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家庭教育(西方最早的家庭教育)
作者:主创团·夏天
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从儿子的被窝里搜出手机了。
我拿着手机生气地质问儿子:
“为什么我说的话你永远记不住?
你到底要怎样才能明白,你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
你只有把学习搞好,你将来才能有自由玩手机的资格……”
儿子懒洋洋地睁开眼睛,不耐烦地瞄了我一眼,用被子蒙上头,继续睡觉。
我掀开儿子的被子,强迫他继续听着我的唠叨,等待着他像以前那样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哪怕只是敷衍。
然而,这次儿子连敷衍都不肯了,他狠狠地把被子扔在我的脚下,瞪着眼睛大声跟我吼道:
“你说够了没有,你凭什么觉得你说得都对,我又凭什么必须听你的……”
看着儿子歇斯底里的样子,我当场石化。
然而,更让我不可置信的是,第二天儿子竟然不上学了。
不管我在门外如何催促,如何苦心相劝,儿子都紧闭房门。
就这样,我和儿子开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冷战。
而我也在这段难捱的沉默时光里,反复地想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他才会这么恨我,也或许,这样的“恨”早已持续很多年……
直到一次偶然,我从武志红老师的讲座里听到这么一句话:
“世界上最无效的努力,就是对孩子掏心掏肺的讲道理,你讲的道理越多,孩子越反感,更不愿意和你沟通。”
我才明白:
原来,是我引起为傲的“良言诤语”,把儿子养废了。
原来,只会跟孩子讲道理的父母,永远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给孩子讲道理,是最无用的教育方式
其实,我早就应该发现:
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用的教育。
比如,孩子年幼的时候,我们经常跟孩子说:
吃饭挑食,对身体不好;
吃冰淇淋太多,肠胃会不舒服;
吃糖太多,容易蛀牙......
我们是真心地关心孩子,可孩子依然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等孩子长大一些的时候,我们喋喋不休地跟孩子讲人生、讲得失、讲学习和努力的重要性……
可结果呢?
你说得越多,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我们怪孩子难管、叛逆,其实是错怪了孩子。
曾看过一段很有趣的视频:
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在家里吵吵闹闹的。
爸爸好声好气地跟女孩说,请保持安静。
女孩不仅不听,还生气地对爸爸发火:
你嫌我吵,就是不爱我了。
女孩的神逻辑让爸爸哭笑不得。
同时,也再次验证了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西格尔和脑科学家蒂娜·佩恩·布赖森的研究结果:
“孩子听不进道理,原因在于父母养育孩子的方法不符合大脑发展规律。”
我们的大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理智脑,下层是情绪脑。
而孩子的发育规律是先下层,后上层。
也就是说,对于大脑尚未发展完善的低龄孩子来说,我们讲的道理,孩子可能根本就没有听懂。
除此之外,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
“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变形计》里的郑子豪,非常喜欢玩电脑游戏。
做律师的爸爸看不惯,只要抓住机会,就滔滔不绝地跟郑子豪讲各种大道理:
“你知不知道打游戏是不对的?”
“你这样打游戏是会上瘾的,就像抽鸦片一样,玩物丧志。”
“你要搞你的学习,你只有学习搞好了,你才能搞一搞娱乐的东西。”
郑子豪就像开启了自动屏蔽模式似的,不但对爸爸的大道理置若罔闻,反而更加痴迷游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教育才能真正有效。
居高临下地给孩子说教,很难让孩子从心底里去认可。
孩子不认可父母的大道理,父母讲得再多,再掏心掏肺,也都是无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