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社会性与历史性(教育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百年教育桃李芬芳。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高度,全面总结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在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关头指明了前行方向。《决议》总结了新时代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叙说中,读出了中国教育过去能够成功的制胜法宝,坚定了中国教育在未来必将继续成功的信心决心,也更加体悟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从党的全面领导中汲取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政治力量
《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其中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百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兴盛的基本保障。
建党百年来,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了“穷国办大教育”,并向着建设教育强国之路阔步迈进,如此举世瞩目的教育成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教育百年经历了由破到立、由大到强的发展过程。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好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事业,能够领导中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笃定前行。
百年中国教育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纲领上同心同行。自党的二大宣言中首次提出教育平等与普及的理想,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强调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从党的八大明确文化教育事业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到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培养各种专业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教育方针;从“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坚持“四个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为百年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方向并注入了强大政治动力。
百年中国教育与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奋斗同向共进。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现代化目标中,科学文化的现代化即是题中之义;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共产党明确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现代化实践,始终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是百年来中国教育发展的兴盛之本。
全会指出,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正带领中国人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教育依然将从中国共产党新的百年奋斗中汲取强大的政治力量,创造中国教育第二个百年辉煌。
从党的理论创新中汲取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力量
科学的理论指导,是一个政党把准方向、永葆先进性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新时代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领导人民不断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百年进程,实际上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和不断升华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