计划的八七、4%和九一、1%。目前在建或拟建的9层以上的标志性或高层建筑达到62栋,高层建筑基本实现“镇镇有”。农民集居区建设强势推进。全市镇区农民集居区建设今年已开工35972户,建成24037户,入住21576户,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九九、1%、八二、77%、八五、01%。

  二、城乡功能配套日趋完善。“十个一”建设项目全面铺开。把“十个一”功能建设作为完善镇区功能配套的基本要求,全市共有镇区入口、商务宾馆、生态公园等“十个一”在建或整改提升项目近50个,通过“十星级”考评项目累计达86个。道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截至10月底,16个镇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二、28亿元,占年计划的八五、1%。九华镇庙前路、下原镇惠园路、袁桥镇滨河路等13条道路完成整修提升,另有19条道路建设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功能配套同步跟进。注重道路绿化、地下管网、路灯设施、小区功能区等各项配套工程建设与主体功能建设同步跟进,做到路通管通、绿化连片、亮化到位、配套完善,努力形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均衡配置、宜居宜业的新型服务设施体系。

  三、城乡环境整治魅力彰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完成农村危桥改造100余座。河道整治已通过南通验收,如海灌区、焦港灌区、中央财政小型重点县等年度工程全部完成,新建防渗渠320公里,新建、改建泵站50座。省级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8个试点村已完成实施规划。农村综合整治持续开展。全市新增成片造林一、1万亩,建成绿色现代农业园区5个,四旁植树10七、8万株,超额完成了南通市年度目标任务数。建成南通市绿化示范镇3个、省级绿化示范村20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二一、66%。

  (三)农民增收保障水平有力提升

  一、农民增收成效显著。农民培训转移大力实施。成立全国首家县(市)级就业促进会,培训农村劳动力6918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310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一、967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九八、4%。全民创业层次大幅提升。全市村干部创业率、村级党组织书记创业率和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率分别达72%、86%、90%。在政策、项目、技术、资金等方面对返乡创业人员进行扶持,全市返乡能人创业1106人,独办、合办私营企业960个,累计新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6674个,总数居南通第二。村级集体经济再获增长。通过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经营集体资金,借助土地流转和“三大合作”平台,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市村级集体收入达2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有232个。

  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新建、改建、扩建幼儿园25所。市社会福利中心被评为全省示范性养老机构,5家镇级敬老院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敬老院,16家镇级敬老院被评为南通市级文明敬老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基本药物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运行,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门诊费用同比下降29%,住院费用同比下降4%。“爱心超市”实现了镇村全覆盖,为农服务社建设管理水平全省领先。

  三、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完成新农保缴费人数四五、5万人,覆盖率100%。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60元和240元,五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4220元和3200元。建立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自然增长机制,慈善助医、慈善助学活动进一步深入。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60元,参合率连续三年100%。全市共新增5184名失地农民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资金5684万元。新增被征地农民实现“即征即保”,“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新农保、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重复享受”政策得到省人社厅充分肯定。

  

2、如皋市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现代化水平仍不够高。高效设施农业建设档次不高、生命力不强,现代农业园区规模不大,农业装备水平特别是高标准农田比重需要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村级经济增长机制尚未形成。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不够宽、路径不够多、措施不够实,村级财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城乡一体化步伐有待加快。农民进城进镇居住进度不快,万顷良田建设、农保区搬旧复垦和农民集中居住的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四)农村发展支持保护体系较不健全。金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意识仍需进一步强化;农业保险机制仍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效农业保险承保面有待提高。

  (五)农村环境长效管护还仍需加强。全市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偏低,少数镇存在垃圾私埋和随意焚烧现象,人均日产垃圾量不足0、1公斤,距南通考核标准差距较大。

  

