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发展的答卷(义务教育问题答卷)
2019年9月2日,位于重庆南川金佛山东麓的大有镇石良小学校迎来新学期的第一天,一年级新生放飞手工课作业纸飞机。视觉中国供图(资料图片)
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
2021年12月21日,对于中国基础教育来说是一个必将被记住的日子。
这一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宣布甘肃省所有县(市、区)均达到国家规定的评估认定标准。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总督学郑富芝明确指出,此举标志着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工作圆满收官,我国义务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是一次跨越十年的成就。
向前追溯十年。2011年我国实现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适龄儿童“有学上”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随之而来的是对“上好学”的盼望。
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同年,教育部印发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提出,从2013年开始逐省逐县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督导评估认定。
也是在2013年,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视频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地向全世界发出宣告: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世界发出的宣告,更是对全国人民作出的承诺。
不仅“有学上”还要“上好学”。 此后十年,中国教育围绕如何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展开了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
量变:补齐短板 彻底告别“乡村弱”“城镇挤”
什么是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当然是每一个孩子,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能拥有设施完备的校园、明亮的教室、亲切的老师、高效有趣的课堂……
不过,伴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叠加的挑战出现了:教育规模扩大后,学生和家长对更高质量教育的盼望更加急切;城镇化加速推进后,教育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迁移流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问题也日益凸显。
如何既保证效益又兼顾公平?考验的是智慧。
“从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审视,义务教育的‘均衡’是‘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彼此关照、相得益彰的内在逻辑和价值追求。从义务教育发展的实践历程分析,义务教育从‘不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向均衡发展过渡’再迈向‘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自身阶段性发展的实践逻辑使然。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教育领域突出问题的根本之策和必由之路应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李铁安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
逻辑的推导清晰了,实际的作战图是什么呢?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强调,目前,教育短板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岛地区,尤其要加大扶持力度。少年强则中国强,中西部强则中国强。
一年后,2015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培计划(2014)”参训教师的回信中再次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我们必须补上这个短板。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补短板,显然是要啃的第一块“硬骨头”。
行动是迅速的。“首先是建立和完善了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促进了国家、地方政府与人民群众教育利益的统整。”李铁安说,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级政府统筹落实的公共财政体制,这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坚强的政策保障和动力机制。
据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从2012年起,我国连续九年做到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不低于4%”,其中,2020年全国普通小学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为12330.58元,比2015年增长28.13%,全国普通初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为17803.6元,比2015年增长32.64%。
当政策落到每一所乡村学校时,这些数字瞬间变得生动而具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