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后的中国教育(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
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在创新港创办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培养引领未来技术的创新领军人才和行业急需的工程科技人才。通过组建校企合作“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前沿性、前瞻性的项目体系与课程体系,实施自主式、研讨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行弹性学制,革新评价体系,强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能力,打造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新高地。
学科组织交叉融合。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面向未来有机组合相关学科,构建了29个研究院、300多个研究平台通过打破物理空间的界限,推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进一步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充分鼓励学生学习跨学科知识,了解跨学科领域,研究跨学科问题,在实践项目牵引下完成培养计划,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培养的双提升。在18万平方米的创新港泓理楼中,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学中心等相互集成,以干部任职互兼为抓手,以项目推进为主线,组建大团队承接国家重大任务,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力争实现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化领域新突破。
科技创新两链融合。坚持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大科学装置、国家医学中心等国家级大科研平台为支撑,布局一批“从0到1”基础研究项目产出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发挥创新港秦创原总窗口作用,联合共建40余家校企合作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打造服务西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国际交流民心融合。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起“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目前已有来自五大洲3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高校加盟,已成为 “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典范,在全球教育治理和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等智库建设,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制定、争端解决等提供智力支持。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两个一百年”、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听党指挥跟党走,把握大势,勇立潮头,适应21世纪大学新形态,奋力书写发展新篇章!(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