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教育的各个项目(学校教育项目有哪些)
21世纪经济报道王峰报道2月18日,教育部召开“十四五”国家基础教育重大项目计划实施部署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不寻常,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这并不是一个每年或每五年召开一次的常规会议。
近年来,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战略地位格外突出。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2019年7月,召开了2001年后国务院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总体来讲,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普及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条件保障不断加强,坚持优先保障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日益规范,“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新课程、新教材深入实施。
然而,仍需要科学研判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从学段上看,学前教育是突出的短板;从区域上看,农村教育是薄弱环节;从结构上看,公民办比例还不够协调;从变革上看,信息化水平还不够高。
尤其是2021年开始的“双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抓手,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短板需要全方面发展提升。
因此,此次会议部署了基础教育“三段一类”四个基础教育重大项目计划: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域高中整体提升、特殊教育拓展融合。
大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截至2020年,全国96.8%的县级单位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目前,我国正在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2021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指出,经过3-5年的努力,在各省(区、市)创建一批率先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县(市、区),到203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对于今年这方面的重点工作,《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了如下几点:出台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导各省制订实施方案。推动各地认真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工作,召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以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重点,研制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落实控辍保学联控联保长效机制,推进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转向常态清零。
在2月18日的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指出,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教学生活文化条件,缩小县域内城乡办学质量差距,完善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管理运行机制,实施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打造中国优质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
缩短城乡差距仍需要加大力度。“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以教育基础薄弱县和人口流入地为重点,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000所以上。
硬件建设需要实实在在的投入,比如,2019-2020年,云南省实施“能力提升项目”,累计投入资金7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累计投入25亿元。近年来,山西省全面改薄、薄改与能力提升两个项目涉及近11500所学校,累计投入达120亿元。
在城乡优质均衡发展方面,需要对城乡人口流动进行前瞻性规划。在城镇,要增加城镇学位供给,消除城镇中小学超大班额;在乡村,要保留并建设一批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小规模学校。
校舍、运动场、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改善后,要注重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22年工作要点》指出,实施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整合建设基础教育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优化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升级建设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进一步丰富数字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拓展服务功能,推动各地各校常态化应用。
大力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
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以人口集中流入地、农村地区和“三区三州”为重点,新建、改扩建2万所幼儿园,新增普惠学位400万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