3、如皋市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

  (一)以农业现代化工程为抓手,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集约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协调发展”的原则,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积极推进“334省道、蒲黄线、新204国道和白雪线”两横两纵4条万亩设施长廊,各镇(区、园)建成1个千亩设施园,各村(社区)建成1个500亩设施园。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四级联创,确保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镇村分别实现南通市级、如皋市级农业园区全覆盖。打造特色产业板块。突出“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发展方向,以实施万顷良田工程为载体,加快形成特色产业带、特色产业板块。大力发展创意农业、生物农业、种源农业、智能农业和旅游农业等新兴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突出浙商三农和花木大世界两个百亿元级综合型农产品市场的带动效应,大力培育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市场,大力发展农业精深加工业和订单农业,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全年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5个,实现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73%。

  二、进一步提高科技贡献,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农业科技贡献份额的快速提升带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高经营主体科技水平。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重点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现代农业园区“农场主”、技术员;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工人和职业农民,确保XX年培训职业农民2500人,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17%。加强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以中农办试点为契机,强势推进万顷良田工程,确保十九、56万亩万顷良田规划报批到位。大力推广“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园区抓流转,逐步推进建立农业招商、流转服务、产业发展一条龙服务模式,确保XX年全市新增土地流转20万亩,推动土地向种养大户、能人集中,实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科技化。注重发展日光温室、喷滴灌、连栋大棚和防虫网等设施,确保标准钢架大棚和智能温室占比60%。良种覆盖率98%,建设工厂化育苗中心8个。

  三、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改造高标准农田。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与四级联动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机对接,确保争取项目资金继续位列全省首位,全年治理土地五、5万亩,新建防渗渠265公里,新建或改造泵站39座。持续改造农田水利。组织实施如海灌区、焦港灌区、千亿良田、小型重点县等项目,新增灌溉面积一、3万亩,改善节水灌溉面积六、88万亩;大力推广实施喷、滴灌技术,实施高效农业喷滴灌一、8万亩。持续改造农业装备。推进农机化作业由产中环节向产前、产后全过程机械化延伸,确保XX年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以上,其中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高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40%以上,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80%以上。

  四、进一步注重载体打造,构建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多样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加快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培育园区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防疫、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确保XX年新增植保、沼气、蚕业和农机等各类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58个,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市、镇、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确保全市新型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90%。充分利用镇(区、园)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大学生村官、农民经纪人、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等资源,建立农村信息员队伍。持续做强驻点兴园联百村等优秀服务品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金融信贷支持,简化手续,支持发展现代农业。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集中投入重点产业和重点园区。严格落实上级支农惠农政策,财政预算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逐年明显增长,形成稳定增长机制。

  (二)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核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深入实施农村人才培育工程。深入推进“222”人才工程,着力打造一支素质好、知识新、能力强、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新型人才队伍。强化人才招引。坚持人才强市战略,实施“借脑引智”工程。着力招引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围绕农业农村转型升级,聘请一批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和学者。强化人才培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大工程”新要求,充分利用各种培训平台,强化人才培训教育。以大学生村官创业服务中心和青年人才科技创新孵化器为载体,搭建人才培育锻炼平台,提高青年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能力水平。强化人才使用。注重把善于创业、敢于创新、勇于创优的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管理岗位,调动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深入实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拓宽思路,多措并举,进一步推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提升全民创业水平。积极实施以培育一个孵化基地、组织一次创业活动、打造一个创业集群、举办一次创业培训为重点的“四个一工程”。通过评选表彰“十佳创业明星”和“十佳创业基地”等举措,营造全民创业氛围,实现农民创业培训1200人。推动农民就业转移。全面推进市、镇、村三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建成经济开发区(柴湾镇)镇级市场,如城镇村级市场;用3年时间实现村村全覆盖,形成镇镇有市场、村村有窗口,城乡一体、有效衔接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继续实施“双联双助”。进一步推进“一人一户”、“一户一策”帮扶战略,强化对未进入更高水平小康行列的村(社区)进行帮扶,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力争所有村(社区)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全面达标。

