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德教育老板(达德教育集团怎么样)
新华社香港6月5日电 题:香港达德学院:这里走出一批中共干部
新华社记者苏万明
1946年秋开学,1949年春被封,虽仅存续不足30个月,这所学校却会聚了千家驹、翦伯赞、胡绳、乔冠华、郭沫若、茅盾等约百名大家。
秉持“实用为国”的办学宗旨,这所学校开设了170余科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科目,先后培养了约1000名学生。
封校后,这所学校的绝大多数师生北上投身解放战争,诞生了一批建设新中国的干部人才……
这就是被誉为港版“党校”的香港达德学院,一所短暂却留下辉煌红色印记的传奇高校,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小标题)特殊的环境 奇迹的办校
“商得蔡廷锴将军之赞助,允许拨借青山私宅为校址,即开始成立筹备委员会……”达德学院印发过一本小册子《香港达德学院概况》,当中这篇“本院创办经过及现状”仅一百多字,勾勒了达德学院创立历程。
长期研究达德学院历史的香港岭南大学协理副校长、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主任刘智鹏介绍,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内战。周恩来下令将部分进步文化人士、中共干部等转移到香港,他们都是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专才。
当时香港还有不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从内地赴港的青年游击队员,他们往往因“证件不足”“手续不合格”等种种借口,被香港的学校拒之门外。
“在香港办一所大学,既可以安置来港的教授们,又满足热血青年们的求学需求,为未来中国培育人才,这无疑是理想至极的安排。”刘智鹏说,在周恩来和董必武的指示下,达德学院很快开始筹办。
校名“达德”,源自《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甫一提出,便获学院筹备小组一致认可。
蔡廷锴将位于青山公路新墟段的私宅芳园,借给学校作为校舍。芳园的主楼是一栋三层别墅,除了办公室、医务室和图书馆,其余10余间房用作教室。
芳园内还有“民主礼堂”、师生宿舍、篮球场、排球场和一个小型泳池等,校园占地不大,但已可应付学生上学所需。校园附近的一些店铺、农舍、禅院等,则被租作男生宿舍。
有校舍、有经费来源、有英文教师……港英政府要求的办学条件它都符合,达德学院因此获批开办,1946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成为香港教育史上继香港大学之后的第二所大学。首批约180名学生,10月20日正式上课。
“一所别具一格的高校,就这样开始它的传奇。”刘智鹏说,达德学院创立仅历时几个月,效率之高,在香港高等院校发展史上绝无仅有。“达德学院的顺利开办,集合了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条件,是中国共产党和左翼民主人士紧密合作的结果。”
(小标题)革命和建设人才的摇篮
“达德学院虽然在中国现代史巨流中稍纵即逝,但却是新中国建国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刘智鹏说,学校秉持实用精神,让学生学有所用,为将来建设新中国作出贡献,成为培养革命和建设人才的摇篮。
达德学院由左翼民主人士、爱国进步人士出面管理和营运,中共则对办校方针和原则进行支持和指导。
学院管理及教师队伍,可谓群星璀璨:学院董事长是李济深,董事有何香凝、蔡廷锴、丘哲、陈其瑗等人。学院专职、兼职教授以及经常前来举办讲座的名师包括千家驹、章乃器、翦伯赞、郭沫若、沈钧儒、乔冠华、柳亚子、茅盾、夏衍、曹禺、臧克家等。
“达德学院教师阵容,为中国教育史上所仅见。”刘智鹏说,郭沫若当时住在港岛,交通不便,来此授课须住一晚,课后常到附近海滩游泳。
据相关资料记载,到1947年底,达德学院内的中共党员一共有约80人,他们由所属各个系统分别联系或单线联系,任务是当模范、团结同学,实现学院办学目标。
达德学院实行三年制,学生修满120学分可以毕业。课程编制主要分商业经济系、法政系、文哲系三大系,包括经济原理、中国建设问题、土地问题、国际贸易与金融、法学通论、国际公法、民刑诉讼法、中国通史、西洋通史、社会学、修辞学等110余科必修或选修科目,极具专业性和实用性。此外,学院还有会计专修班、新闻专修班、预备班等三个短期专业班、50余个科目。
“课程的编制全面系统,体现出一种明显的实用精神,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刘智鹏说,其目的就是在短期内培养出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为建立新中国所用。“因此,也有人认为,达德学院相当于中共培训干部的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