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 | 108 | 博伊特勒书院——生命科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周大旺,韩家淮,李勤喜,左正宏,王勤,张伟,陈雪芬 | 厦门大学 |
109 | 基于“一体两翼”的生物学野外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 廖文波,张雁,项辉,余世孝,王英勇,彭少麟,庞虹,周婷,石祥刚,贾凤龙,刘蔚秋,黄建荣,凡强,陆勇军,张以顺 | 中山大学 |
110 | 生物科学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 臧建业,洪泂,沈显生,白永胜,刘海燕,周丛照,赵忠,邸智勇,滕脉坤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111 | “四维三全两类一核心”的高等师范院校化学类专业深度改革研究与实践 | 万坚,张文华,涂海洋,邓阳,郭能,张礼知,吴正舜,李永健,温丽丽,龚静鸣,原弘,张爱东,肖文精,杨光富,徐芬,刘长林 | 华中师范大学 |
112 | “从珞珈山到神农架”——创建立体化的生物学野外实践课程体系 | 汪小凡,王建波,谢志雄,杜巍,吴中华 | 武汉大学 |
113 |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学文化十讲”的建设与实施 | 顾沛,李军,向兵,兰莹莹,董敏 | 南开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
114 | 为培养一流数学专业人才 创新本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楼红卫,应坚刚,姚一隽,王志强,杨翎 | 复旦大学 |
115 | 依托学科优势构建以生为本的数学公共课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蒋晓芸,吴臻,秦静,张天德,刘保东,胡发胜,黄宗媛,王洪英,王玮,黄淑祥 | 山东大学 |
116 | 打造精品资源,构建多元化、个性化数学人才培养模式 | 林亚南,谭绍滨,谭忠,钱建国,邱春晖,金贤安,张剑文 | 厦门大学 |
117 | 基于科教协同的“一三三二”数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 杨义川,郑志勇,巩馥洲,李翠萍,孙玉泉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
118 | 理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四步进阶”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 朱长江,郭艾,王全迪,陈文革,张梅,杨立洪 | 华南理工大学 |
119 | 基于科教协同的“华罗庚班”数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 卢玉峰,李崇君,巩馥洲,李嘉禹,雷逢春,刘西民,张立卫,张宏伟 | 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120 | 能源动力类“535”创新人才全方位 多层次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 刘伟,罗小兵,杨昆,舒水明,陈刚,姚洪,陈汉平,成晓北,冯晓东,许国良,叶晓明,王晓墨,黄晓明,邬田华,龙妍,吴晶 | 华中科技大学 |
121 | 基于工程创新研究的能源动力类大学生实践教学改革 | 钟文琪,肖睿,朱小良,王明春,周克毅,归柯庭,张小松,吕锡武,华永明,陈九法,司风琪,李舒宏 | 东南大学 |
122 |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多方位全过程培养能源领域一流创新人才 | 高翔,薄拯,俞自涛,方惠英,吴学成,王咨元,陈玲红,金滔,成少安,王树荣,赵传贤,严建华,骆仲泱,倪明江,岑可法 | 浙江大学 |
123 |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 谢广元,彭耀丽,赵跃民,匡亚莉,邓建军,陶有俊,陈增强,李延锋,叶璀玲,沙杰,夏文成,孟献梁,张双全 | 中国矿业大学 |
124 | “卓越引领,产教协同,本研互融”的能源动力类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与实践 | 王谦,袁寿其,施卫东,李伟,康灿,王军锋,刘栋,吉恒松 | 江苏大学 |
125 | 问行业发展建专业——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实践 | 何利民,罗小明,李自力,李玉星,曹学文,黄善波,张树文,刘刚,李传宪,李扬,寇杰,吕宇玲,张足斌,梁法春,刘建国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126 | 集一流队伍、建一流基地、创一流环境, 培养一流力学人才 | 王铁军,李跃明,吴莹,殷民,张亚红,申胜平,胡淑玲,陈玲莉,陈振茂,徐志敏,刘书静,侯德门,田征 | 西安交通大学 |
127 | 军民融合、校企协同,培养具有献身精神的兵器类专业人才 | 何勇,袁军堂,谈乐斌,张相炎,杨国来,汪惠芬,王栋,姚文进,姚建勇,李向东,孔德仁,万莹,宋卓然,何卓菲,赵灵 | 南京理工大学 |
128 | 量子精密测量前沿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9/23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