  三、深入实施村级经济发展工程。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新办法。做足资源利用文章。立足“农”做文章,充分开发利用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水面等自然资源,结合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创办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示范项目,带动农民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做足股份合作文章。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合作组织+农户”的形式,在服务农民增收、促进农民致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村集体自身的增收。重点推进集镇所在村(社区)、已撤村建社区、万顷良田工程涉及村(社区)及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社区)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条件成熟的组建社区股份合作联社。做足搞活经营文章。统筹安排土地,扶持村集体组织发展物业经济,走镇(区、园)牵头,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愿参与的组建镇村联合投资公司的发展新路子。

  (三)以美好城乡建设行动为载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深入实施城镇功能提升工程。以实施“十个一”工程为抓手,提升小城镇整体建设水平。强化功能配套。重点围绕“十个一”功能建设星级考评标准,深入开展“十星级示范镇”创建活动,按计划组织评审和授牌,确保“十个一”工程高标准、高品质如期建成。提升城镇品位。强化土地资源整合,推进整体开发建设,实现小城镇建设的形态和谐;强化区域内建筑物外立面的色彩协调,实现区域内建设风格的有机统一。注重打造地标特色,在镇区入口、核心街区等关键节点或重要地段,建造独具特色的地标性建筑。提高贡献份额。对已搬迁的地块,加大包装力度,做优配套环境,扩大宣传范围,吸引更多投资主体参与竞拍,努力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

  二、深入实施村庄规划建设工程。围绕省级村庄环境整治星级评定标准,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强化村庄规划引领。超前谋划新建型村庄,明确设计方案,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全新打造扩建型村庄,扩建部分要与老村在空间布局、设施配套、建筑风格等方面做到互相衔接、协调;加快完善整治型村庄,加强环境卫生治理,提高村庄人居环境水平和村民凝聚力。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以“万顷良田”工程为突破口,加快镇区多层、小高层和高层搬迁安置房建设。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推进供水、供电、排水、排污、数电视、信息网络、路灯、绿化、道路、垃圾处置、管道燃气、体育健身广场等基础设施配套。持续加快农民休闲娱乐场所建设,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水平,致力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成为功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示范社区。

  三、深入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是提升城乡建设水平的当务之急,是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的重要任务。全面完善长效管护机制,推动农村环境长效管护工作向高效化、常态化、精品化转变。提升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对照南通市农村人均日产垃圾0、5公斤的标准,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组织垃圾收集清运队伍,日产日清不懈怠,坚决杜绝偷埋、偷运、随意焚烧等现象,全面提升垃圾无害化处理量。

  (四)以加快发展惠民为根本,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一、深入实施农村公共服务工程。全面推进“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将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前移,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均等化服务格局。强化为农服务社长效管理,拓展便民服务功能,提升“1公里农村公共服务圈”能级。加速推进管道燃气进村入户工程,XX年确保实现管道燃气全覆盖。加快实施“快付通”工程,确保在XX年6月底前“快付通”实现全覆盖。按照“以人为本、人路和谐、建管并重”的管理理念,完成村组公路100公里,农村危桥改造100座。

  二、深入实施农村社会保障工程。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确保XX年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人均不低于320元,农民参合率达到100%,住院医疗费用补偿基金人均228元,一级医院补助75%,二级医院补助65%。提高救助水平,确保城乡低保标准达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25%,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达到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以上并同步增长。加大农村敬老院建设力度,确保XX年集中供养率达到75%以上。

  三、深入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科学化的源头预防机制、常态化的排查研判机制、法治化的协调解决机制、实体化的专业调处和对接调处机制、精细化的统筹管理机制、信息化的高效运作机制,搭建多种沟通平台,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积极构建具有如皋特色的大调解体系。持续加大现代防控基础设施投入,建成城乡一体、全面设防、资源共享的现代技防城市。加强和创新外来人口以及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推进“一站式”外来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建设,确保外来人口“三集中”率达到60%以上。

关于红河州阿定村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调研报告

  

1、基本情况

  三塘乡阿定村委会是地处三塘乡西部,距三塘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道路为水泥路,距县城35公里。东与隆德村委会相接,南与连城村委会相连,西连中枢镇阿平村委会,北与中枢镇及箐门村委会毗邻。辖阿定、小阿定、大水井3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08户,人口1404人,其中农业人口1372人,劳动力81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26人。全村国土面积十六.99平方公里,海拔2297米,年平均气温11℃,年降水量900毫米。

