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教育毕业论文(有关乡村小学教育的论文)
“年轻时没上过大学一直是我的遗憾,没想到现在40多岁了,还能有这个机会!”日前,在诸暨村社干部学历提升班开班仪式上,诸暨市陶朱街道城西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中南很是激动。未来两年,该市221名村社干部将利用周末时间,在暨阳学院接受集中授课。
根据《浙江省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我省将培育高素质农民10万人,全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40万人以上。在农村高素质农民队伍中,村干部是名副其实的“领头雁”。为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近年来,我省不少高校紧贴乡村需求,发挥专业优势和人力资源,找准富民兴业突破点,通过开设“村官课堂”,为村干部提供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方式,助力乡村加快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设置专业
找准兴业“突破点”
在诸暨村社干部学历提升班开班当天,“大学生”村社干部通过视频连线,聆听了由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教授吴延熊讲解的第一课《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战略政策解读》。“不少村干部希望通过学习紧接‘天线’,也希望学习专业技能,管理好村集体的日常事务。”吴延熊说,随着基层制度改革,70后成为村干部队伍主力,基层村级班子呈现高年龄、低学历态势,他们不仅支书、主任“一肩挑”,还是村集体致富带头人,兼任村集体发展公司管理者。
“专业设置不能‘包治百病’,要找准富村兴业的突破点。”在吴延熊看来,在相关专业设置上,学校考量的是不仅要弥补他们管理、财务等方面的经验不足,更要结合乡村发展需求、村干部实际知识水平等因素。围绕诸暨产业发展特色,学校将村干部的媒介提升作为重点,未来,短视频制作、直播销售等知识都将进入课堂。
每次送教下乡,浙江开放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建枫很少按时下课,课堂上,村干部们学习热情高涨。得益于深入农村一线的需求调研,浙开大连续开发了《江浙创意农业》《民宿的规划、建设与经营》《农村电子商务》等50余套特色教材和课程资源。这些紧接地气的课程,吸引了不少村干部。
“要吸引村干部报名培训,就要确保学到手的知识一定有用!”王建枫说,除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这两年,数字化种植技术、现代农业等学习内容备受村干部青睐。据了解,根据全省各级开放大学开展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统计,在全省招生专业中,乡镇企业管理、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位居前三,占总数的60%以上,种养专业中的园林技术、园艺技术、休闲农业3个专业呈持续增长态势,传统林业、茶叶、畜牧、农村信息管理等专业需求相对下降。
学习考核
聚焦实践“求真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高校不仅在专业设置上瞄准富民兴业突破点,在对村官的课程学习、毕业考核方面,紧贴实际,灵活多变,并将实践能力作为村官学习和考察的重点。
“课堂教学都在田间地头,上午理论教学,下午考察示范村,学员们向当地村干部面对面讨教经验。”浙农林大村官学院常务副院长鲁可荣说,作为全省最早在高校里开设的村官学院,学院着力打造基层储备管理人才培养、校外基层干部培训和“新农人”培训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并整合全校专业师资,对接省内外各地开展针对村官的“订单式”培养。为了将实践落到实处,学校安排优秀农村科技特派员实践授课,并通过农林专业科研基地、校地合作实践基地等,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教学。
在实践中学习,更要在实践中出真知。考虑到不少村干部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不足,高校对村干部毕业考核环节也在不断改进。从2015年开始,浙开大优化毕业生论文要求,鼓励村干部将治村发展的实际经验作为毕业论文内容,例如所在村集体创业过程总结、所在乡村相关治理项目思路等。“不少村干部反馈能用‘身边事、眼前活’代替纯理论研究,让他们有话好讲,不再是泛泛空谈。”王建枫说,与此前相比,村干部们的毕业论文质量有显著提升,再也没有“东拼西凑”或者抄袭的情况发生。
从浙开大农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后,缙云县壶镇镇联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楼干强把所学的乡村治理知识付诸实践,两年时间就把一个负债100多万元的“脏乱差”村庄,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虽然我们村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联丰要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引进更多的业态。”在丽水开放大学的新思想微宣讲课堂上,楼干强的一番话引发了不少村干部深思。如今,作为优秀毕业生的他也被请上讲台。这学期,他还和16名省、市级“兴村治社名师”被聘为学校跟班学习指导师,带领学员开展为期一周的驻村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