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临淄家庭教育培训记录(淄川区家庭教育讲师团巡讲)
东汉时期的刘宽,品行端正且受人尊敬,这不仅体现在他的为人处世令人折服,同样细节也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在与自己的伴侣相处时,他也同样表现出极高的教养。
一天早上,刘宽吃饭完毕,更衣准备上朝时,夫人恶作剧让家仆将肉羹打翻弄脏了刘宽的朝服,按道理作为主人都会大发雷霆斥责,但是刘宽却先关心家仆是否烫伤,试问如此品行的丈夫,作为妻子怎么会不幸福?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看清一个人的品行,不是看他顺境时的态度,而是观察他在不利情况下的反应,从细节便能知晓他的教养。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所以我们在极端情况下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严于律己,宽容他人,如此生活自然和谐美好。
无需提醒的自觉,教养之所以被称为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就是因为它不需要刻意为之,都是习惯成自然,自发自觉的行为,不是为了作秀给任何人看。
一个人的教养就形同一把戒尺,时刻提醒自己自觉自制。据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一直为官清廉。一天,他被告知京城有信到,心想可能朝中有急事,便立马叫人点燃蜡烛,但是看到一半便叫人把他自己买的蜡烛点燃,熄灭了官烛。
家仆不解,便问起原因,这位州官回答说:“这信里大部分内容都是我在京城的家人的信息,不属于公事,自然要用我自己的蜡烛,公烛是为公事为百姓而点,不能假公济私。”
利用公职之便处理私事的人不少,有些的确也不可避免,但是这样的小事更能看出一个人的教养和自觉。
清正廉洁,国家和人民拥有这样的从业者是一大幸事,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好恪尽职守、公私分明,那么美好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多。
根植于心的修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坐飞机的年龄越来越小,只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婴儿都是可以乘坐飞机的,但是婴儿不能受控制的就是他会哭闹,或者是因为身体不适,或者是情绪作祟,这样可能会影响到身边的乘客。
于是,有些父母会提前做好小礼物放在身边的座位上,并说明原因请求谅解,而同航班的乘客大部分都是可以谅解的,其实这就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和人类修养的提升。
人们不再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觉得理所应当,同样也愿意设身处地去理解别人的不易。这是这个教育为本的时代所产生的结果,同样也证明了教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的自律,有教养的人之所以在为人处世上做得完美,让人感觉如沐春风,除了他刻在骨子里的修养之外,更多地来自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就是所谓的自律。
为了保持教养,有的人甚至不惜斩断自己的爱好与欲望去严格要求自己。例如:
战国时期,鲁国丞相公孙仪,爱吃甲鱼人尽皆知,有心之人或者好友都想投其所好,但是公孙仪却从未接受任何人的好意。
因为他深知自吃几条甲鱼事小,但是作为丞相就不能无功受禄,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自己分内的事。
得自己应得的东西,不徇私舞弊,假公济私,毕竟有时候自律也是一种自救,恪尽职守吃自己获得的甲鱼更加安心放心。
总之,教养是一个人处世的最大底牌,握紧底牌才能走得更远。希望大家都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如此才深得人心。
家庭是孩子生根发芽的地方,俗话说:“育林先育苗”“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观察三岁孩子的生活行为就能大致预测到其长大后的心理、性格......孩子七岁所具有的行为习惯,就基本决定着这个孩子一生的发展状况。
人生学习成长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就是童年,童年是人生成长的起步之年,是人一生之中行为、性情最可塑的时期。
七岁左右的孩子大脑就已基本发育完整,也就是说个人大脑构造与脑细胞的活跃基数在七岁左右就已基本确定,该有的思维架构也已搭建完成,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已基本确立。
所以,孩子在家庭中学到的东西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骨架性的内容,后续接受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学习都是在此基础上添加血肉。
正所谓“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新生命降生之时几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们没有财富、信仰的差别,没有贫富、贵贱之分。
但是,放眼四周您就会发现,这个社会有穷人和富人之分、贵人和贱人之差,还有愚人和贤人之别。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就在于他们出生在不同的家庭,接受了完全不同的家庭教育,进而有了真正不同的成长“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