  

2、农业农村经济情况

  全村国土面积十六.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27亩,人均耕地一.78亩。XX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五六.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八十.8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3、制约阿定村委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

  (一)生存条件恶劣。阿定村委会处于石山区,土地贫瘠,海拔较高,气候冷凉,交通条件相对较差。

  (二)农民增收渠道少。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和家庭养殖业。

  (三)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明显,农村适用技术推广不到位,粮食尤其是经济作物的品种更新极为缓慢,虽然农产品在量上有所增加,但品种结构没有改善,优质农产品少,缺乏农产品品牌,市场卖价低,增产不增收。

  (四)农民收入不稳定。农业是弱质产业,本身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就弱,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水利电力、道路交通、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又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民农村产业调整的盲目性,好多农户欠债累累,加之水灾、旱灾、风雹灾等自然灾害频繁,给农民增收造成了不稳定性。

  (五)村内劳动力严重不足。由于该村土地贫瘠、气候冷凉,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尤为困难。为此,村内80%的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或是到周边弥勒等县承包土地搞种植,因而村内发展农村产业无劳动力支撑。

  (六)农民收入入不敷出。随着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农业生产投入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和农村水电、运输等成本的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基本只能养家糊口,生活还处于贫困。

  (七)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附加值不高,异致产品销路不畅,价格上不去、成本高。

  

4、对阿定村发展经济提出的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在抓好粮食、畜牧业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培育和壮大灯盏花、万寿菊、林果等特色产业。

  (二)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引导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增收。重点是提升特色产业档次、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业拓展空间能力、提升农业发展环境。

  (三)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引导农民多渠道增收。一是坚决执行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总体素质;二是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及承包经营者的技能培训,鼓励并支持他们回乡发展;三是根据群众的劳动力实际,引导农民从事一些手工业。

  (四)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中增收。一是积极帮助协调项目资金,改善水利、交通等基础条件,为乡村经济发展解除瓶颈制约;二是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业产出率,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切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建设。

  (五)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民从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中增收。一是帮助调查了解市场信息,建立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体系;二是加大科技的教育宣传力度,提高科技水平,把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增收致富。

  (六)抓好农村合作医疗宣传。确保有病看得起,有药吃得起,排除后顾之忧,集中精力抓生产。

  (七)积极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培养工作。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是要靠农民自己努力。实践表明,农村大部分普通农民承担风险的心理与经济能力较弱,在没有他们眼见为实的成功经验与收获把握前,他们一般不轻易投入资源(资金与土地等)进行尝试。讨教与效仿邻里,是农民简单、实用、有效的学习机制。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一批像吴仁宝、王乐义这样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强的带头人。他们的经验切合农村的实际,容易为农民所接受,可以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他们熟悉村情民情,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望,能够较好地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次调研从8月底开始到10月下旬,3个调研组分别采取了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翻阅资料等方法,对各镇(街道)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做法,以及对区里加强新农村带头人建设的意见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经过认真整理和分析,形成如下报告。

  1、关于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带头”的意思是:首先行动起来带动别人。那么,“带头人”就是首先行动起来带动别人的人。照此类推,“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就是首先行动起来带动别人建设新农村的人。从我省新农村建设优秀带头人评选对象上分析,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主要包括三类群体:即基层组织的带头人、现代农业的带头人、农村公共事业的带头人。根据我们的调研分析,xx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主要包括三类人员。

  --村干部,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村委员会主任,他们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在团结带领农村广大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上起到主要的带头作用。

  --农村实用人才,包括农村的致富能手、农业技术人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能工巧匠等,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至关重要。

  --农村民间组织负责人。如老协、侨联、宗教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负责人等,这些人在农村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各自的线上起组织、带头作用,对于农村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建设起较大作用。

  这些人在农村各项建设活动中都能起到一定的带头示范作用,都可称得上农村“带头人”.但根据目前村级组织运行机制,离开农村基层组织(村两委),新农村建设无疑等于纸上谈兵,而且党和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都是通过农村基层组织得以贯彻落实的。因此,农村基层组织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广大村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要成为团结带领农村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是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的核心人员。

