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为了钱没教育好孩子(钱没赚到,孩子也没教育好)

admin 2022-05-16教育资讯
作者:主创团·夏天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从儿子的被窝里搜出手机了。我拿着手机生气地质问儿子:“为什么我说的话你永远记不住?你到底要怎样才能明白,你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你只有把学习搞好,你将来才能有自由玩手机的资格……”儿子懒洋洋地睁开眼睛,不耐烦地瞄了我一眼,用被子蒙上头,继续睡觉。我掀开儿子的被子,强迫他继续听着我的唠叨,等待着他像以前那

有时,讲道理也是一种语言暴力

也许是父母的“控制欲”作祟。

很多时候,儿子越是听不进去,我就越是喋喋不休地跟儿子讲道理。

我坚信只要不停地说,总有“顽石点头”的那一天。

但事实是:

有的时候,讲道理,也是一种语言暴力。

记得有一次,我和儿子一起观看综艺节目《一路成年》。

节目里,“达康书记”吴刚非常关心儿子阳阳,他要求阳阳的大小事件都要打电话汇报。

他还总是在节目里以“父亲”和“前辈”的双重身份,指导阳阳如何演绎角色,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戒骄戒躁。

节目第二期,他因为要去拍戏退出了节目。

临走时,不停地跟阳阳交代:

“做任何事,要往最坏的考虑。

你要学会坚持,学会忍耐,别人有需要帮忙的,你就伸一把手,要有团队精神……“

阳阳虽然一边听着一边点头,但表情已经变得越来越不耐烦。


看到这里,儿子突然盯着我说:

“妈,你不停给我讲道理的时候,我的内心就跟阳阳一样痛苦。“

当时,我不理解儿子为什么这么说,但是现在我明白了。

就像一位心理学老师所说得那样:

“父母的唠叨,看似是关心,其实是一种慢性心理折磨。”

因为,父母无休止的唠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信任和带有指责的表现。

这会带给孩子很大的心理压力,引发孩子的负面情绪,打击和消磨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曾看到过一位网友的倾诉:

“从小到大,无论大事小事,妈妈都唠叨个不停。

我越躲,妈妈的指责越严厉。

我越跟妈妈对抗,妈妈的惩罚越严重。

终日与愤怒、沮丧、自卑为伍,现在的我已经不知道学习的乐趣何在,不知道人生意义何在,不知道活着的乐趣何在!”

父母无休止地唠叨和说教,带给孩子的伤害无异于打击、贬低等语言暴力所带来的。

正面管教中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只有当孩子感觉更好的时候,他才能做得更好。”

只有当父母放下高高在上的说教,给予孩子尊重和认同,孩子才能获得自信,变得越来越好。

《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一书中有句话说得特别扎心:

“孩子的问题与父母的表现密切相关。”

如果孩子错了,一定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所以,把儿子养废后,我决定换个思路驭娃。

一.用体验代替讲道理

看过这么一句话:

“体验和对比是最好的老师,太多东西,你没有体验过,就永远无法理解。”

这句话也同样适用在孩子身上。

杭州一个十几岁的男孩,痴迷于游戏,不想上学。

爸爸跟他讲道理,他不听。

然后,爸爸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

带着儿子去逛逛凌晨4点的菜市场,看看那些想睡却没法睡的菜农;

看看那些为了赚钱,为了生活辛苦忙碌的商贩们;

看看成年人的世界有多么残酷和艰辛;

再想想自己安逸的生活背后,父母都付出了什么?

结果,男孩不仅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感受到了生活的残酷和父母的艰辛,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好好学习。

我也学着这位杭州爸爸,带着儿子看看工厂流水线上的年轻人,带着儿子看看凌晨两点的写字楼,带着儿子体验搬一天砖,捡一天瓶子能赚多少钱。

结果如我所愿,儿子主动上交了手机,下决心努力读书。

蒙特梭利说:

“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

教育孩子,就是一个让孩子慢慢体会的过程。

空泛的理论,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

只有让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孩子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明白一些道理。

二.用以退为进代替硬碰硬

儿子特别喜欢玩游戏。

不管我是苦口婆心地劝说他,大发雷霆地吼他、骂他,还是强行拔掉家里的网线,儿子都不听,有时,甚至会像对待仇人似的跟我大打出手。

直到我偶然看到奥运冠军邓亚萍的一段视频,我才发现:

与其跟孩子硬碰硬,不如以退为进。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