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承德教育发展史(河北承德教育局)

admin 2022-05-16教育资讯
“针对教师对复习课设计缺乏理论依据的现状,启动复习课有效教学实证研究项目;利用承办数学年会契机,聘请名师工作室成员送教下乡……”带着任务,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李秀云一行6人来到平泉市黄土梁子中学,就承德当地现存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今后设想。闻听此言,平泉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刘占富频频点头,并请师院的专家们多给本地把脉

此举得到市政府主要领导重视。2019年1月21日,全市教师教育协同发展大会召开;3个月后,秦皇岛海港区教体局与河北民族师院合作设立“教师教育协同发展实验区”,“U—G—S”机制走出承德。

目前,河北民族师院已经与14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签署了教师教育协同发展实验区协议;与24所中小学、幼儿园签署了“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校”协议;建立119所基地校并聘请119位基地校校长(园长)为客座教授。

两年多来,河北民族师院积极与基地校开展对接合作,仅2019年上半年就走访50余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在共担课程、协同教研、岗位互换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419名实习学生来到基层学校,解决了部分学校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

今年5月,河北民族师院学科教学论教师孙守信、敖占一等9人驱车来到平泉市小寺沟中学,与该校语文、数学、英语3个学科的青年教师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指导本校学生教育实习。

“交流活动让我们意识到教学中的不足,一节课、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环节要有整体意识,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小寺沟中学数学教师姜欣蔚收获良多。

“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明确了为人师长应该有的态度和行为,今后我会努力做一个受人爱戴的好老师。”河北民族师院201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高熙彤同样感悟颇深。

近两年来,河北民族师院服务基础教育达百余人次,外聘师资142人,以“双负责人”形式共研课题40余项。

培养高水平师资获双赢

“协同发展,合作共赢。”这是承德七中校长杨鹏程对“U—G—S”机制最强烈的感受。

2019年,位于鹰手营子的承德七中,在政府部门协调见证下,与河北民族师院搭建起合作平台。

当时,承德七中师资极度缺乏。“10多名大学生来实习,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杨鹏程说。

承德七中专门制定了“广泛交流、协同管理、双边促进、共同发展”的基地建设目标,并实施青蓝“六个一”工程,即一次师徒见面会和见面课、一个指导团队、当好一名班主任、上好一堂汇报课、写一篇思想总结、作一次评价。

几年来,河北民族师院累计派往承德七中的实习生共50余人次。他们积极参加教研活动,研读教材、探究教法,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广受师生赞誉。

数学专业学生王泽昭,因学校缺物理教师,执教八年级(7)班物理课,代课期间虚心接受教学指导教师赵春婷教诲,教学成绩在同年级遥遥领先……

“实习生的到来,为我们注入新鲜血液,激发了工作活力。两校合作,也给本校教师搭建了展示舞台,促进了专业化发展。”杨鹏程喜不自禁。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短板在乡村,关键在师资。2019年,承德在河北省率先实施本科层次小学全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当年,由河北民族师院录取195名小学全科教师新生;2020年,继续招录112名。日前,教育部公布的优师计划中还安排河北民族师院承担9个专业266名公费师范生培养任务。

“委托师院实施本科层次小学全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是我们针对农村校高水平师资缺乏采取的创新之举,也是推行‘U—G—S’机制的又一项改革之策。”承德市教育局局长王成军说。他认为,“U—G—S”机制一方面为师范生实践教学提供了必要条件,发现了问题和短板,为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现实依据;另一方面也为中小学带来了丰富的教科研资源,为中小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升教师素质提供了学术支持。

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七小学是当地一所半寄宿制农村小学,2019年经丰宁县教体局协调成为“U—G—S”项目校,3年来接收实习生5名、见习生98名。“我们的目标是让偏远山村孩子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同样拥有阳光和自信。这些大学生的到来,让我们有了更多底气。”该校校长王桂林已经看中几名实习生,打算等他们毕业就选聘到自己的学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师资为基。“U—G—S”教师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成为引领承德区域内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成为当地高校师范生培养质量和中小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大幅提升的重要利器。

“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力争推出一批创新成果,力争在全国教师教育改革中发出承德声音、贡献承德智慧。”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三次全市教师教育协同发展大会上,郭士刚的话掷地有声。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