  2、现状与问题

  (一)xx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基本做法

  据初步统计,xx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现有4781人,其中村干部1466人、农村实用人才835人、各种民间组织负责人367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xx区加强新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了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一是全面落实村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实行分级培训责任制,区级负责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培训,每年每人的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镇(街道)级负责其他村干部的培训,每年每人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鼓励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年轻村居干部参加农函大、电大和党校函授班等接受学历教育,区财政予以经费补助。二是建立村居干部报酬保障机制。对经济薄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基础性报酬由区财政按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每年镇里也拿出部分资金给予补助,一年可以拿到3000元左右的补助。同时区里建立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由区、镇(街道)、村、个人四方联合筹资投保,做到应保尽保,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目前,xx区已累计投保416万元,投保一.2万多人次。三是出台了村级正职离任干部定期补助制度,对担任村级正职累计时间在十年以上的离任村干部,享受定期补助金额每人每月100元。四是完善从优秀村干部中录用公务员等制度。几年来,安置到镇属企事业单位的村干部近100人,其中有7人录用为公务员,走上了镇(街道)领导岗位。五是设立村干部保障激励专项经费。专项经费列入每年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村居干部的教育培训、报酬补助、离职定补、困难补助、体检、健康疗养、先进表彰等。今年已为全区近500名村主要干部开展了健康体检,还组织了30多名优秀村干部到长江三峡、云南等地进行健康疗养。

  二.加强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了农业技术专业队伍建设。农业技术研究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全区11个事业单位中,共有农业技术人员47名。全区13个镇街道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包括农林特产和技术畜牧兽医、农业机械、经营管理及其他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的镇(街道)农技综合服务站,共有编制178名,现有人员159名。此外,xx区省级农业示范园的建立,也吸引了一批学历层次高、经验丰富、技能娴熟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使农业人才队伍出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二是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认真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积极完成专业农民生产技能培训,全区已有一.7万农民接受“绿色证书”培训,其中有一.3万人获得“绿色证书”.三是加强科技帮扶。启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对农业的帮扶,下派农村指导员到茶山的杨梅生产基地、丽岙的花卉种植基地、泽雅的高山蔬菜生产基地等富民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推广。下派了30名科技特派员到村办企业,乡镇企业,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提升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通过抓农村人才队伍的建设,xx区农业科技取得了明显进步,大批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如优质高产早汕稻、轻型栽培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大栅杨梅技术、无核瓯柑技术、花卉种植技术逐步得到推广,畜禽良种化程度和饲养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农业由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过渡。

  三.发挥了民间组织负责人的积极作用。目前,全区有登记的农村民间组织共295家,其中村级老人协会251家,宗教协会6家,各类侨联协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1家。近几年,通过发挥民间组织的独特优势,在政府缺位的地方发挥“粘合剂”和“润滑剂”的作用,尤其在满足弱势群体需求,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带动了农民增收。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31家,其中有5家专业合作社(协会)被评为市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涉及畜禽、蔬菜、瓜果、水产、“农家乐”等行业,入社农户社员达979户,基地面积23450亩,带动农户6965户。二是引导侨联等组织在公益事业建设和社会救助中发挥作用。如丽岙镇发挥侨联作用,引导发动广大华侨为家乡建设服务,近几年丽岙华侨在学校建设、自来水、电影院、道路、桥梁、文化活动场所等家乡公益事业建设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总捐资达6000多万元。景山街道太清宫主持卢阿光热心公益事业,设立了xx市首个以慈善命名的救助基金--“xx区太清宫慈善救助基金”,近几年太青宫已向社会捐资1300万元。三是引导老人协会开展“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活动。各地老人协会普遍建成了老人活动中心,开展各类文娱活动,许多村老人协会还筹措资金,建设协会物业,利用物业出租金发放老人生活补助金。

