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北京化工大学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北京化工大学实践创新管理平台)

admin 2022-05-17教育资讯
7月27日,第二届“大龙杯”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致远讲堂开幕。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校长蒋毅坚、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处长刘霄,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耿林,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朱申敏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蒋毅坚代表北京石油化

7月27日,第二届“大龙杯”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致远讲堂开幕。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校长蒋毅坚、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处长刘霄,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耿林,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朱申敏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蒋毅坚代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全体师生对前来参赛的各兄弟高校表示了热烈欢迎,对指导本届大赛的教育部材料类教指委,以及莅临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指导大赛的各位专家和为本届大赛提供赞助的公司表示了衷心感谢。蒋毅坚简要介绍了北京石油化工办学40多年来在实践育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的鲜明特色和取得的重要办学成果。蒋毅坚在开幕式上对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新材料与化工学院进行了介绍。他指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新材料与化工学院是在学校传统优势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基础上合并成立的新学院,是学校党委审时度势,深化新时代学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有力举措,目的是强强联合、整合力量、凝练方向,组大团队、干大项目、出大成果、上新台阶,使新学院发展成为学校博士授权学科的突破口、人才培养的示范区、科研成果的富集地、产教融合的试验区。蒋毅坚表示,本次大赛是新材料与化工学院的开门大赛,给学校带来了喜气、带来了智慧、带来了力量。希望大赛能够成为师生了解高分子材料学科前沿和新技术的窗口,成为切磋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技能的平台,成为同行交流、学习的园地,也成为大家相会的良机。

刘霄对大赛的召开表示了热烈祝贺。他强调了学科竞赛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市教委近几年在推动市属市管高校开展学科竞赛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时充分肯定了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在实践育人方面形成的鲜明特色和育人成效。刘霄处长表示,正所谓“学以致用”,各高校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耿林教授介绍了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的背景、目的及首届大赛举办情况,代表主办方和大赛竞赛委员会对为大赛提供支持的6家公司和承办方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表示了感谢。耿林教授指出,本届大赛参赛学校数和学生数与首届相比,分别增长了38.7%和 37.5%,充分说明了各高校对大赛的认可与重视,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他希望各位老师和同学以大赛为平台,切磋技艺、展示风采,共同提高育人能力和教学水平,切实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

朱申敏教授回顾和分享了参加首届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的感受。她指出,当今社会,创新越来越成为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各高等学校也都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已成为我们实验教学过程中需大力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朱申敏表示,大赛的举办将对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精神、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促进校际交流、展示校园风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据了解,本届大赛是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由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竞赛委员会主办,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新材料与化工学院承办。大赛吸引了四川大学、东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等43所高分子专业的300余名师生参赛。大赛前后将历时5天,包括开闭幕式、正式比赛、研讨会、自由交流等环节。

本届大赛得到了大龙兴创实验仪器(北京)股份公司、北京欧倍尔软件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瑞达科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徕卡显微系统(上海)贸易有限公司、上海万欣计算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的大力支持。

据悉,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9年批准正式举办“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和创新创业大赛”(简称“双实双创大赛”)。“双实大赛”由东华大学牵头组织,“双创大赛”由四川大学牵头组织,两类赛事将采取“同时段,分赛场”形式同步开展。“双实双创大赛”是面向全国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大学生的一大盛会。大赛旨在聚焦学生实验实践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搭建大学生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强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标准体系建设,为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教育内涵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其中“双实”大赛以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苯乙烯的悬浮聚合这一高分子专业的经典实验为主要内容,在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实践能力的同时,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方案设计能力、分析研究能力以及安全防护意识、交流沟通能力等都进行了培养、锻炼与提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