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劳动教育考核方式有哪些(大学生劳动教育考核)
劳动教育在认知观念中建构崇尚劳动与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在劳动实践中淬炼劳动技能,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中培育劳动品质与劳动情感,其最终目的均指向职业院校学生劳动素养的提质升级。多方利益相关者经过“响应式聚焦”“连续性建构”与“共同协商”的解释学辩证循环过程,综合协调下实现了共同心理建构,最终形成了具有“发展性”与“过程性”特征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共鸣性经验”。
一、“四阶递进”的劳动教育评价指标
“四阶递进”是指劳动教育呈现阶段性提升。入校初对学生劳动教育进行“前测”,随后分别以学段为时间节点,每个时间段的测评指标着力点不同且呈现螺旋式上升状态,最终进行“后测”,以检验劳动教育状况。
入校后,首先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前测”。前测中评价的着力点在劳动技能的掌握、劳动观念与劳动习惯的习得状况,以为后期劳动教育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提供全面精准的参考。
第一学段末,劳动教育评价重在评估职业劳动理念达成与劳动品质塑造状况。为此,学生应具备根据经济发展情况掌握获得产业变革新动态与就业信息的能力、独立或协作解决劳动问题、完成劳动任务的能力等;在劳动意识方面应增强劳动的主动性,劳动意识不仅是劳动价值观的体现,更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学生应能精准捕捉劳动问题,觉察产品质量、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问题等;同时在涵养劳动品质中学会如何正确对待“苦差事”和“分外事”,在自我内化与践行劳动观的过程中培养优良的劳动品质。
第二学段末,劳动教育评价旨在衡量创造性劳动、劳动反思和劳动情感状况。创造性劳动应注重创新思维的养成,学生在劳动中敢于打破常规、提出新颖观点。在面对复杂劳动时具备计划能力,能掌握合作性劳动的技巧和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典型的、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遵循见习、实习、研习路径,将劳动贯穿专业学习全过程,促进学生“干一行、精一行、爱一行”。
第三学段末,劳动教育评价须引导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职业选择与就业能力提升中。依托劳动,不断拓展自身职业选择空间,端正职业选择观念,习得职业选择、职业经营、职业调适能力。同时,掌握必要的劳动安全常识、知晓劳动权力和劳动保护要领、懂得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注意事项等,为顺利进入职场,开启人生新的篇章做好铺垫。
二、劳动教育评价的具体实施
建立劳动评价机制应该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对整个评价过程都要做到及时记录。首先,评价素材来源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对所提交的评价素材给予分类评估,要求日常生活的劳动剪影必须拥有相应的劳动视频。测评时必须满足完成实习实训课的任务要求;参与不少于16学时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以及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与小组或集体共同协作解决问题2次以上;拥有劳动成长档案袋等条件。劳动教育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日期、报送流程、审核制度与公示,保证评价流程公开透明并且辅以相应的诚信记录。
其次,对学生劳动教育的评价应在适当位置设置“互斥”题,排除填写的随意性与敷衍态度。在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上,可通过劳动知识问答、劳动技能竞赛、劳动任务打卡、劳动日志、劳动实践记录、劳动代表作等劳动表现性内容与以学段为单位进行的劳动教育项目评价等相结合。同时可利用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以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展开。在过程与结果、观念与行为、定性与定量的交融中共同建构起科学合理、立体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最后,通过多主体的协同评价,形成协调联动的劳动教育评价保障机制。主要考察学生在劳动期间的团结合作、人际关系与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在自评与他评结束后根据学生的纵向成长情况参与评价,避免教师的导向作用影响评价结果;家长按照劳动教育评价项目对学生日常生活劳动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将其纳入最后的评价考核之中;学工部门辅助参与学生劳动教育的评价。
三、劳动教育评价的结果公示