  (二)存在的问题

  一.村干部队伍建设存在“四不”问题。

  一是矛盾面广,工作待遇差,村干部不想当。当前,个别村各种矛盾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村干部处于各种矛盾的交织点上,工作中有时不仅得不到理解和支持,而且还会受到人身攻击和安全威胁。由于村干部的待遇差(xx年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年平均工资一.6万元),且有不少村干部工资长期拿不全、拿不到,有时还得牺牲个人的一些利益,因此,对继续当“村官”缺乏动力,萌生“去意”.据统计,这一届已有30多名村干部主动辞职,离开工作岗位。

  二是工作任务重,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不好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都是硬指标,半点马虎不得。然而许多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举步维艰。村干部无钱为群众办事,无力为群众提供服务,致使村干部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截止xx年底,全区251个行政村中,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尚有80个,占总村数的三一.9%;年收入在1-5万元的村44个,占总村数的十七.5%,两项相加共占总村数的四九.4%.

  三是整体素质不高,明哲保身,村干部不会当。在当前面临换届的关键时期,个别村干部到了未换届己“涣心”的地步。有些村干部认为村级换届只有几个月了,下届能否当选还不知道,一些还想干一届的村干部乐于做太平官,怕得罪选民,片面认为只要人缘好,选举就能得高票,工作无所事事。还有些村干部自觉连任希望渺茫,对上级党委政府交办的工作采取小事慢半拍、大事一再拖延的态度,等待观望,推卸责任。

  四是人才大量外流,后备干部缺乏,村干部没人当。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管理的青年和能人转向市区发展,并在市区安家落户。而农村大学生毕业后,为了个人的更好发展,都不愿回到农村,造成一些地方出现村干部难培养、难选拔,选拔农村后备干部的余地越来越小,队伍建设后继乏人。据村级组织换届选举重点村排查统计,有12个村这方面问题特别突出。

  二.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三缺”问题。

  一是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缺有效机制。首先,在农业局、农办、科协等部门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机构重复、力量分散的情形,组织创新滞后。其次,镇(街道)农技站行政上受镇、街道领导,业务上接受区农业部门的指导,实行双重管理体制,许多街道农技人员围着行政工作转,负责“包村”、计划生育等工作,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难以展开,直接影响农业人才发挥作用和成长。再次,在编不在岗的情况严重。全区农技综合服务站在岗人员159名中在编不在岗的73名,占四五.91%.35岁以下的有96名,但其中从事非农技术的达63名,占该年龄段的五五.63%.一些非农技人员通过各种关系充塞农业事业单位,非专业人员占许多编制,而这部分人大部分缺乏专业知识,整天无所事事,严重影响了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二是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缺有效渠道。此次参与问卷的56人中,通过农业职业学校培训的只有3人,有53人是自学或者其他途径成才,占九四.6%;只有15人提出专门培训的要求。在已工作XX年左右的农技人员中,80%以上几乎没有接受过培训。目前xx区的农村人才培养没有一个长期有效的在职培训机制,人才培养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强制措施,人才培养存在短期行为。比如“强农富民送科技”活动仅在重点镇(街道)或重点村展开,分散的广大农民难以分享到“科技”大餐,而且这些活动就如“科技培训月”里的一阵风,没有形成“细水长流”般的长期广泛的“强农富民送科技”活动。

  三是高素质农业人才缺。区级农业事业单位101名工作人员中,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仅有5人,中级技术职务的仅为24人,两者仅占二八.7%;镇(街道)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农业实用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仅有16名,占十.6%;在年龄结构方面,例如,现有粮油技术人员超过50岁7名,占该专业的总人数的六三.64%.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56名农业实用技术人才中,只有16名具有技术职称,占二八.6%,具有高级职称的只有寥寥数人。

