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admin 2022-05-16教育资讯
【刊载信息】李冀红,万青青,陆晓静,杨澜,曾海军.2021.面向现代化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与建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引发的政策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4):21-30.【摘要】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


四、

面向现代化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议


通过东城区和闵行区的案例,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在具体的落地应用中更多地关注环境的建设、教学方式的改变、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治理手段的改善等方面。这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要求不谋而合。然而,正如前文论述中提到的,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仍面临着教学行为惯性难以改变、学习环境建设和使用不到位、教育服务能力不足、教育治理效率有待提升等现实挑战,因此需要进一步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善:

1.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推动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模式改进

对照国内外新型教学方式研究与探索的动向可知,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价值具有整体性,从认知规律的发掘、新型学习环境的建设、智能化学习助手的研发到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呈现出多方面综合推进的发展态势。为此,可以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开展探索,并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构建符合学习者学习特征和学习需要的智能学习空间,利用智能技术推进教育助理研制以辅助教育教学,推进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组织形态、现代学习方式的创新与丰富,等等。

第一,加强认知规律的研究,改善学习评价方式,提升育人水平。大数据技术可实现对学习数据的挖掘和分析,通过大样本、复杂结构数据分析,量化学习过程,表征学习状态,发现影响因素,找到干预策略,有助于在更深层次上揭示学习规律。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集成并优化教学内容,集成文字、图片、音视频、虚拟场景等多模态的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点之间的多种关联,形成教学媒介背后的体系化、结构化知识库和知识图谱,支持学习者多路径学习。利用脑科学技术对大数据样本特征进行认知神经科学层面的解释,挖掘深层次学习行为规律,推动脑科学研究者与教育教学实践者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共同制订适应学生行为及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跟踪和监测教与学的全过程,形成以数据为核心的感知、采集、监测和分析体系,可以改变传统的以分数为主的单一维度的评价方式,促进以多维度数据为评价来源的过程性评价,从而有效提高教育评价的精细度、全面性和准确性。通过建立和普及教育质量评估和监测系统,开发智能化评价工具,让家长、学生以及团体等更多主体介入教育评价,有效开展互动性评价,保障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二,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通过构建“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智能学习空间、智能教育助理为核心的产品形态,对教育资源供给模式、教学组织形态、现代学习方式进行创新与丰富。推进在线学习空间成为广大师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对学生在线学习过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实行智能化交互,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服务,提升网络学习空间的智能化水平。构建虚实融合、优势互补的混合教育生态,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综合教学场地,建立物理与虚拟双空间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和虚拟学习体验中心、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促进课程讲授多样化、资源整合多元化、学习支持立体化。加快基于人机交互、机器视觉、情境感知等技术的智能教育助理(如“智能学伴”“智能助教”和教育机器人等)研发,以对话式的操作界面,增强和延伸师生的表达能力、知识加工能力和沟通能力,促进人工智能与个人设备的深度无缝衔接,实现人机共教、人机共育,促进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优化教学效果。

第三,鼓励符合条件的多主体发展在线教育,实现线上线下教育融通。发挥互联网优势,通过建设开放性在线学习社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扩大名校名师网络课堂等教与学资源的辐射面,更好地惠及边远贫困地区,增进教育公平。利用智能技术改造名校网络课堂、名师课堂和专递课堂,进一步发挥其在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和提升个性化服务能力上的价值。在“三类课堂”的推广中,要适应5G及高速宽带网络的发展,充分利用已建设的智能化校园、智能教室和智能学习空间,促进泛在化、智能化学习体验。规范校外在线教育平台,完善在线教育机构的资质认证流程和准入机制,建立健全在线教育资源的备案审查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切实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师生个人信息安全。

 6/9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