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中公教育(中公教育登陆)
中公教育官网称,“校企合作”路径正成为中公职教转型的重要抓手之一。公司拓展了大量校企合作项目,并与学校达成职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合作。
进入2022年,中公教育先后与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和全媒体广告策划营销专业、和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和开封市信息工程学校共建网络营销和软件测试专业、与株州轨道交通职业技术学校共建电子商务专业。毫无疑问,中公正在培养紧贴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月,中公教育与临沂财贸学校签署了校企合作战略协议,将合作共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直播电商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五个专业。该批专业将在今年9月份迎来首批入学新生,也就是有望在九月贡献新的收入。
“高质量教育”恰是“舒适区”
事实上,十之八九的教育公司,会宣称自己是“高质量”教育。
这不光是判断是否标的能高度受益于政策的重要准则。从投资的角度来看,“高质量”不仅意味着好口碑与强竞争力,更是意味着业务扩展速度较快、口碑营销下的销售效率较高。也就是说,具备更快的盈利增长潜力。
但如何将“高质量”具象化来衡量,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教育的本质离不开内容输出质量。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教育产品输出能力以及集群化标准化研发体系,构成最大的竞争优势之一。公司拥有超2000人的规模化研发团队。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公教育拥有全职师资团队。与众多的玩家采用兼职教师不同,中公实施严格的教师聘用、筛选、考核流程,确保学员学习和授课效果。
另外,中公教育能提供全国性的标准化高质量教育。在行业中,往往呈现这样一个有趣的规律——“全国化连锁”仿佛和“直营化管理”是一对“冤家”。“直营化管理”的公司往往具备区域局限性;而能做到全国化扩张的公司,大部分都采用“代理模式”。尽管直营化往往与高质量挂钩,代理商模式无法实现有效管控、保障当地教学水平,但在全国化扩张的过程中,直营化效率并没这么高,扩张的难度较大。
中公教育过去这么多年做了“对且难的事情”。在竞争激烈、鱼龙混杂的2005年,中公教育公司率先与30余家地方性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完成全国市场布局。而五年后,中公全面完成直营化改造,收回代理商权限,推行全国分部标准化管理,因此拥有了全国范围内最优秀的渠道把控、品质把控、风险抵抗、垂直一体化管理能力。
光是“全职教育”与“直营化体系”这两个特点,就值得对中公教育高看一眼。
但正如硬币具备两面性。有投资者认为,高质量的成长,反而意味着较高的成本。在经济环境不乐观情况下,这直接导致了中公教育过去数个季度的盈利端恶化。
但笔者认为,这个结论稍显粗暴且失真。事实上,中公教育前几个季度表现未及市场预期,并非由“高质量”的长期优势而导致的,而是主要由于公司处于积极的扩张阶段,却遭遇疫情黑天鹅。
过去数年,中公教育扩张神速。从2018年到2020年,中公教育的直营机构数从701个增加到1669个;员工人数从25,718人增加到45,066人,其中授课师资从9,424人增加到18,863人。
时间进入到2021年,公司仍在扩张节奏计划的尾巴上。从财务端来看,短期网点、OMO设备等投入较高,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皆上升。而另一方面,疫情扰动导致省考时间提前。正如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小幅提前的时间却导致两次大考时间接近——这意味着两次的需求合二为一,导致了非常严重的需求萎缩。
本来,教育培训公司的固定支出较高,因此具备较高的刚性成本,而新设网点的利用率需要一段时间的爬坡。这意味着天然会导致这部分收入与成本存在时间差。而疫情黑天鹅导致培训班数量下滑,收入与成本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使得上一年中公教育业绩承压。
但值得注意的是,亦有投资者认为,逆势扩张是一个常见的商业策略,风险中孕育机遇。
逆势扩张的风险不用多阐述,早已在报表端体现,这么久了股价估计也已经充分price-in了。其好处却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