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至真至善的教育(什么是至善教育)
视频加载中...
林巍洋,牛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全球沟通硕士,《华闻周刊》&英国文化大使馆100位校友牛津代表。在香港知名媒体担任过华文记者,于澳洲Griffith大学法学院交流学习、获得昆士兰政府给中国学生的交流奖学金。某全国教育集团2009年全国新教师讲课比赛第一名,曾任某教育集团浙江分校校长,新浪华东区五星讲师,创办“留学兔子”平台。
中西教育的差异在哪?
中国网:林老师您好,很高兴在杭州见到您。我们知道,您曾经在杭州外国语学校就读高中,考入武汉大学法学专业,又先后攻读了香港中文大学的传播学硕士和牛津大学的MBA,所以您对中西教育有一些亲身的经历。目前在整个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于教育,您能不能给家长或者孩子一些建议?
林巍洋:首先当我们把它分为中西教育的时候,其实给教育打上了一个标签,好像中国教育是一个体系,而西方教育是另外一个单独的体系。但是西方教育包括美国、英国、瑞士、冰岛等国家都一样么?其实每个国家教育理念都不一样。我觉得好教育要满足一个大的前提——有一定的任务设置,帮助孩子实现面对挑战,解决困难和成长的过程。
部分中国家长的误区在于,他们想当然认为国际教育等于快乐教育,三点半放学就玩的教育是西方教育,而中国这种做作业、刷题叫做应试教育。真的是这样么?我个人认为好的教育是多元的,好的教育不是“躺平”,而是在于适度的挑战:也就是让孩子发现一些比他能力高一点的任务,他去完成和解决这个任务,通过努力实现目标,从而培养出自信和能力。
我父亲喜欢称其为“桃子理论”,假设我们把孩子当成小猴子,小猴子喜欢什么样的桃子?如果你把桃子放在太高的位置,小猴子就会放弃,因为他觉得太难,如果你把桃子放在很低的位置,小猴子觉得太简单没意思,也无法获得成长。而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他跳一跳能够到的教育。所以我在给很多家长教育指导意见时,我会告诉他们,真正的快乐是根据孩子特点设置他想要去实现的一些任务,并且让他掌握实现梦想的能力。
我们要意识到孩子的能量是很大的。TED演讲中,有个演讲者是十二岁的华人小女孩-邹奇奇,她的父母就不认为小孩子只能做所谓的“小孩子该做的事情”。三岁时,大多数孩子在读童话故事,她在看《细菌战》。问题是为什么三岁的孩子不可以看《细菌战》?我自己家宝宝也是三岁多,他现在的梦想是去美国研究龙卷风,他会告诉我龙卷风是冷空气和热空气相遇产生的破坏力,他说这个很有力量,他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它。所以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
青春期更是一个孩子需要释放大量能量的阶段, 13-15岁的阶段,很多孩子会玩游戏,父母很焦虑孩子玩游戏成瘾。但没有意识到这个现象背后,要么是孩子学业太难了,没有给他自我发泄的通道;要么太简单了,他觉得没意思。特别是现在体育运动非常缺失,孩子青春期荷尔蒙旺盛,他希望获得赢的感觉只能在游戏中寻找,所以才会沉迷游戏。所以对于好教育的认知,我认为是能够带给孩子像游戏一样上瘾的快乐,培养的是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一点中西方教育是没有区别的。
父母如何掌握孩子的成长规律?
中国网:您刚才提到,我们不要给孩子一个界定的知识范围,三岁的孩子也能够了解龙卷风这种科学常识,所以孩子们的成长是有规律的,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教育发展规律。家长们可能不了解什么样的标准是适合孩子的,他们希望给孩子更好的教育,那么家长怎么掌握这样的标准和尺度?
林巍洋:第一个大的前提是父母要知道自己培养孩子的目的——培养其成为独立自主的社会人。他总要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父母最成功的一件事情就是让他能够很好地生存。无论是哪个阶段,这个标准就是他学会的本领能够让他独立于这个家庭、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我们衡量很多课业标准的时候,就会去思考这个课程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发展,以及能否适应孩子,所以我们在对比IB、A-Level、AP等国际课程的时候,非常清晰地知道哪个课程的设置是更适合孩子的。
中国网:现在家长有不同的选择,比如说有的家长为孩子选择公办学校,有的选择国际学校,希望孩子们能够有相对自由的空间、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国际学校有哪些选择,您能给一些建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