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临淄家庭教育培训记录(淄川区家庭教育讲师团巡讲)
孩子学习讲话从字、词、句,再到流利的与朋友交谈,最后才是掌握语言文字的写法、含义、写作;孩子学习行走的方法从迈步、踏步,最终到自如行走......学习的阶梯就是从基础一步一步深入的,也就是不断的追求更好。更好分为与自己对比更好、与同伴对比更好,更好是实实在在的“红眼行为”。
孩子成长具有“光环效应”,那些某个单项行为优秀的孩子,更容易被贴上“好孩子”的标签,进而更容易获得家长和老师的特殊照顾。
家长之所以为孩子的成长感到焦虑,就在于害怕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受社会关注度不够,害怕自家孩子因没能进入好小学而耽误了进入好中学、害怕因为进了差一些的中学而不能进入双一流大学、害怕因为大学学习环境不好而影响孩子的就业。
家长为孩子成长焦虑的本质是对孩子未来成长历程不确定性的担忧,担忧自家孩子不如其他孩子优秀、担忧自家孩子能够获得的成长资源不如其他孩子。
担忧孩子学习的知识不能“学以致用”人们常说学习要“学以致用”,然而现实是很多知识学习之后对于实际生活的运用效果“收效甚微”,以至于很多人会抱怨“学了那么多有是没用呢?”,也因此“读书无用论”的质疑声越来越大。
学习活动确实不比享用美食那般能够“遇食即饱”,孩子从孕期开始就接受胎教,之后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总长度20多年,但要明确指出哪个阶段学习的知识最有效还真是件难事儿。孩子在学习活动中所接受到的文化知识,就如同吃下的食物一样,绝大部分会被排出或被遗忘,真能被消化、吸收、再利用的知识相当之少。
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储蓄智慧。学习活动与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行为有极大的不同之处,比如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饿了吃、困了睡、生病了就医等满足即时性需求。
学习活动并不解决当前的生活困境,学习活动是从根本上为人类参与社会生产分工、协作储备能量,学习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与属于储蓄性行为。
储蓄,是人或其他生命体将当前多余的资源节约、积攒下来暂时不用,以备后续生存需要的行为,比如植物会在夏季生命旺盛的时候储蓄来年发芽生长用的养分;冬眠的动物会在食草充沛的季节多餐或者将事物埋藏起来供冬天使用。
人类是世界上最高等级的生命体,在储蓄上自然具有最高级的智慧,人们储存食物解决明天的饮食、储蓄智慧避免明天重复今天的失误。
学习活动的本源就是借鉴前人曾经的生产、生活智慧,发展今天的事业或未明天储蓄生产能量。
智慧是最难衡量的,它没有重量且无形,它的多寡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智慧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不断壮大,原始生活中的智慧就是掌握狩猎与逃避敌害的技巧。
懂得辨识采摘食物;农业社会的智慧是种植、养殖技术,参与社会基本分工合作的能力;钱工业社会的智慧是懂得操作生产工具、参与社会分工协作的策略。
而今,人工智能、物联网就在我们眼前,需要人储蓄的智慧技能越来越多,单点技能突破让个人快速成长成为可能,但是如何选择“与众不同”且能够实现突围的那项技能,激活自身的成长潜能成为每个人所面对的最棘手的难题。
因此,众多家长选择为孩子试探尽可能多的成长方向,为孩子储蓄更多未来可用的生活智慧。
担忧孩子学习的知识不能“学以致用”,因此众多家长采取向外求解的方法,给予孩子足够多的兴趣与特长练习,为孩子报舞蹈、音乐、绘画等各种辅助培训,希望能够为孩子的“学以致用”筹备万全。
然而,只有极少数家长明白,孩子学习也需要遵循“少即是多”,每个孩子投入到学习成长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想要用有限的时间换取高效的成长就必须适当“取舍”,只有舍弃掉一部分次要的才能专注重点,在某一领域取得突破。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焦虑的本质是缺乏长远规划,人们常说:“不谋全局者不谋一域”,面对生活之所以会产生成长焦虑,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断的与周围环境做对比,而迷失了自己赶路的方向,而且懒得有停下来为自己做长远规划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