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发展的答卷(义务教育问题答卷)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县巴铃镇塘房小学,是一所距镇政府驻地13公里、距县城30公里地处偏远的村级完小。这所学校曾经几乎一无所有、被当地村民称为“石旮旯里的塘房小学”,到了2017年,这所学校奇迹般地办成了一所教育质量较好、学生和家长高度信任、有一定示范作用的寄宿制学校,学生从75人发展到现在的1002人;教职工从3人发展到60人;校舍从392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6000余平方米;校园面积由200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20000多平方米。
“把学校建成一所‘学生喜欢’的学校,”时任校长吴雄说,“我们也被称为了‘石旮旯里的奇迹’”。
近年来,我国乡村学校面貌显著改善,全国30.9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达到基本要求。在中西部许多农村地区,“最美的风景在校园”“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成为公认的事实。
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其他问题也就有了突破口。
教育部不断科学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分省细化目标,指导各省以县为单位制定专项规划。坚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抓住关键环节关键地区化解大班额问题,到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比例已降至0.71%,超大班额降至0.01%,比2016年分别下降了12个和3.99个百分点。
“城镇挤”终于成了历史。
质变:涌现更多优秀教师守住教育生命线
张桂梅的名字,这两年已几乎家喻户晓。她获得了很多“天花板”级的奖项:“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七一勋章”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时代楷模”……
而与这些称号相比,人们对张桂梅印象更深的是因她的执着而走出大山的、拥有更广阔天空的女孩子们。
李铁安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曾经这样说,如果说“均衡”是解决义务教育突出问题的根本之策,那么,从近十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看,实现均衡的最大困难之一是人力资源的供给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如果说公平是更好教育的起点,那么更高的质量则是更好教育的生命线。当全国所有学校的硬件条件基本均衡后,影响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无疑就是“软件”了,教师则是影响“软件”质量的核心要素。
2015年夏天,接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出台通知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县委书记颜长文松了一口气。凤凰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因村小、教学点和个别乡镇学校地处偏远、教学条件艰苦等原因,年轻教师不愿进、在职教师想调动、农村学校教师紧缺等问题长期存在。颜长文记得,那时每年都有近200份的调动申请报告递交到县教育局。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凤凰县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倾斜政策。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的出台则给了乡村教育更多的希望。政策中提到:要力争使乡村学校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各方面合理待遇依法得到较好保障,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
同时,国家还推进了师范生公费教育,据统计,6所部属师范大学累计招收公费师范生13.1万人,28个省份每年有4万余名地方公费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国家还建立了“特岗计划”、“优师计划”、公开招聘、定向培养、“县管校聘”、退休支教等多元化的培养补充交流机制,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到乡村任教、支教。2020年是“特岗计划”实施15年,仅以该计划为例,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710亿元,累计招聘95万特岗教师,覆盖中西部省份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抓住关键环节,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实践探索,破解发展瓶颈,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把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作为真招实招,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到了2019年我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达1732万人,较2015年增长12.5%,2021年时,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我国教师总数已经达到1792.97万人,比上年增加60.94万人,增长了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