  三.民间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存在“两无”问题。一是无监督管理。目前,民政部门只负责民间组织登记备案,没有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同时,按照已颁布的相关法规,民间组织的准入门槛又较高,加之繁琐的双重管理体制,许多农村民间组织还存在主体资格不合法、非法执业、无照经营等现象,如老人协会。许多农村组织章程名存实亡,部分组织甚至没有章程,内部重大事情被负责人一手掌握,普通会员民主监督乏力。二是无引导教育。民间组织负责人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归口部门,几乎是一片空白。许多民间组织的负责人存在政治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存在违规违法行为,影响了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信誉度。比如,南白象某村老人协会非法集资建违章建筑,执法部门进行强制拆除时,还与执法人员发生冲突,打伤执法人员,砸毁挖掘机,纠集村民上路堵塞道路,致使xx市区南向交通堵塞近三小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3、对策和建议

  (一)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加强村级组织班子建设

  一、搞好换届工作,选举好村干部队伍。村级组织换届工作,不仅事关党的xx大精神的贯彻执行,事关各级党委、政府任期目标的实现,更是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坚持“四个推进”,扎实做好选举工作。坚持落实责任、层层推进,注重强调责任层层落实、人人落实、项项落实,切实做到分级推进、层层推进。坚持统一思想、规范推进,真正把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结合、落到实处。坚持一村一策、科学推进,按照“分类指导、一村一策”的原则,因村制宜搞好村级换届选举工作。坚持抓住重点、有效推进,重点是抓财务清理和组织整顿,严把村民代表推选等七个关键环节。

  二、落实“三真”要求,建设好村干部队伍。要全面推行村干部岗位培训,积极鼓励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不断加强村干部实践能力培训工作。建立健全科学考核村干部工作的目标管理机制,推行村主要负责人承诺制,实行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制度。逐年增加村干部保障激励专项经费,完善村干部报酬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村干部保险机制和离职补助制度,加大从村干部中录用公务员力度等。要启动“帮扶工程”,采取区直部门帮、镇(街道)帮、经济强村帮、骨干企业帮等多种形式,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倾斜、信息技术服务、人才帮扶等多种方式,为村干部创业引好路,铺好道。

  三、完善组织运行机制,保护好村干部队伍。一些村干部当不好,甚至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组织运行机制不完善。这好比一条公路建好后,还要建设好栏杆,画好行车道,设置好路标,以此来保证行车安全。为此,必须要进一步完善落实村级组织运行机制,保护好村干部队伍。要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强化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完善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用规范的制度对会议组织形式、决策范围、决策程序作出具体明确的界定。要理顺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在坚持村党支部对村民自治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坚持实行村民自治不动摇的基础上,通过建章立制明确村级组织之间的工作关系,规范村务运作原则,减少工作矛盾。要加强民主监督,深入推进村务公开工作,进一步明确公开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做到内容、时间、形式、制度“四统一”,突出解决不公开、假公开、公开质量不高的问题。同时,建立群众咨询事项调查整改及回复机制,把接受监督和改进工作有机统一起来。健全以民主选举、民主评议干部、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机制,加速推进基层民主化进程。

  (二)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使用和考核激励机制

  一、加强教育培训。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是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需要。要逐步建立农业技术人才教育培训管理体系。教育培训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长期与短期结合,在岗与脱产并举。要通过攻读学位、研修、进修等方式促进年轻科技人员提高学历层次,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开发等形式学习引进先进技术,了解掌握国内外农业科技最新发展动态。要充分发挥中老年专家的作用,建立师承制度,由学术和技术水平高的、责任心强的中老年专家,采取“一带一”等形式对年青农业技术人才进行定向指导和培养。要通过政治理论思想学习研讨,提高农业技术人才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二、推进基层农业推广机构改革。按照省市统一部署,适时进行镇、街道农业推广网络改革,理顺镇、街道农业服务站和镇(街道)、业务主管单位之间的关系,明确各方的权和责,从而按照政事分开原则,变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直接、微观管理为间接、宏观管理。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完善聘用制度,竞争上岗制度、激励制度,营造农业人才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

  三、合理造就人才和人力资源整合优势。要抓住一个关键,即实现职业技能技术专业四位一体,特别要把技工学校和农函大办出一个特色来。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善于发现队伍中的优秀人才,政治上给待遇、给荣誉、经济上给政策,给奖励、工作上给技术、给鼓励。要逐步推进城市化进程,职业技工技能教育,应该面向城市化,面向国际化,面向未来,在“三农”中立有落脚点。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实用技术人员。

