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找句子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小学老师在教育评估中的功能(小学老师在教育评估中的功能是)

admin 2022-05-18教育资讯
来源:广州日报“双减”下盼家访传统家访式微如今更多学校采取线上家校沟通形式专家:支持、激励家访,为孩子未来奠定自律、自控和自学基础某中学两位老师到学生家中家访,参观其学习环境。某小学老师对学生进行视频家访。“什么是家访?”如今的孩子们可能对此没什么概念。家访是学校有针对性了解具体学生家庭生活现状的有效手段,具有其他家校合作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而随着

来源:广州日报

“双减”下 盼家访

传统家访式微 如今更多学校采取线上家校沟通形式

专家:支持、激励家访,为孩子未来奠定自律、自控和自学基础

某中学两位老师到学生家中家访,参观其学习环境。

某小学老师对学生进行视频家访。

“什么是家访?”如今的孩子们可能对此没什么概念。家访是学校有针对性了解具体学生家庭生活现状的有效手段,具有其他家校合作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家访”这一传统但有效的家校沟通方法呈现逐渐式微的现象。

“十四五”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目标提出要“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需要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的建设,在“双减”政策落实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家访的作用,凸显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秋瑜

记者调查: 如今家校沟通主要靠手机

市民徐女士的女儿在广州某公立小学读书,谈到家校沟通,她告诉记者:“小学六年,一般都是家长主动找老师沟通,孩子若没什么特殊问题,老师不会专门联系家长,沟通形式最多也就是打电话。我女儿比较乖,现在回想一下,六年来除了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我们几乎没跟老师面对面交流。”

作为“80后”的徐女士回忆起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情景。“我记得小学和初中都有家访制度,一个学期至少要召开四次家长会,以及一次家访。小学老师会约家长去学校一对一交流,也会很早就开始帮家长规划孩子的升学之路;而中学老师每学年会去家里家访一次。”

市民吴女士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公立学校就读。回忆孩子读书的经历,吴女士表示:“确实,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从没被家访过。不知是不是因为现在的通讯手段比较发达,家校沟通都是以微信群和群发短信为主了。如果有家访,我们还是非常欢迎的。”

记者采访发现,大部分受访家长普遍感觉孩子所在学校的家校联系种类比较单一、频次也较少。国内某一线城市曾针对家校沟通问题进行了题为《中小学家校关系的现状、问题与建议》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每学期教师家访的次数以1次居多,占51.11%,有13.97%的家长选择了0次。该项调查发现,部分家校之间的联系仍然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如有的学校54.63%的家长反映“当孩子在学校出现思想或行为问题时,老师会与我联系。”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各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较为多样,包括家长学校专题讲座、宣传栏、微信群等,有部分学校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还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但就整体而言,不少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仍没有形成体系,有的家长则反映家庭教育指导“对家庭的多样性兼顾不够。”

与此同时,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对此也有不少感触。担任一所小学三年级班主任的陈老师对记者说:“小学班主任的事情多且繁杂,白天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间,除非遇到棘手的问题,着实没有更多的精力来进行太多的家校沟通。”

家长心声:

“那次家校沟通帮了大忙”

然而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了不少正能量的例子。“我特别感谢孩子的班主任,如果没有她的帮助,说不定孩子早就退学了。”14岁女孩丽丽的妈妈对记者说:“这孩子从小就任性,到现在青春期,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在家里大哭大叫、在学校上课发呆,坦白说,我都想要放弃了。”

丽丽的班主任冯老师虽然是2020年刚入职的新手班主任,却对帮助孩子们成长十分热忱,在班里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发现丽丽的情况后,冯老师一直和丽丽的父母保持着频繁、有规律的沟通,“老师经常和我们电话沟通孩子的情况,有一次家长会还把我单独留下来,长谈了近两个小时。”当天晚上,丽丽妈妈和冯老师结束谈话离开学校时都接近晚上10时了。“冯老师是读教育学的,那天晚上,我们不仅聊孩子,还聊了我和她爸爸的关系,甚至是我自己的成长。虽然不能说一次谈话就解决根本问题,但我确实解开了好多心结,很意外的是,孩子的状态也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冯老师则对记者谈道:“我很喜欢这份职业,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也对能给他们人生带来哪怕一点点的积极影响而感到快乐。”丽丽妈妈颇有感触地说:“我觉得有效的家校沟通不一定非要到家里走访,关键是看老师如何对待这份职业,愿不愿意沉下心来关爱孩子。”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评论

[!--tem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