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家的教育(李哲家庭教育)
罗亦农牺牲时年仅26 岁,成为第一位牺牲的中央政治局常委。1928 年4 月22 日的《申报》报道说:临刑前的罗亦农“身穿直贡呢马褂,灰色哔叽长袍,衣冠甚为整齐”,“态度仍极从容,并书遗嘱一纸”。
4 月22 日一早,顾顺章来到李哲时的住处,对她说:“你马上到龙华去,在文治大学的那个马路口右边的第一根电线杆上,去看看贴了什么样的纸条。”李哲时匆匆雇了一辆黄包车赶往龙华。在顾顺章所说的那根电线杆上,她果然看到了一张布告:“奉蒋总司令命,共党要犯罗亦农着即枪决。淞沪警备司令钱大钧民国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
悲恸欲绝的李哲时决定要寻找丈夫的遗骸。在罗亦农就义的刑场,有一滩鲜红的血泊,在血泊旁边丢着一根贴在竹竿上的纸标,上面赫然写着“共党要犯罗亦农”。李哲时看到罗亦农的名字后,顿时昏倒在地。醒过来时,她看见周围站着几个当地的百姓,便向他们打听,这个被枪毙的共产党的尸体移到哪里去了。一个50 多岁的老人领着她向前走了一会,把一个黄土孤坟用手指给她。坟里埋的究竟是不是罗亦农?是谁掩埋的,是自己的同志,还是专行善事的经善堂用薄木棺材埋的?李哲时站在坟前想了好久,最后决定回去向组织汇报后再来查明。
4 月23 日清晨,中央秘书处工作人员杨庆兰找到李哲时,要她立即转移到新的住所。李哲时到了地方才知道,这里的主人是牺牲于广州起义中的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广州起义总指挥张太雷的遗孀王一知。当天晚上,周恩来代表中央到这里看望两位烈士的遗属。周恩来交给李哲时一张字条,是罗亦农的遗言,上面写着:“哲时,永别了,望你学我之所学以慰我,灵若有知,将永远拥抱你。”看完字条,李哲时泪如泉涌,她决定遵其遗嘱,学他的所学,继续在革命的道路上前进。
遵照周恩来的指示,最后查出,和罗亦农同住在一栋楼上的何家兴、贺稚华夫妇,是出卖罗亦农的叛徒。1928 年4 月25 日凌晨,陈赓带领中央特科行动科(“红队”) 队员闯进何家兴夫妇住的法租界蒲石路178 号二楼,何家兴被当场击毙,贺稚华额上被击一枪,但没有死。
1928 年5 月,根据党中央的安排,李哲时和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以及她的女儿瞿独伊一同登上了一艘开往大连的货轮,再经中东铁路到达莫斯科。一个月后,李哲时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直到1930 年才回国。
晚年李哲时
鉴于罗亦农的牺牲,李哲时在后来的人生旅途中得到了同志们的照顾。在李哲时的一生中,罗亦农是她永远的怀念。1982 年,李哲时在《人民日报》发表回忆罗亦农的文章:“五十四年弹指而过了。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亦农同志为之献身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早已胜利完成了。我们社会主义的祖国,正在向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进军。亦农同志如英魂有知,一定又会为之放怀大笑了:‘哈哈!真是妙不可言!’他那高大的身影、爽朗的笑声,他那机警而沉静的神情、热情而幽默的性格……将永远地、深深地珍藏在我的记忆中。”1997 年5 月9 日,94 岁的李哲时在北京病逝,重新回到了她记忆中的罗亦农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