  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奠定坚实的基础。xx区地处xx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腹地,区委提出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战略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势必要选择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造就人才。按照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市场运作、服务先导的十六方针,思想观念要围着市场转,学校要围着企业办,工作围着中心干的办学特点,真正做大技工,做强技术,做优技校,做足后备人才的培育,认真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

  (三)切实加强民间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

  党的社会工作部门和民政部门要将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工作范畴,切实加强民间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开展民间组织专职工作人员职业化培训,探索民间组织负责人执证上岗制,通过开展业务培训和交流观摩等方式,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要加强民间组织负责人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教育工作,组织他们认真学习xx大精神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增强依法开展活动的意识和规范运作的能力,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民间组织管理骨干队伍,从而促进整个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

  (四)加强村级组织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一、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引起镇(街道)党委和村党组织的重视,落实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

  二、增强吸引力。镇(街道)要结合各自实际,着力引导广大农村干部尤其是青年党团员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多种形式,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发家致富、实现理想不只是外出打工一条路。比如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特色产业,搞活物业经营,实施农业产业化等,使资源优势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壮大农村经济实力,走好特色发展之路,努力创造有利于后备干部成长的环境氛围。

  三、规范选拔程序。要扩大“选”的范围,按形势发展要求和班子实际需要,把致富能手、站所工作人员、复退军人、回乡学生、企业骨干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遴选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来。要落实“推”的办法,根据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两个基本条件和年龄40岁以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两个参考条件,指导基层组织根据班子的实际情况,采取发放表格或召开村民会议的形式,广纳意见,推出群众满意的后备干部。

  四、多种方式培养。要以镇(街道)党校为基地,进行综合素质培训,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后备干部的政治觉悟和驾驭村级工作的能力。要以乡镇站所为基地,进行挂职培训,让村级后备干部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社会、参加实践,提高科技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要以村级日常工作为阵地,主动交任务、压担子,为后备干部打造锻炼平台,加快成长步伐。

友好村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材料

  友好村书记助理  刁铸山

  为全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根据旗委、镇党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和要求,做好学习调研段的调查研究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针”,为了解友好村的农村现状,摸清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思路,确保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我们村两委班子,多次深入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基本情况

  我村共749户人家,总人口2560人,其中:回族25户203人、蒙古族33户98人,中国共产党党员:51名,50岁以下32名,50岁以上19名。现有耕地4511亩,人均耕地面积一.94亩。

  2、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自治区、市、旗、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友好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友好村现有耕地4511亩,人均耕地面积一.94亩,全村主要以粮食生产和畜牧业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持中等水平。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50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2700元,其中:来源于粮食生产方面的收入400万元,人均2090元,在全镇35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农业村。

  一、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2560人,其中:男性907人,女性839人, 18岁以下人数为350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174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174人。根据XX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174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800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68%;从事2、三产业的农为37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二、产业结构情况。在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小麦”生产为主。以XX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40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500亩,总产量210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小麦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分散喂养猪、牛、羊为主。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讯。现村委会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但村委会科技文化活动室无图书资料);全村享受农村低保63户/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2600人,参合率100%,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9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9人,村民委员会委员9人;全村共有党员51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3、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手工状态,增加了劳动成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受到制约和影响,使农业增效、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二、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尽管如此,在全镇乃至全旗农村中处于上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几乎没有。

  三、新农村建设,逐渐进入科学规划、统一布局的模式。友好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在思路上清晰,由于有关单位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些单位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四、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我们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道路、农田灌溉水利设施等农村公共基础设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措施不力、制度办法不到位。

  五、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还有待完善、加强,一是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初中程度文化还占90%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等等。

  4、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要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特别是乡镇一级党委、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加大利用远程教育、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村级事务决策管理机制和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村干部、村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用3至5年,或更长时间,使广大村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以上就是"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4篇"相关调研报告模板内容,更多范文请关注我们。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