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 | 41 | 十年坚守:创新中华经典学习与汉字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 党怀兴,李贵安,刘生良,曹胜高,郭迎春,石洛祥,王文博,朱晓彧,余志海,张向侠,张小东 | 陕西师范大学 |
42 | 打造跨校跨地区通识教育联盟,构筑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 马骁,杨丹,曾道荣,何云庵,杨海洋,曹顺庆,吴能表,蒋宁,陈秋生,习勇生 |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 |
43 | 大学生科学素养培育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 张伟刚,宋峰,刘铁根,马秀荣,江俊峰,严铁毅,高艺,王恺,尚佳彬,王斌辉,刘佳 | 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 |
44 | 立足世界史一流学科,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动能转化,培育史学英才 | 周巩固,朱寰,韩东育,梁茂信,张强,刘景岚,王邵励 | 东北师范大学 |
45 |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历史学拔尖人才 | 刘安志,陈曦,潘迎春,魏斌,谢国荣,杨国安,蒋焰,熊芳芳 | 武汉大学 |
46 | 中国建筑的科学认知:北大文物建筑田野记录与价值发现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 徐怡涛,杭侃,孙华,王书林,张剑葳 | 北京大学 |
47 | 哲学专业基础理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罗跃军,王秋,张继军,王国有,关健英,蒋红雨 | 黑龙江大学 |
48 | 培养有情怀的剧作家——艺术院校编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 | 陆军,叶长海,孙惠柱,姚扣根,黄溪,刘艳卉,孙祖平,赵韫颖,刘庆,徐煜 | 上海戏剧学院 |
49 | 一流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 | 俞丽拿,廖昌永,吴强,李坚,徐惟聆,方琼,陈春园,唐哲,唐俊乔,郁音嘉 | 上海音乐学院 |
50 | 美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 刘伟冬,李彤,章文浩,樊波,于友善,张放,金丹,朱智伟 | 南京艺术学院 |
51 | 构建艺术与工科专业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多维协同培育国际化时尚设计人才 | 李俊,周洪雷,王朝晖,于晓坤,姚卫新,肖平,夏雅琴,李敏,陈彬,汪芳,彭波,吴翔,张向辉,崔玉梅 | 东华大学 |
52 | 革新机制、深耕文化、拔尖人才—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实践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 高镀,黄奕华,惠彤,张晓梅,李卿 | 北京舞蹈学院 |
53 | 综合性大学戏剧影视文学本科生创造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吕效平,李兴阳,陈恬,高子文,杨柳 | 南京大学 |
54 | 中国电影史论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拓展 | 周星,张燕,王宜文 | 北京师范大学 |
55 | 发挥行业特色大学优势, 培育京剧武戏尖端人才 | 巴图,舒桐,年金鹏,李亚莉,徐小刚 | 中国戏曲学院 |
56 | 跨校联合、校企协同,动漫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涂清云,甄巍,贾秀清,李剑平,胡正荣,孙立军,夏敏,许一新,倪洁,周雯,高薇华,张丽,李岩,战京娟,李亮,王昊,许成伟,王珏 |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 |
57 | 适应未来转型,以整合创新为导向的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张凌浩,辛向阳,魏洁,刘宁,邓嵘,廖曦,杨茂川,过宏雷,赵昆伦,鲍懿喜,曹鸣,杜守帅,胡伟峰 | 江南大学,中国工业设计协会 |
58 | 课程创作化、教学现场化——油画艺术教学的中国路径探索 | 庞茂琨,李强,王朝刚,张杰,宁佳,朱海,马文婷,熊莉钧,刘晓曦 | 四川美术学院 |
59 | “三创合一、艺工商融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陈丽萍,宁钢,冯浩,邹晓松,康修机,陈云霞,张纯,汪和平,吴晟,李慧颖 | 景德镇陶瓷大学 |
60 | 五位一体、贯通融合的复合型美术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郭线庐,贺丹,李云集,王彬羽,李四军,闫伟,廖宗蓉,韩晓剑,李路葵,万晶晶,李巍,谢瑶,王中乐,吴靖,张乐 | 西安美术学院 |
61 | 循证科学为本的跨学科全球实地体验式教与学 | 陈英凝 | 香港中文大学 |
62 | 大健康人文理念下创新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段志光,解军,郑金平,邓蕊,张持晨,王志中,程景民,贺培凤,刘志伟,孙俊狮,骞宪忠,郜亮 | 山西医科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 | 6/23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