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政策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对教育的改革)

admin 2022-05-17教育资讯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教育政策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规律?今后的走向如何?本期邀请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孙宵兵撰写文章,梳理和分析政策演变的历程及模式。总体来看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教育政策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规律?今后的走向如何?本期邀请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孙宵兵撰写文章,梳理和分析政策演变的历程及模式。

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育政策发展具有三个特点,即教育政策的国家性、地方性和社会性;教育政策发展形成三个规律,即基本保障规律、素质教育规律、人民中心规律;教育政策发展贯穿三个要素,即自主性、协调性、开放性;教育政策发展呈现三个导向,即个体化、优质化、国际化。

70年教育政策发展的三个特点

从逻辑和历史角度结合来讲,新中国教育政策的第一个特点是国家性。教育政策的国家性更集中地体现在1949-1985年间。我们的教育政策是把全国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全国教育政策,管理、发展和改革教育。有人认为国家性没有什么特点,但我认为这恰恰是我国最大的特点,也是中国与美国以及许多西方国家最大的不同。国家教育政策的国家性,是把全国看成一个整体,把56个民族和960万平方公里看成一个整体,把大中小学、幼儿园、职业教育等作为一个整体,把中央和地方看成一个整体并以中央为主,这与美国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按照美国宪法规定,美国的教育联邦政府是不管教育的,学校都由地方政府举办,从这个角度讲,美国没有联邦教育政策,没有国家教育。美国的大中小学、幼儿园、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都不是联邦政府举办的,而是地方政府举办的。美国教育的特点是非国家性、非联邦性、非全国性,各地教育各唱各的调,各打各的鼓,效果是不好的。美国宪法作出不举办联邦教育的规定后,政府和学界都感到后悔,国民也觉得这样的教育是不完善的。

我们教育政策的国家性,强调“全国一盘棋”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的,1949年我国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出台,现在看来总体起到了积极作用,应给予正面评价,但在国家性方面有所削弱,如规定了基础教育的责任在地方,中央不管基础教育,地方实行省县分级管理。后来,我们修订《义务教育法》,对有些方面进行完善。

回顾过去,中央不给钱如何办教育?这就形成了严重的后果:地方经费不足,大规模普遍拖欠教师工资,中小学缺乏公用经费、缺乏粉笔、缺乏电灯、缺乏饮水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直到2006年,我国教育的国家性特点又得以恢复,全国大面积普遍存在的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得以解决。农村中小学幼儿园缺乏电灯、桌椅板凳、粉笔、饮水等现象和普遍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得到根本性改善。有人一说教育的国家性就认为是中央集权,是不对的。如果国家不管教育,后果难以想象。

可以看到,我国教育在新时代继续发展。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教育的财政性投入与GDP挂钩。目前,教育的财政性投入是唯一与GDP挂钩的。党的十九大提出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所有的事业政策当中,教育是唯一优先发展的。2018年全国财政对教育投入了3.70万亿元以上的资金,占GDP的4.11%,覆盖到所有学校。

第二个特点是教育政策的地方性,主要体现在1985-2006年。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后,地方制定自己的教育政策、安排自己的教育财政。东部好一些,中部困难,西部更困难。地方政府想办法解决财政问题和管理问题。地方性的好处是尽最大力量调动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人民群体对教育提供了帮助和支持。2006年随着新一轮《义务教育法》实施,改变了基础教育地方为主的局面。国家统一负责全国义务教育的费用,由中央为主拨付。法律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中西部义务教育经费以国家为主,西部地区财政部负担义务教育经费的80%;中部地区财政部负担义务教育经费的50%;东部地区由地方政府负担。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费教育政策,同时实施“两免一补”,连片困难地区学生还有午餐补助,这样的补助政策已经进行了大约10年。每人每天的午餐补贴从3元涨到4元,每个学生每天能吃到一个以上的鸡蛋。他们的身高发生了很大变化,生均增长7厘米。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