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临淄家庭教育培训记录(淄川区家庭教育讲师团巡讲)
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授予孩子成长的智慧和知识。自然与法律赋予每个人平等的生存权利,但是生活中的人们却并不完全相同,他们拥有的智力、财富水平都“不平等”。
那么,造成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存在“聪慧”与“愚笨”的根源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在于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获取的智慧水平不同。
其实,人生真是“人人生而平等的”,全世界新生命降生之时几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们没有财富、信仰的差别,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但是,放眼四周您就会发现,这个社会有穷人和富人之分、贵人和贱人之差,还有愚人和贤人之别。
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就在于人们学或者不学、学习的方向和学习的多寡。俗话说:“人不学无智,无智者愚。”强调的就是智慧之道在于求学,求学者因博学而智、不学者愚。
学习是获取知识、提高智慧的唯一方式,那么应该学习什么呢?学习是一项综合性成长活动,学习活动概括起来主要包含:
知理论。人行之于世有顺境,也难免遭逢坎坷,足够的理论知识则是指导一个人走好人生之路的根本。
就拿日常的工作来说,既有不好做的工作,也有容易做的工作,复杂的、技术含量高的工作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来指导。
习道德。重品行、有节操、守信用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根本,而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内涵,并反省自己日常所作所为。
为什么有的人会从事难度大的、高智慧的工作,而有的人从事简单的工作,这是因为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智慧和知识,同时,对人的道德修养标准方面也有不同要求。
学文化。如果说老师是人成长的布道者,那么文化知识就是解开他面对各种困境时解惑明理的钥匙。学习文化知识能让人懂得更多的道理,获得更多的智慧。
理论指导实践、道德指引行为、文化知识是生活更加丰盈、充满乐趣,正所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贫贱富贵不是上天注定,而是取决于一个人在学习中所累积的智慧。事实上,上天不会预定一个人的贫富,更不会让人存在现在这种差别。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获得智慧,才能拥有富裕的生活。
道德、文化和生活的理论就是个人融入社会集体生活的工具,掌握了融入社会生活的工具,人们才能更好的参与到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分工与协作之中去。
人生成长能力的基础就是使用工具的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和选择的能力,人生一直生活在选择与被选择之中。
父母教导孩子成长而不是控制,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完全属于另外一个人,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也是基于“言传身教”的指引,是将自身成功的成长经验分享、传授给孩子,而不是完全控制孩子的成长行为。
教育活动是“你在,故我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家孙云晓教授说:“教育孩子的实质是改变自己,你只有改变了自己,你才能改变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唯一的终身成长导师,影响孩子的终身成长。
家庭教育的实质是父母“言传身教”,“原生家庭”影响孩子的心性习惯、为人处事等生活最基本的方面。“父母教导孩子,与学历收入、社会地位无关,而是需要从我做起“以身作则”。教导孩子成长、成才实质是改变自己,只有自己的行为习惯变好了,你才能教导出好孩子。
教育从来都是双向的,父母教导孩子认知世界,孩子也会反馈给父母用一个不一样看待世界的角度,让父母能去重新审视、认知这个世界。孩子与成人的区别身体上是个子的大小。
思维上就是有无社会生活经验积累、是否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缺乏的就是社会经验,对新事物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作为评判依据的“参照物”。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所以,
“我这是为了你好”就成为了管教孩子最便利的工具,它也不一定会伤害到孩子。相反,它还能成为高效教导孩子成长的帮手,如果不这样难不成管教孩子时都向外寻求帮助或者让孩子自觉?
孩子不是家庭的“私有财产”,个人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更好的参与社会生产大分工、大协作,只是参与分工协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家庭。
家庭需要为孩子指引辨识生活中颜色的方式与方法,但并不是一定要求孩子对颜色的认知完全与父母相同;指引孩子懂得尊重长辈,但也不等于要求孩子要唯唯诺诺的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