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联盟(中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联盟)
近年来,浙江省温州市紧紧围绕共同富裕的主线,切实把牢以城带乡、以优扶弱、优质均衡、共同发展的工作方向,2020年全市组建“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教育共同体290个,2021年全市新增县域内融合型、共建型教育共同体学校(校区)339所,居全省第一。其中,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乡村学校实现全覆盖,镇区学校覆盖率已达82.5%,预计到2022年将完成全覆盖。在“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中,我们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
一、教育共同体模式探索与创新
1.做精融合型教育共同体
瓯海区外国语学校本部与北校区、瓯海区实验小学集团前汇校区和慈湖校区自2021年4月形成融合型教育共同体,开展同步化办学,通过屏幕连线让学生能够共享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在教研上,开展“五同聚能”实践,即同理念,共同实践发现课;同设计,学习形态多样化;同学习,齐思巧问齐发现;同实施,双师课堂共精彩;同成长,混合研修展特色。他们还统一在各校区采用了多元的教师评价体系,以评价促发展。
苍南县大胆探索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办学模式推进融合型教育共同体建设,各校通过学科研修共同体、校长俱乐部、名师工作室、品牌项目等方式加强交流,让优质教育资源真正流动起来,形成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沟通和交流的体系。
2.做优共建型教育共同体
联合办学型教育共同体是鹿城区教育局基于共建型教育共同体探索实行的另一种办学样态,实行一所城区优质初中结对一所潜质初中的“1+1”结对形式,通过组建共同体联合发展委员会、结对帮扶、“青蓝工程”等举措,推进区域学校共同发展。各共同体学校通过精心梳理潜质校需求、核心校优势,按需量身定制帮扶举措,形成“立项-实施-评估-改进”的闭环推进工作模式,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实践,共组建五大教育共同体。如温州市实验中学与温州市双屿中学教育共同体推出了“双师制”模式,实行“备课-上课-反馈-提升”教学全过程帮扶;温州市上戍中学原是一所办学条件简陋、学校发展受限的农村中学,在鹿城区教育局加大建设投入的同时,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附属学校教育集团派出5人“智囊团”入驻上戍中学,在学校管理、教学带动、德育提升上开展全方位指导,原来的乡村“土学校”已经变成“花园式学校”。这些举措使潜质初中办学面貌、学生素质有了明显提升。
3.深化“协作型”教育共同体
2019 年,鹿城、泰顺两地率全省之先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2021年在此基础上以“协作型”结对21所学校。截至目前,协作学校累计开出同步课堂1300 余节、覆盖师生超4万人次。同时,深化“线上+线下同步教研”,累计开展各类网络教研800 余课时,线下相互“轮岗”教师达40 人,两地多校优秀教师共同撰写的案例入选“互联网+义务教育”专题省级典型案例。目前,鹿城已累计投入近4000万元帮助改善提升泰顺学校数字化硬件,实现了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全覆盖。
乐清、平阳两地线上开展“同步课堂”、云端研修活动,线下互派骨干教师开展支教、学习,促成校际在课堂变革、教学诊断、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2021年1月至10月,5所结对帮扶学校开展城乡同步课堂80余节,参与师生数3890人次;开展远程专递课堂、教师网络研修、名师网络课堂等帮扶120节(次),参与师生数5000余人次。
4.其他创新
瑞安市的“现代学校联盟”建设采取1+X办学模式,由1所学校作为理事长学校,牵头组织X所成员学校,法人和管理相对独立。构建联盟“三互三共九统一”办学机制,“三互三共”指管理互学、师资互派、研训互动,项目共研、资源共享、质量共进;“九统一”包括党建工作、文化理念、师资调配、德育活动、教学管理、队伍管理、教研科研、工会建设、发展评价。将办学层次相当且距离相近的几所学校组建成联盟,努力破解“学区房”“城镇挤”和“大班额”困局,目前实现联盟内统筹学生1138人,交流教师955人次。
鹿城区培育推出初小组合型教育共同体办学样态。初小组合型教育共同体是指选取地理位置相对接近的一所初中与一所小学组成教育共同体,探索初小衔接教育新模式。通过课程融合、教研协作、跨段听课、师生互访等方面的互动,帮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初中教育教学生活,提高区域教育整体质量。各结对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效探索,如南浦小学与南浦实验中学致力“同课异构”,打通初小课程衔接,并通过“学生对对碰”以大带小提前体验初中学习状态;广场路小学与市实验中学通过合力教研,专注打造“阅读”精品课程,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及阅读量;黄龙一小与温州二十三中组建“劳动教育联盟”,融合初小劳动教育课程,努力形成劳动教育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